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1-01-14兰金苹王如愿马柏卉武彩霞刘进军高建成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兰金苹,王如愿,马柏卉,武彩霞,刘进军,高建成

(1.河北北方学院 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人事处,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创新、经济发展并实现各领域相互合作促进,深化产教融合,使教育、人才、产业和创新有机结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促进产教融合。然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弱且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的需要[1]。为助力人才培养并推动社会发展,生命科学类专业更需要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实现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指向,在实现高校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导向

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服务国家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学校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联系,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发展将国家需求、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或“职业人”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产教融合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纽带。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对该学科领域人才的需求,确定学生的未来规划和职业定位。高校生命科学技术专业和尖端生物技术企业协同发展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基本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的转型升级。

(二)产教融合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一体化是“产”与“教”在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分析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具体项[2]。以宏观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制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提供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生命科学理论知识具有前沿化和抽象化特性,以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为导向,产教融合一体化可促进教学理论与生物技术实践的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丰富高校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理念。前沿科学技术与高校生命科学实践教学相融合可增强科技型人才培育效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三)产教融合可实现教育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教融合是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可加快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真正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切身感受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融合,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本科高校应积极转变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多途径深入生命科学类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实践,搭建校企关系融合发展的桥梁。产教融合是教育链和产业链的互利共赢,可让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融入高校教学。同时,高校制定切合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可充分体现教育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资源信息共享,进而促使校企成为共生共赢的利益共同体[3]。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中新兴生命科学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尚不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校企间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合作关系,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中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重课堂教学轻技术应用,这种教育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质的改变。特别是对于生命科学类注重实践操作的专业而言,虽然部分高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产教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但目前很少付诸实践。部分教师对于产教融合认识不清晰,非但无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自由散漫的学习风气[5]。此外,产教融合需要学校提供预算外的资金支持,这导致学校缺乏积极性;部分企业缺乏培养经验,并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能力提升,学校不满意企业的培养结果,和企业间产生冲突和矛盾。当前,虽然一些职业院校已有产教融合试点,但仅停留在学生实习层面,无法展开较深层次的校企交流,更谈不上完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产教融合[6]。

(二)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部分应用型高校已经制定了产教合作发展规划,但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尤其没有注重在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时间晚,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及整体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而且校企之间缺少及时的信息沟通,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此外,财政扶持资金不足也是目前阻碍校企专业合作的主要原因,企业消极被动,不愿与高校共享各类专业教学设备,不愿承担相应投资风险。学校虽有政策支持,但碍于资金有限,许多校企专业合作开展周期短,各行其是,资源浪费严重,效果不理想。

(三)师资队伍存在差异

师资队伍培养是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败的核心。一些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薄弱,有的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擅长课堂教学,但实践操作技能相对欠缺,对实验技能不熟悉,无法带领学生展开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对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学习需求[7]。尤其对于存在校企合作的专业而言,大部分教师对企业的了解不足,缺乏从事企业项目开发的工作经验,创新创业知识不足,相关科研能力薄弱,对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纸上谈兵,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企业得不到适合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且师资队伍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8]。

(四)教学生态环境不平衡

教学生态环境相对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与社会所需不一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同时,学校资源整合欠佳,无法形成合力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室、课题研究和课程教学平台很难真正发挥作用[9]。由于高校资金有限,设备技术更新缓慢,实验室平台往往无法完全对外开放,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此外,教学多为课本知识的传授,实验课时有限。如在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中,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间缺乏,新技术和新设备无法紧密衔接,与前沿科学严重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更新缓慢,没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和实践需要。

三、生命科学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高校在贯彻和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时,应该根据生命科学类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深化人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及市场需求创建创新平台,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建立完善的适合产教融合与人才需求的体制机制

应用型高校应有“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识,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人才的智力支撑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河北北方学院生命科学专业与医院及生物技术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发挥校内校外导师双重教育优势,构建可持续、良性循环和资源优化的体制机制。企业与高校可用“签订合同”等受法律保护的方式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避免校企双方无故毁约。学校和合作企业之间应该共同设立专门的风险督察领导小组,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进行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高校和合作企业之间要定期进行业务沟通,确保校企双方的教育合作循着正确的轨道有序进行。

(二)搭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教协同创新平台

高校应当主动搭建产教研一体化平台,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开展,并将现存的教学平台、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等融入该平台,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本领,激发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10]。同时,企业应加大对合作学校的科研资金支持,促进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的相互对接以及专业人才建设与教育产业结构的相互对接。河北北方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构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科研服务平台,在整合全校生命科学领域学科资源和实验资源基础上组建集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平台,向学校师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同时,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与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学生参与研究开发基因及蛋白质提取与检测试剂盒,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攻关、项目开发与合作育人的融合。

(三)整合高校人才资源,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产业教育相结合,建设符合自身发展定位及特色的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内培外引”两条途径,既需要“固巢养凤”,加大对内部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又要“筑巢引凤”,诚心诚意引进外来教师。“双师型”人才既要拥有深厚的理论教学素养,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首先,学校从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不断引进高技术专业人才,构建以专职助教、兼职教师和校外工作人员为主体并且适时定向流动的专业师资人才队伍[11]。其次,校企双方合力组建教师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训练平台,由实践或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或企业专家对高水平的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使教师掌握最新科研动态,提高产学一体的教学水平。最后,改善教师评价体系,评判标准应与教师产品研发、学生创新成果以及相关竞赛奖项挂钩,从根本上构建“双师型”人才队伍。

(四)构建同频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真正升级

应进一步完善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发展密切对接,为高新技术的突破提供理论支持。但大学所设置的课程不是破坏原有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助力学科升级。培养科学研发、技术升级、技能创新和产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如设计一套全过程、全方位和递进式的实践综合能力实训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独立的实验训练课程,并适当安排短期实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2]。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信息等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学校课内教学实验、企业实操实践与课外学生科技成果竞赛和创新技术创业人才比赛等活动融合起来,配备校内外专业导师,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仅依靠授课地点的转变、师资力量的调动、教材课程的累加和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要想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与高校还要开展深度产教融合。然而,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校企双方只有在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重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才能达到应有的实践效果[13]。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