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2021-01-14侯晓静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技能院校

侯晓静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工业与信息化系,天津300400)

一、何为“匠”

(一)“匠”的历史

“匠”字由匚和斤组成,《说文解字》释为“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匠”的字面意思为有手艺的人,泛指工匠。追溯历史到公元前700多年前,齐国有个宰相叫管仲,提出了专业化分工理论,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其中提到工匠应当靠近官府、商人应当靠近市井,“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这样不仅有利于就近方便劳作,还有利于邻里之间交流技艺和信息、父子之间传承手艺,从而大大提高专业化水平。管子的做法使手工业者出现了家庭作坊和师徒相传的传承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化发展,在齐国工商业迅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位叫吴晓波的作者在《浩荡两千年》一书中曾提到管仲治齐下齐国的繁荣昌盛,这无疑与工匠息息相关。

成吉思汗时代人们就意识到工匠的重要性,战争除了掠夺城池外,更主要的是掠夺工匠即“人才”。那时的工匠们是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提供服务的,尤其是那些从事军器制造的能工巧匠们,更加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甚至升为匠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涌现出许多新的产业,产生了大量工匠。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有很多实例,如:解牛庖丁、木匠鲁班、铸剑干将等等,数不胜数。在漫长的岁月里,正是这些工匠使中华文明辉煌璀璨,中国的器物如陶瓷、丝绸、茶叶等成为世界各国王宫贵族争相购买及宠爱的产品。我国古代工匠倾其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执着于一件技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工匠精神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

(二)新时代之“匠”

新时代赋予社会主义建设者新的要求与责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匠”,是说匠人富有专注精神、做事严谨具有耐性、能够达到精工巧匠要求———这是工匠“精神”的最新注解。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职业“精艺”和一种“专注”态度。追求事与物的极至,曾使日本在手工制艺时代赢得赞誉。工业时代,规模化、标准化更需要流程作业中的“工匠”,他们代表着工业化的职业技艺与水平。德国作为工业化水平的杰出代表,就成为许多国家争相学习的对象。那么网络时代,工匠精神意味着什么?工匠精神成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里的工匠并不仅仅指木匠,而是更加广阔的各类工匠。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提到“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再次强调了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培养工匠精神。

二、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师德建设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把培养教师的“匠心”放在首位,这最重要的是师德建设。众所周知,溜门撬锁的贼也具有一定的技能,甚至可以说是“技术高超”,但是他不可称为“匠”。所谓“匠”要具有一颗“匠心”,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即师德。尤其是青年教师,作为“80后”或者“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一些人骄娇之气有加而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足,因此培养匠心,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得到学生以及同行的尊重,“无德不可平天下”,要成为一代之匠,德为先。

(二)学风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而本科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对高职教师要求也不同于本科教师。高职学生渴望学到一定技能,但是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欠缺以及能力的欠缺,在学习上有所障碍,这就需要高职教师要研究以何种教法使学生有所收获,即要加强学风建设,使高职教师做好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尤其是教法的更新。教法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职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法、学法,不断学习提高,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顺应时代需求。

(三)教师技能培养

本科院校在评价教师时往往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多少项目以及课题等。学生报考研究生时,选导师也往往倾向于项目多、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而高职院校学生更加倾向于技能性强的教师,看重教师参加过什么技能比赛,指导学生参加过什么类型的技能比赛等。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中,也已经将参加技能比赛情况列入评审条件,获得一定级别的技能比赛奖项方可晋升职称。

本课题组以“高职教学能力大赛视角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通过教学能力大赛,可以在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掌握最新技术以及前沿科技。因此,高职教师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要重视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下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改造,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从而提高自身技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工匠。

(四)教师求真精神培养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常有本科院校的教授因论文剽窃、抄袭被曝光,这正是求真精神的缺失。高职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欠缺,剽窃、抄袭现象也经常出现;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不懂装懂”误导学生。作为工匠,要有较真、求真的精神,“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弄虚作假必将被人们所不齿。因此,高职教师一定要秉承求真精神。

