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SI的学科建设与决策
——以G大学为例

2021-01-14李子丰林满华陈明哲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毒理学药理学影响力

李子丰,林满华,陈明哲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东莞 523808)

2018年6月,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明确了至2020年高校新增进入ESI排名前1%和前1‰的学科建设目标。各省市均出台了相关的“双一流”建设区域对接方案。ESI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纷纷制定了争取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的规划或计划,并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作为评价一流学科的指标之一[1]。本研究以G大学为例,探讨了基于ESI的学科建设、决策与措施,等等。

1 ESI与评价体系应用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4个维度分别是科研生产力(近10年来自高水平的期刊论文数量)、科研影响力(论文总的被引频次、ESI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以及进入ESI的学科数量)、科研创新力(热点论文的数量)和科研发展力(ESI高被引论文的比例)。ESI 关键指标包括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ESI在科研绩效统计中同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不区分排名先后,而是权重均等,即使是其他作者也与第一作者同等计算。

与ESI相关的排名体系主要有:美国的U.S.News大学排名用ESI作为评价指标;国内专业教育研究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等利用ESI作为相关评价指标;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将ESI高被引论文作为评价指标。

2 ESI学科建设情况与分析

G大学是创建于1958年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5月,学校的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排名前1%。2019年,学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榜单。

2.1 强化学科科研创新发展

要加强建设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以促进临床医学学科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提升。G大学于2010年建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环北部湾地区首个临床科研平台,可开展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实验,采用“公共科研平台+专科实验室”的规划布局以及“大统一、小独立”的运行机制,引进了先进的临床科研管理模式,聘任了70多名国内外高层次临床科研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主要科研指标连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ESI科研发文量逐步攀升,从1996年的2篇增长至2015年的437篇,有6篇全球高被引论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为0.90。2015年5月,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位列3325位。

从G大学在ESI学科中2006—2015年的科研情况分析来看,已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产出规模,临床医学学科产出论文最多,620篇,其次是化学(226篇)、生物与生物化学(198篇)、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191篇)、药理学与毒理学(131篇)。从产出论文影响力来看,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这三个学科的被引频次最高。从产出论文的学科引文影响力来看,有5个ESI学科的引文影响力超过或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药理学与毒理学(133篇)、材料科学(37篇)等,发文量最多的临床医学学科CNCI(0.97)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2.2 ESI学科建设对标分析

从2006—2015年的论文情况来看,将G大学与省内高校进入ESI的临床医学学科进行对比,发现G大学临床医学的产出总量、产出总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均居倒数第二位,其中省内几所对标高校的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G大学临床医学的论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CNCI)为1.02,基本与全球均值持平。

从2006—2015年论文的总量来看,将G大学与省内对标高校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行对比,发现G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的论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CNCI)为1.22,在对标高校中最高;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为0.76%,在对标高校中最高,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产出总量排在省内第六位,与对标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出总被引频次仅有1 267次,与该学科ESI排名前1%最后一名的机构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3 008次有较大差距。

2.3 国际合作的产出与影响力分析

G大学与45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或机构开展合作并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更多的是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合作规模最大的10所高校(机构)都是国内的,然后是与美国、中国香港和韩国的合作。从合作论文的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来看,与美国(285篇)、中国香港(115篇)、英国(17篇)、英格兰(12篇)、日本(15篇)、法国(10篇)、中国台湾(9篇)、德国(9篇)等合作发表论文的CNCI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CNCI来看,与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合作论文的引文影响力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论文的引文影响力最高。虽然与国外高校(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国际合作下的CNCI总体高于与国内高校(机构)的合作。由此可见,国际交流合作成果的学术影响力高于国内交流合作成果[2]。

