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教育施教主体的构建
2021-01-14于晓欢
于晓欢
(新乡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的变化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回应时代关切,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进行实践探索,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历来对高校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对思政课建设有过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要善用“大思政课”。高校“大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就目前情况来看,专职思政课教师单一主体已无法胜任。解决好其他教职员工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问题,以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相互配合问题,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施教主体是高校完善大思政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施教主体的主力
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任务发生巨大变化,要求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紧跟时代、引领时代,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中,一线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工作承担思政课的全部教学任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主力,是大思政工作的核心力量,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施教主体。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有了许多新的举措,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时代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队伍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警示。首先,教学人员数量不足。根据教育部核定的思政课教学的师生比,特别是在大学普遍扩招的条件下,思政课教师规模在比例上明显滞后于在校生规模。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足,思政课理论教学普遍采取大课堂形式,直接影响授课效果。其次,教学人员质量保障存在困难。长期以来,存在思政课不受重视的一种认识惯性。社会公众认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性不如专业课教师,授课教师职业准入门槛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无奈之举。思政课教师队伍社会美誉度不高,业务素质存在一定瑕疵。再次,思政课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师生比问题,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公共课教学任务。大量的教学任务挤压了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与科研产出。同时,思政课教师工作业绩的考评不够合理和完善,造成思政课教师上了很多课,但是收入不高,缺乏获得感和美誉度。在职称晋升方面,许多高校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忽视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学术与科研的特殊性,致使思政课教师晋升困难,职业发展瓶颈比较多。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新的更加公平的评价机制来合理评定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成效。
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施教主体的主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如何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要求呢?第一,保证教师队伍的总体数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没有数量就难以完成基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规模要跟得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各个高校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校外引进,另一方面是校内整合。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兼职教师讲授思政课的作用,是思政课理论教学配齐施教主体的创新亮点。第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了一定的数量,还需要提高队伍整体素养,保证一定的质量。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思政课理论教学师资队伍需要通过在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特别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三,加快思政课教师知识学习与更新。实践的发展催生理论的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满足书本上的固化知识,要注重对理论前沿的把握,特别是不断加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的学习、阐释和宣传。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社会实践,用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3]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走出教室、走出校园,通过教学实践考察互动,深入社会实践。第四,完善思政课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在对专业课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的一般性基础上,针对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为思政课教师制定专项工作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这种评价激励机制要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硬性指标和柔性要求相统一,形成科学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当前全国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在部分省市已经取得初步的实践成效,这些省市构建了包括物质利益激励等在内的新型评价机制。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者是施教主体的新生力量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堂上,担任教学任务的除了常规讲授理论课的教师,还有学校教辅岗位的人员以及校外红色基地等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者,他们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生力量。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新颖性、灵活性、互动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在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作为大思政教学的新生力量,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标准化缺失。实践课教学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环节个性化,这就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缺乏统一操作标准。在实践教学经验交流时,个性化经验难以升华为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丰富直观的感性教学认知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好,得到一致认可;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怎么做好却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好的示范课程不能复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模板直接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第二,专业化缺失。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员来源广泛,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施教人员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施教人员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课就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如何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当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员本身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储备,构建一整套针对不同教学人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第三,评价机制缺失。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员教学效果如何,导致不同教学效果的原因何在,目前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专业领域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成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新成就的创作者给予肯定与激励,进而把新成就及时巩固为常规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者作为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的新生力量,如何成为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施教主体呢?