(五)教师创新精神培养

勇于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高职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所上指出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建立科技强国,就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为人先。高职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因此,高职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一)立德树人为本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也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据地。为落实职教20条,教育部等九部门2020年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其中第一重点任务即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即便学生有了一技之长,但若无德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是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标杆,立德中的“德”包含了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美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立德”不仅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要求,也必将提升工匠精神的人文价值。立德树人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生健康成长,树立高尚品德,使敬业、诚信、创新等成为学生的内在精神修养。

(二)敬业精神培养

“敬业”是一种工作态度。高职大学生大多是“00后”独生子女,他们惯以自我为中心,喜于我行我素。有关就业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拈轻怕重、不甘于现状,离职率甚高,缺乏担当、忍耐力和责任意识,往往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些问题就“撂担子,走人”。一个“工匠”的修炼之路必将是长期不懈的,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就,需要经得起失败,抗得住压力,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受挫、乐于开拓。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一开头提到的世界上最大起重船“振华30”,是我国自主制造,顺利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合龙安装工程。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参与此项工程时48岁,完成这项工程时满60岁,整整12年,也正是国家突飞猛进的时期。在这个时代中,有许多像林总工程师这样的工匠,正是他们的无私敬业,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第一,提升了我国综合实力。这正是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敬业精神。

(三)纪律性培养

“蚂蚁筑巢”体现了工匠精神与纪律性的完美结合。小小的蚂蚁们可以打造各种形式的巢穴,有隧道、小室和住所,称得上“巧夺天工”。它们分工明确,具有严密的纪律性,如果有部分蚁工落队,将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对于高职生而言,要想向真正工匠迈出一步,纪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请假随意缺勤、上课闲谈甚至“谈情说爱”、不认真完成作业、不按照规范进行实训操作等等,都是不守规矩的表现。尤其是在实训室开展实训时,会接触电、化学品等危险品,教师不可能监控到所有学生,这就对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遵守纪律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纪律性的培养,使他们遵纪守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规范,对不守规范的行为进行惩处。

(四)诚信精神培养

“诚信”是一个人品德的表现。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引导其树立诚信的意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问题,明白诚信就是自身的名片。高职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0岁之间,正是“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中渴望被认知,也就是所谓的存在感,但是思想又欠成熟,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偏离轨道,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另外,加强考风建设,肃清考风,也是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诚信是一面镜子”,舞弊即弄虚作假,为人们所不齿。“十四五”期间,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而考风建设是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以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敢于创新发展的精神风貌,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后盾。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并非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她却具有创新精神。她曾经在某个城市想骑行,但是租不到公共单车,在国外也有租借公共单车失败的经历,于是她从汽车朋友圈里组建了一支团队,成立摩拜单车项目,经过努力打拼,才有了共享的摩拜单车。因此,创新并不依靠于学历,而是一种精神,它是时代的主旋律,而大学生是创新的生力军。国家也在不断推出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院校的创新公社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这里青年学生们展示自身的才华,还可以得到相关机构的资助与支持以及创业导师的点拨,形成创新理念,从而实现万众创新,激发创新精神。同时,相关的创新课程,也使学生们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另外,各类创新创意创业比赛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掀起了创新高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为工匠精神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高职教师要争做工匠,不仅要有知识储备、技能特长,还要有颗匠心,即一颗教育心。那些教龄30年的老教师们,仍有很多人坚持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青年高职教师更应当珍惜这个时代,在时代大潮下,把握机遇,提升自身素质,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加强与企业合作,从企业工匠中汲取养分,弥补自身技能的不足,将更多的知识、技能带到教学工作中去。“享受工作的乐趣,享受快乐的工作”,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充分践行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孙春兰副总理在视察天津高职院校时,勉励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苦练本领”,弘扬工匠精神,用精湛技艺书写精彩人生,展现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风采,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指定了方向,必将使更多的高职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顺利走上工匠之路。

猜你喜欢

工匠技能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