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2021-01-14杨道坤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余 鹏,杨道坤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074)

近些年,大思政作为全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发展,并且深受教育工作者推崇。将大思政融入育人工作各环节与全过程,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发展的主要方向。大思政通过集聚多元化要素,满足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在需求与整体目标,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大思政是基于全局视角深化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以及职业发展核心目标。在大思政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育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实现精准育人,提升思政教育内容针对性和育人实效。

一、大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意蕴及主要特点

(一) 主体多元化,生成整体育人效应

所谓全面和整体是与片面和局部对立存在的,其涵盖了人类整体性、世界普遍联系性和世界发展变化性这三个逐渐递进且互相联系的理论内容。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层面不是相互排斥与孤立存在的,要重视学生参加思政教育活动的广泛性、教育变化发展性与联系性,明确要求各方力量均积极参加到思政教育当中。切实发挥师生群体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建构共在性与共生性关系网。各方力量应互相结合,真正统一在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当中,构建多方深度合作和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有效整合及充分协调,保证各方目标均可实现连续一致,真正发挥合作无间以及互相强化的积极作用。

(二) 体系开放性,重视教育动态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与国家甚至世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方向息息相关。所以,思政教师要树立顺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新变化和新情况的眼界。首先,思政教师要具备开放性思维。高校思政教师要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基于思政教育渗透性与政治性特征,不断引入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开放性与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灵活多元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进多媒体和互联网等诸多媒介,强化思政教育生动性和灵活性。同时,还应注重思政教育基因在课堂内外以及校内外的大范围延伸,建构高校、社会、企业与家庭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其次,教师应具备动态化发展思维。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长远发展意识与创造性精神,重视思政教育活动的过程性与连续性,注重环境的改变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产生的诸多影响,并适当调整与更新思政教育方法、内容和模式。

(三) 内容丰富性,彰显教育引领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不但要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最新经验,而且还要积极面对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层面存在的各类疑点、热点与难点问题,及时解答多样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等多维度的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当中,首先要着重彰显思想引领作用,立足于把握正确价值导向与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同时,要着重彰显改革创新,尤其在教育观念、方法、技术及途径等层面深化变革,推动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有机整合,实现横向和纵向的融合、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混合以及课内和课外的融合,持续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亲和力以及感染力,让学生积极投身到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当中。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大思政价值内涵的深刻理解

首先,教育观念落后,注重实用主义,高校专业教育深度融进大思政教育格局中较难。在高等教育过程当中,多数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普遍存在认知偏差的现象,往往会忽略思政教育长远价值和实用性。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多数学生对思政教育会产生一定消极情绪。此种错误认知会在某种意义上限制大思政教育资源的顺利流通,导致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无法发挥对学生群体思维模态的积极影响作用,也在较大限度上割裂了学生个体成长和学校思政实践育人的内在联系。其次,学校方面并未高度重视学生个体自主意识培养,弱化了学生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格局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大学生个体自主意识培养和提升,是其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集中体现,为将人本化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应提高对学生个体自主意识培养的重视度。然而,就实际状况而言,多数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并未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忽略学生们在大思政教育格局当中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学生创新意识,也削弱了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当中的推动作用。

(二) 实践教育缺位,大思政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失衡

其一,高校理论课程教育占比较大,课程教学分布失衡。就国内高校当前教育现状而言,理论知识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多数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直接讲解,忽略了教育实践活动的转化作用发挥。所以,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大思政实践教学资源运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资源配合的问题,难以生成从理论讲解到实践育人的良性循环教育格局。其二,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形式存在单一化问题,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受到学校方面管理制度限制,教师无法最大化调动大思政教育格局当中蕴藏的社会资源。以红色思想教育为例,多数高校普遍采用才艺表演和红歌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鲜少使用社会层面的人文环境教育资源。多数高校为规避责任纠纷问题的发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通常回避具备商业属性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资源,而是通过低效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思政教育。这导致多数学生在教育活动当中对传统思政实践活动参与热情和兴趣不高。其三,思政教育实践中心建设不足,教育资源配备失衡。基于发展现状而言,高校在思政教育实践场地层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多数高校欠缺专业化思政教育活动中心,导致思政教育实践只能和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另外,思政教育活动中心的设施更新缓慢、资源分配水平较低,在具体教育中难以吸引学生们关注,学生们实践活动参加积极性不足,所以难以建构影响力较强的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

(三) 师资力量薄弱,大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教育手段单一化,无法充分顺应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发展需求。就国内现如今高校思政实践育人而言,部分教师惯于应用以往陈旧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群体传播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育中,多数教师借助教材文本与其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们价值观。而在课下阶段,教师则会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进行谈话疏导,对大思政教育资源的运用存在局限性,难以创设立体化与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环境,也难以让学生们深刻认知思政价值取向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资源引流能力亟待提升。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资源引流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多数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对外部资源的应用力度相对较小。同时,因为部分教师与时俱进理念淡薄,导致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充分契合大思政格局发展要求。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 明确大思政育人观念,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所谓大思政育人观念,即全学科、全过程及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新兴教育观念,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各专业教育全过程以及学生发展全过程,注重人本化理念的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明确大思政育人观念,对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还能促进思政教育新格局的建设。在大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普遍具有整体性特征,高校各专业课程均具备思政教育作用和潜质。而课堂教育不但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主舞台,而且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实现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所以,高校与教师均应积极发掘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作用。思政类课程尽管发挥着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功能,但是其并非发挥该功能的唯一渠道。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时,不可以过度依赖思政课程这一单一化且局限性的渠道,应以各学院教育特色为基准,以学生们现实需求为抓手,落实全过程和全学科的立德树人,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融合,推进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政实践育人改革创新。另外,高校应持续健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仪式感,使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明确积极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修养。

(二) 建设校内外育人模式,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建设校内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为切实、充分落实价值回归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在坚定理论课在实践育人工作中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化思政工作号召力和感染力,及时为学生解答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逐渐落实各项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公益性活动、三下乡以及社团活动,把校园文化和校外实践深度结合,借助内涵式建设与文化建设,让学生们可以抵制西方国家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在实践育人过程当中,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完善隐性教育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引导学生并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组织研读会,注重宣传与学习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内容;组织歌咏竞赛,让学生们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深刻领悟思政理论所具备的人文魅力和思想魅力。另一方面,建设校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为推动大学生切实回归社会,思政教师要构建合理与科学的社会实践体系,借助建设思政指导团队,引导学生群体真正深入到小学、企业、社区与乡村地区,让学生们切实掌握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乡村地区留守儿童及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了解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明确城市地区居民的理想信仰情况,从而在主题鲜明、形式多元以及内容丰富地方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们以社会实际为着眼点,以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态为基准,树立正确且积极的责任意识,强化个体思想素质、政治素养与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个体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 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建设多维参与的教育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师资力量建设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有序开展且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为根本目标,建构思政教育教师团队的大格局。大思政视域下,所有教师均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且教书及育人在此环境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必须承担的职责,而思政教师团队建设也要以此为基础。在教书育人理念下,从本质上看,育人是指思政教育工作。所以,无论是高校思政教师,还是各学科专业教师,均肩负着思政教育工作实施主体的角色。诚然,高校思政教师在大思政视角下的实践育人工作中承担更重的责任,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其要担负所有责任。高校专业教师亦要将专业技能、知识引导和讲授与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政治观、加强学生综合素养与培育其崇高人格充分融合,切实发挥个体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当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主体既要高质量践行自身职责,也要掌握协同育人能力及战略性眼界,不断加强个体跨领域和跨专业为学生们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