首先,要在尊重实践课教学工作多元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者并不都具有教师资格,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工作人员身份和职业来源的多样性。这种教学工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也是实践教学的特点。但特点不等于优点。实践教学的多样性是教学模式的优点,实践教学人员的多样性只是教学模式的特点,把教学人员多样性的特点转化为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优点,是提升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一环。而构建标准化教学方案有助于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实践课标准化教学方案有利于在教学工作人员身份和来源多样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的统一性。实践课标准化教学方案的统一性不是抹杀教学人员的多样性,任何简单一刀切的表面标准化不但不能把教学人员多样性的特点转化为实践课教学的优点,反而会成为实践课教学的缺陷。实践课标准化的标准在于精神实质而不是表面的文字表述,要求研修基地的普通讲解员达到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高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同样地,缺少标准化教学方案,高校专业教师实践课教学往往呈现碎片化特点,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科学的标准化教学方案,既能明确教学步骤、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同时也充分赋予各施教主体发挥各自专长的空间,最终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其次,通过专业化培训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场所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但是,要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与实践课相适应的专业素养。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基础知识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是思政课实践课教学方式方法的专业化。其一是关于专业化基础知识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而言,系统的知识积累一般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业知识要求。“对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思政课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多数未深入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可以通过教师培训等途径进行弥补,真正从思想认识上弄清楚实践教学对于教好学好用好思政课的基础性作用。”[4]其二是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专业化问题。要认识到理论课教师承担实践课教学不是简单的课堂转换。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理论课教学的优势以及优势产生的原因,但是决不可把理论课教学方法盲目嫁接到实践课教学活动中。实践课教学模式本身的创新性就是对理论课教学模式不足的弥补和丰富,而不是理论课的复制。实践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积累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当务之急是在初步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专业化方案。专门的教学队伍需要总结和运用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课堂形式可以百花齐放,但是每朵花的花开花落必须符合实践教学的规律、目的与要求,这样才能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再次,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推动实践课施教主体的建设。由于实践课教学施教主体参与的广泛性,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课施教主体评价机制显得非常必要。第一,实践课教学工作人才评价机制应立足于实践课的价值性。思政实践课教学施教主体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能促进实践课教学队伍的建设,更有利于实践课的创新性发展。实践课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评价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努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课要超出单纯的理论讲解和阐释,上升到信仰、信念的高度,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第二,实践课教学工作人才评价机制立足于实践课的实际意义与时效性。实践课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和现实性,构建实践课施教主体的评价机制必须立足于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包括课程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任何脱离具体实际的评价机制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能最终落到实处的。要坚决反对那种只强调教学形式与结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实践课可以灵活多样,允许也鼓励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要坚决反对那种空洞的、形式主义的水课。
三、课程思政激活了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施教主体
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产物,课程思政前期已经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但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政课教育施教主体功能一般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课程思政承担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边界有待厘清。非思政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发挥思政课教育职能,哪些内容可以讲、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内容详细讲、哪些内容概括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严格来说,课程思政教师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这样思政课专职教师能讲的内容非思政课教师也可以讲。但是,从实践操作层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的教学主要目标、课堂时间安排、学科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第二,课程思政承担者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存在专业化提升需求。已有的文献和实践探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大量智慧和方案,关键的环节是在操作中非思政课教师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初衷?第三,课程思政承担思政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如何解决的问题。许多专业课教师在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很少接触思政专业知识,入职要求中并没有强制要求入职者必须具备党员资格。这样一来,党员教师可以通过党内政治学习补充思想政治基础知识,非党员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如何进行有效补充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面对的难题。
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隐性教育的典范,而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显性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之所以能够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获得创新性发展,根本就在于它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隐性空间。广大非思政课教师要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必须在隐性方面做足功夫。如果本末倒置,课程思政会偏向思政课程,非思政课教师过分张扬讲述思政知识不但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非思政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有效激活思政教育,必须围绕非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有什么”的问题下功夫。“讲什么”是讲授内容的知识边界问题,“怎么讲”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有什么”要解决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问题。只有练好内功,把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政治、文化、价值、德性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一是课程思政教学承担者必须厘清思政教育的知识边界。这里的知识边界是指知识的深度边界,而不是知识的广度边界。在知识的广度方面,课程思政的教师在某些知识上的学习可能会超越思政课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但是从思政专业知识的深度来看,课程思政涉及的思政教育只能是片段化点到为止。因为,聚焦某一思政契合点的深度展开不仅会挤压专业课时间安排,而且也会对非思政课教师提出超负荷的思政知识储备要求。课程思政知识边界还要尊重科学的学时安排,一门专业课的学时安排要结构合理,思政内容又有一定的比例控制。无论是总学时安排还是单个学时的时间比例,思政知识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科学的时间边界能使课堂思政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不恰当的时间比例却会产生画蛇添足的遗憾。当前,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就思政知识深度的边界以及思政知识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时间边界给出指导性建议,课程思政急需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操作方案,否则课程思政的队伍建设只能停留在松散的摸索阶段。
二是课程思政教学承担者必须处理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问题。课程思政讲什么和什么时间段讲是技术问题,如何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起来则需要艺术表现。通过艺术手段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春风化雨般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有机结合、如何实现春风化雨。这就需要课程思政教学承担者加强自我能力建设。第一,这种能力建设要求教学人员对专业课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知道哪些知识点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哪些知识点是思政教学不能强行插入的。第二,这种能力建设还需要专业课教师关注意识形态热点问题和时政动态,目的在于在教学安排中实现专业知识化出思政结论,思政观点助推专业知识。第三,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环节处理不同类型知识的结合上要避免生拉硬扯、两张皮,更忌讳夹带。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种质的突破,但是质的突破最终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塑造完美的表现形式。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知识只有形成嵌合,才会达到有机结合的程度,才会实现春风化雨的效果。
三是课程思政教学承担者必须加强思政基础知识储备和理想信念培育。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非思政课程教学达到什么样的思政教育目的?课程思政要达到的思政教育目的不在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目的之外,而应该在其中,就是传授知识、传播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第一,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思政知识。尽管传授思政知识不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但是课程思政根本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思政知识的传授。非思政课教师利用思政专业化的表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思维更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第二,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课程思政的最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有信仰者传播信仰。如果说,高校中讲授思政专业知识是思政课教师的本职所在,那么在课堂上传播信仰就不再是思政课教师单独的任务,而是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所有教师的职责所在。这也是课程思政诞生的初衷。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信仰才能胜任课程思政施教主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