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与对策
2021-01-14杨冬华
杨冬华
(齐鲁医药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1 地方高校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等教育是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地方本科高校数量多,招生规模大,人才培养与输出数量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具备创新人才集聚的独特优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独特的使命和作为[1]。
在教育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围绕教育旧动能的改造,实施教育新动能,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2]。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动出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战略,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对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地方企业急需基础理论好、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地方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将办学融入区域整体发展,加强校企、校城深度融合发展。
2 地方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
在专业设置上,与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生源水平与教学条件均较弱。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重点院校相似,基于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较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既缺少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
2.2 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应用型教师不足
地方高校师资较为紧张,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时间深入企业、行业一线进行实践,因此,地方高校专业教师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更新速度很难与企业、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匹配。部分学科实践性很强,对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很难给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指导,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深入企业、行业一线,将学术与一线经验相结合,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同时,可将企业、行业一线人员“引进来”,实现校企人才智力资源共享。
2.3 培养输送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地方高校设置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较少,实践环节一般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环节与企业实际联系较少,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加之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验条件设备较落后,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开展。在实验内容设计上,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很少,大部分实验内容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项目开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少。因此,培养输送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脱节,很难充分发挥毕业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人才支撑作用。
2.4 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协同合作不足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近年来,高校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教科研成果、人才资源共享,将校企、校城融合深度延伸。但从合作效果来看,校企、校城融合尚未取得明显成效,有些合作协议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3 地方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借鉴
3.1 齐鲁工业大学加快科教融合,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第一,积极对接“十强”产业,加快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建设。围绕信息技术产业,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医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建设基于光纤传感器网络的交通安全监控预警物联网。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设“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3],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基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基于海底网的海洋牧场智能监测网,加强海洋牧场智能监测,建立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现代海洋产业智能监测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围绕现代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基因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科研与服务平台、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等30多个新型科研创新平台,加大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为医疗服务、健康大数据、健康教育与管理、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二,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以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为统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实际,结合机器人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智能制造、金属材料工程、新材料、清洁能源、云计算等新产业,重点培育建设与新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
第三,创新教育模式,实施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学校在德融课堂基础上,加大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科融课堂、创融课堂。新建三个科教融合学院,设立齐鲁英才学堂,实施一流人才培养提升计划。
第四,成立战略咨询院,加快智库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齐鲁工业大学整合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等研究平台,成立战略咨询院,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开展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研究,为政府、企业提供高水平研究咨询服务,打造成为山东省政策研究和决策服务高端智库。广泛开展国际、校地、校企多维度、多领域科技合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中科院等知名院所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3.2 烟台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驶出内涵发展加速度
第一,推进校城融合,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智慧引擎。积极融入烟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围绕生物科技、现代海洋等产业,重点建设生物食品、海洋科学、化学化工等学科群,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打造烟台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智力引擎。
第二,开放合作办学,与强校名企构筑学科新平台。与荣昌制药共建生物制药专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生物制药专业转型升级。联合广智伟芯、东方电子等企业合作成立烟台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
第三,强化团队建设,服务产业需求形成学科特色。烟台大学加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学科带头人聘用机制,完善学科团队成员引进和管理制度体系。遵循“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与多元化产业需求的互促共赢。
4 地方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与对策
4.1 统筹规划,积极对接“十强”产业,推进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任,地方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与“十强”产业精准对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分类发展和动态管理,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转变思路,创新举措,拓宽渠道,推进地方高校与“十强”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形成一批创新综合体,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企业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联合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快速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高校作为人才的集聚地,要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构建良好的引才、用才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高校要实现高水平发展,必须在人才上占得先机,针对目前全国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支持国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高校工作,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对高端紧缺人才,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灵活引进重点专业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完善人才成长和发展绿色通道,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让,加强科研成果奖励,增强高层次人才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对高端紧缺人才,高校可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让、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探索实施特殊管理股权制度,向高端紧缺人才提供倾斜政策,稳定高校师资队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4.3 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高校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可以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前沿、高端、创新性成果。高校拥有自身优势,高层次研究人员充足,设备先进,每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数量多、质量高,也产出较多高层次科研论文、科研成果和专利。因此,在科研评价方面,要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创新性与转化效果,出台政策鼓励科研成果的创新,推进科研成果积极转化,落地开花。同时,高校要加强政策引导,将科研成果、专利是否有用,是否实用,科研成果是否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指标作为衡量科研成果重要性的考核因素。此外,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搭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应用型科研平台,打造科研创新团队,重视提升科研团队的项目研发能力,催生并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服务能力。探索完善科研奖励机制,高度重视科研成果激励,优化调整学校高水平教学、科研立项和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标志性成果,要加大奖励力度,增强科研团队从事教科研工作和产出的内生动力。
4.4 推进校企、校城、校校融合发展,打造地方高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智力引擎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优势特色专业,主动对接企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校企、校城深度合作,协调聚集优质资源,形成合力,打造优秀品牌。同时,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提供机会与政策支持,促进协同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政府的协同发展,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高校要积极搭建平台,沟通校内校外资源,采取有效方式,探索人才资源共享新模式,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融合为突破点,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优化产学研融合方式,拓宽创新体系布局,逐步形成“引企入教、引教入企、校企深度融合”的局面,提升人才智力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