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安徽困境及消解

2021-01-14曹大伟

关键词:体育事业长三角体育产业

刘 超,曹大伟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总量不断攀升,产业规模达到8 620 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比重接近35%[1],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继续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保持一致,成为当前亟待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2].

“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始于2004年,逐渐形成以动态演化、竞争与合作、市场调配、政府调控为主要推进手段的发展形式[3],体现出区位、资源、竞争力、产业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差异[4],实现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5].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秉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逻辑,需要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三方的合力,遵从运动项目、重点区域、若干新空间、产业内容创新和运营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6-7]. 目前,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正在努力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单一的体育部门探索向国家战略统筹规划转变、产业政策向竞争政策转变、一体化指数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变[8].

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安徽始终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尽管具有资源优势,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在地缘、人缘、人文等方面相近相通,但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非均衡追赶型发展方式,导致安徽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9]. 如今,随着安徽全省纳入长三角规划范围,以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借助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任务. 研究梳理总结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若干现实羁绊,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策略.

1 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体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羁绊

1.1 制度障碍:区域内体育协作效应有待检验

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由来已久,通常是由上海市的产业辐射开始,逐渐扩散到浙江和江苏二省,最后是安徽省参与分工与协作. 这种递进式的合作方式,割裂完整的产业体系的构建,未能体现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整体概念. 2014 年10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文件发布后,涵盖三省一市的长三角体育协作组织成立,在产业发展编制、休闲体验季活动、体育产业人才培训、长三角体育产业论坛、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长三角体育旅游合作纲要以及区域内体育消费调查等众多领域展开合作. 2018 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完成,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倘若不能获得强有力的实施作为保障,即便产业建立起来,也无法发展.

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长三角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产业政策的整体性,建立三省一市整体发展的概念. 其次是产业政策的动态性,由于在体育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适时修订部分产业政策. 还应考虑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和各个省域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不可偏离省(市)情.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制定差别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最后是强化产业政策的可操作性,通过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把产业政策落到实处,改变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合而不作”的现象,使“行政区经济”的色彩得到彻底改观.

1.2 产业障碍:区域内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提高产业结构水平[10]. 长三角体育协作会的黄海燕[11]认为: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从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实际出发,结合区域内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体育产业,把重点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长三角地区同处一个地缘经济板块,在自然资源、工业基础以及文化习俗等资源禀赋上较为相似,导致产业选择路径在结果上趋于一致. 例如江、浙两省的体育用品业均属于优势产业,上海市在某些体育用品制造上也极具竞争力,于是三地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选择极为相似,加剧产业同质竞争. 首先,由于缺乏应有的合作共赢机制,导致区域内优势产业效率有效提升不足,不利于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的开展. 其次,体育资源自由流动不畅,导致优势体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合理的体育产业布局. 此外,由于各地过分追求本地产业的发展,极易排斥外部地区的发展,对于在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上处于发展初期和落后地位的安徽省尤为不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动态过程,既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有产业绩效的提升. 在发达国家,通常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服务业会迅速发展. 体育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本体产业,理应占据产业体系的主导地位. 长三角地区有着自身优质资源,比如上海市、杭州市以及苏南城市群,竞技运动观赏服务业有着一定的优势. 致力于打造国际体育城为发展目标的上海体育赛事服务,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标杆,江、浙两省在近几年也快速发展,赛事组织能力和运营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江苏和浙江两省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此外,上海市和江苏省还具有较强的体育消费人群基础,浙江和安徽两省则有优质的户外运动资源. 安徽近几年大力开拓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的体育竞赛培训业,开发自行车、马拉松等项目,但无论是赛事级别,还是影响力都较另外三地有不小的差距. 结合我国产业调整的总体思路和安徽省的发展形势,当前安徽体育产业优势应该集中在发展低碳环保的体育旅游产业,特别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皖南地区. 但是作为新兴业态,安徽的体育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低端产品较多[12];反观苏、浙、沪等地的观光、休闲度假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已具规模,旅游业的综合优势明显,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体育对旅游的融合.

体育产业的发展始终是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正因为区域内存在一定的竞争,才能激发区际间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合作. 作为安徽,更应该运用市场错位发展策略,应对产业同质现象,着眼于本地的体育资源,调整、整合和强化自身产业水平,构建区域合作共赢的产业结构,才能增强在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竞争力.