3 ESI学科建设规划与决策

3.1 重点关注和发展潜力学科

ESI学科建设要基于事实型数据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学校的学科发展基础和建设实际情况,要按照主体学科优先发展、支撑学科快速发展、关联学科同步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坚持“扶强、扶优、扶特”原则,彰显ESI学科建设的特色优势对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以ESI学科为引领,多学科竞相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G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率先进入ESI排名前1%,还需持续建设和支持,保持学科攀升势头,提升临床医学ESI学科排名。要选择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基础厚实、具有较好建设条件的学科进行建设与培育,截至2015年,G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的科研产出规模不及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产出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不及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但药理学与毒理学产出论文的学科引文影响力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校内各学科中列第一,进入ESI排名前1%的潜力值超过0.42,而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学科的潜力值还未达到0.3。G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与省内和邻省对标高校对比,G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的论文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CNCI:1.22)和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0.76%)在对标高校中最高。国家重视药品研发能力,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药学领域创新发展,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对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更明显[3],所以G大学重点建设和培育药理学与毒理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一并从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G大学ESI学科建设规划目标是2020年新增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1个(药理学与毒理学),2025年新增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2~3个(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

3.2 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的论文一般都比非国际合作的论文有更高的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能很好地提高学校和学科的学术声誉,还能提高国际影响力,更有利于国际研究人员的引进与交流。西欧8个重要国家形成了高强度的合作关系网络,超过78%的高被引论文来自国际合作[4]。G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均超过了30%,但学校论文产出最多的3个学科:临床医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的国际合作百分比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G大学为提升学科科研质量、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实施了“远航计划”,通过国家资助、省市政府资助、政府部门资助、学校事业经费资助、学院或学科建设经费资助、团队建设经费资助、科研经费资助等多方筹措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优秀学科人才到国(境)外进行研修、访问、合作研究、博士后研究、攻读学位等。可优先选派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一流院校、著名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师从本学科知名导师,并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2~24个月,拓展学科骨干人才的国际视野,致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且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以促进学校与国(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3 促进ESI学科建设

G大学加强了ESI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对标ESI建设学科的产出总量和产出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制定了学校各单位、各学科的目标任务,强化年度考核和检查落实。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师生中宣讲ESI基本概念及其相关规则,滚动更新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的ESI学科期刊目录(包括投稿范围、投稿方式等),提醒论文发表的注意事项和署名规范,重视推介学校近10年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的ESI论文、高被引论文等,扩大学科影响力。其次,盘活存量,积极引导学校各单位、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的师生在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ESI学科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建立ESI论文发表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各单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学术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再次,做大增量,充分挖掘各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的资源,将ESI学科科研产出和贡献度纳入考评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单位及其学科团队与国内、国(境)外的高水平大学、顶尖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提高学科科研产出质量。最后,要根据ESI学科建设实际出台有关的奖惩措施。

4 结语

ESI学科建设过程中,促进建设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持续的滚动更新之中学科的全球ESI排名要确保留在前1%中且保持不断提升。ESI学科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不断提升现有ESI学科,同时大力支持潜力学科建设。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情况提出明确的ESI学科建设规划目标,采取切合学校实际的提升ESI学科排名的策略和措施,分析ESI建设学科进入排名的同类高校的国际合作情况,分析该学科ESI数据库中的热点论文和前沿研究,跟踪学科的国际发展动态[5],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师生选择与国际或国内高水平团队合作,增强学校该学科的科研创新力和影响力。要鼓励相关学科资源向潜力学科适当整合,有针对性地促进科研产出向ESI排名学科、潜力学科汇集,提升进入ESI学科的科研影响力,加快潜力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的速度。要关注和重视高影响力论文,建立学校高影响力学者的科研名片,推介他们的优秀成果,提高个人在学科领域的科研影响力,从而带动和提升ESI建设学科和学校的整体影响力。可以修订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将其学术影响力、学术合作的贡献度和高被引论文情况等作为评价参考[6],为ESI建设学科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效的学科团队,促进ESI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毒理学药理学影响力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天才影响力
艺术药理学
PM2.5毒理学实验染毒方法及毒理学效应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灾害毒理学理论研究初探
火灾毒理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