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三度”建设对思想导师工作的启示

2021-01-14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班会导师辅导员

张 璐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我国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思政工作队伍转型。三亚学院创新提出了辅导员向思想导师转型,并深化其内涵提出了“六师”理念(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社会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学业导师、职业导师)。其中,思想导师位于“六师”之首。面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转型要求,作为思想导师如何在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者进行探讨的问题。

1 思想导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三亚学院的辅导员转型为思想导师,旨在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1]。思想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思政必修课任课教师并不相同,思想导师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能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其重点并非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思想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依托,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

2 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依然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校还是采用机械式地说教,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所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

2.1 施教者缺乏教学热情

目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是在辅导员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思政专业出身的,离专业化的要求以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一方面,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开展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实施者,许多高校仍将其视为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在职称晋升、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专业教师区别对待,导致很多辅导员对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缺乏内生动力,在思政教育方面抱有“只管教,不管学”的心态,对理论研究和教学缺乏热情,无法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新形势。

2.2 受教者缺乏学习积极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但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多元复杂的网络信息给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成为思政教育中难以忽略和回避的部分。大学生对于枯燥的思政课堂教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思政理论课堂上看其他专业书籍、睡觉、玩手机的同学不在少数,相反,微博大V、抖音“网红”对其“三观”的影响比思政课教师的谆谆教诲更容易“入心入脑”。

3 “三度”建设对思想导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启示

三亚学院通过组织调研、试点,提出了开展课程“三度”建设的重要教学改革举措,即高度重视提升大学课程和学生学习的“饱和度”“深度”及全学业周期的学习“紧张度”。“三度”建设,不仅明确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目标和要求,也为思想导师做好转型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3.1 适应新形势,提升思政教育的“饱和度”

思想导师与思政必修课的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思政必修课教师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传授,思想导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集中讨论等更为灵活和多样的方式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使思想导师在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饱和度方面有着非常充分的便利条件,思想导师要利用好课堂以外的“碎片化”时间,选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饱和度。结合当前网络、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影响,思想导师应注意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以大学生越来越习惯网络和新媒体获取知识与改变思想观念这一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通过观看思政公开课、慕课等方式,运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都能够受到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

3.2 提升自身素养,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

面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转型要求,思想导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功夫。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理论水平提高了,学习深入了,才能有深度地回答好学生关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做好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此外,思想导师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集中研讨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就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学生们关心和感兴趣的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其深挖背后的教育意义,达到拓展思政教育深度的目的[3]。

3.3 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思政教育的“紧张度”

传统的思政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因此,思想导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紧张度。目前,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依然采用考试的方式,学生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然而,考试只能测试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无法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等方面给予评估。因此,思想导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注意综合考虑其评价机制。例如,思想导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就选定的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对选定的主题及班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主持班会的学生或团队进行评价。由于改变了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学生自身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和评价者,如果不提前做好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就无法做到主持班会、宣讲和参与讨论等,因此,思想导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紧张度。

猜你喜欢

班会导师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爱情导师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