1.3 驱动障碍:区域内体育事业合作与引领作用尚未体现

体育产业一定不能将其和体育事业割裂开来. 体育事业是满足社会精神文明的需求,注重社会效益,具有公益、福利的性质;而体育产业的目的则是谋求获利,更注重经济效益,具有商业的性质. 传统的体育事业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的渴望,导致体育活动多元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由此,体育事业逐渐衍生出生产经营的特性,具有产业特点,使得体育事业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由此,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统一发展,必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共同驱动的作用. 由于体育产业的主要依托仍然是体育事业中服务社会的那一部分,因此,体育产业就成为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为群众体育以及体育产业自身发展,提供有形的体育服务产品和无形的体育精神产品.此外,体育产业也能够推动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例如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体育协会改革以及职业体育赛事开展等[13].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要求区域间加强密切的合作,体育也不例外. 任一地区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资源,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定是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争斗. 从体育事业发展基础来看,江、浙、沪三地拥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其中不乏举办过国际大赛或者全国运动会的场馆;从体育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来看,苏、沪两地在许多项目上集中众多高水平的体育教练员,同时也培养和吸引很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例如浙江省在游泳等项目上占据优势. 安徽省则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没有显现出特别的动力,在竞技体育方面更缺乏体育明星,很难提升社会的关注度;后备人才培养乏力,多数项目难以维持;举办的国际或国内高水平赛事数量极少,满足不了人民欣赏要求,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公共服务属性难以发挥;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滞后,阻碍人民群众对体育知识的获取,也制约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的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体育需求将空前提高,体育将会成为休闲娱乐产品,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将会成为体育事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 种种现象表明: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严重影响到省域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2 安徽省融入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现策略

2.1 历史机遇:把握安徽融入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动向

2012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组织成立以来,合作质量和效应不断凸显,已经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典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以“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新机遇,进入2.0时代. 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红利,成为体育专家和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安徽在推进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善于对比学习,结合本省的优劣势,特别是区位、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主动学习江、浙、沪三地的先进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承接相应的产业转移,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实现省域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2 规划对接:形成安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长三角体育产业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源于长三角体育协作小组的成立. 7年来,在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实施引领、服务平台搭建、产学研合作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与创新. 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 此时,亟需出台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标准,政府需要在战略空间引领、体育产业业态布局、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提升长三角地区的体育赛事整合、体育用品制造、体育休闲旅游以及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发展,逐步建立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 如今,全国首个体育产业集团联盟在长三角地区成立,为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专业的体育产业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其中包括优质的赛事供给服务、体育场馆综合运营平台、体育产业运营标准和交易平台,共同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和构建一体化发展的体育旅游产业链等内容.

安徽加快编制全面融入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应该成为融入发展的重点,结合《安徽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建设要求和《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具有安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成分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格局,扩大体育消费水平,保持体育产业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 探索部分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区的体制机制,打造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优化安徽体育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成为重点任务;主动利用安徽各地不同体育资源,发挥体育在全民健康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2.3 重点业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发展:实现安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

尽管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好、速度快,但是区域内部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还很大、结构特征也各不同. 因此,需要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首先要重点打造赛事表演业的引领作用,并成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即发挥竞赛表演核心作用,引领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14]. 体育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辐射范围巨大,能集中展现体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带动赛事观赏、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体育赛事旅游以及体育场馆服务和体育建筑等赛事经济产业链的繁荣. 可以预见,赛事表演业将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以上海为核心城市打造世界级的体育城市,不断扩大成为世界知名体育城市,释放顶级赛事带来的红利. 对于安徽的部分城市,例如合肥,则可定位作为省域体育中心,通过引进优质体育赛事资源和培育本地特色体育赛事,实现赛事与城市的融合、民众的参与. 其次是优先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游憩类健身休闲市场的需求,为全民健康行动提供便利、舒适的活动场所,这就需要加强与长三角体育休闲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安徽南部地区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将成为优质体育旅游资源来源,在规模、品牌和服务上实现突破,积极与其他三地探索合作,促进地区之间协同发展,提升行业整体辐射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上,主动学习发达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县域体育用品产业引导、扶持和服务的发展经验和理念,支持安徽有特色资源的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提升产品品质和知名度,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还要规范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将其作为促进全民健康行动的有力推手,不断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个性化的健身服务.

3 结语

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给安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倒逼安徽省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做出相应调整.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促进体育消费,以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为依托,强化与江浙沪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协调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切实加强在长三角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主动对接长三角发达省市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的调整,突出重点业态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安徽特色优势,准确把握在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有利机遇,促进区域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安徽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长三角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实力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体育产业之篮球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