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与实践策略
2021-01-14彭卓
彭 卓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红色旅游是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旅游项目。习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旅游成了发扬红色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红色景点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也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2]。因而,红色旅游成了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有必要将红色旅游与青少年的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前者成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形式,借此构建还原和贴近历史的“移动课堂”,推动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3]。
一、红色景点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增强理论的亲和性
课堂思政教学的理论性往往比较强,因而,青少年会觉得思政课形式枯燥和内容抽象,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但多媒体信息难以取代身临其境的感受。红色景点能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红色文化熏陶,能让他们切实理解理论的真谛。通过对革命纪念馆或根据地的实物观摩,青少年更能理解思政理论的由来、内涵、发展及应用,从而对理论内容有更深入的领会。这种实地体验式的思政教育形式能增强思政理论的透明度和可及性,从而增加理论的亲和性,让青少年从实体观摩中了解思政理论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理论记忆的深刻性。
(二)提供思想指引
红色景点为青少年提供音频、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让后者了解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文化、作战条件、生活状况、斗争精神等。因而,青少年能在耳濡目染中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知悉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意义,也增强了心中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红色景点所展现的作战条件和艰苦生活能增强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让青少年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周围,提高对反华势力的抵制力和防腐力,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红色景点体现的斗争精神能激励青少年积极向上,使他们能牢记“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
(三)具化思政教育内容
红色景点以实景或实物让青少年产生重临现场的感觉,以情景化方式让青少年具体了解革命斗争时期的方针战略、思想主义、英烈精神。因此,青少年在游历景点时能更翔实地知道相关思政理论的渊源和实践,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战时情景对接,洞悉“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革命思想理论的缘起和本质。青少年可通过红色景点中大量的图片、影像、文字更形象生动地了解理论的背景、内容、应用、成效,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印象,这比课堂抽象、浓缩地讲授理论要更高效。
(四)培养爱国情怀
红色景点重现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往往能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因此,红色景点能点燃青少年对革命先烈向往的激情,催生他们热爱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感,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永远听党话和跟党走,诚心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景点能向青少年展示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来之不易的胜利,引导他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豪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做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和拥护者。
二、红色景点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景点与思政教育课程融合度不高
当前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以理论灌输为主,较少与当地或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思政教师倾向系统地讲授理论,注重理论的全面性、深入性、条理性和清晰性,较少借助附近地区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人物事迹扩展理论内容,致使理论与文化认知、实践脱节。此外,红色景点大多以静态呈现的方式将革命历史、文化传递给青少年,注重信息真实性、时间延续性、人物关联性和事件翔实性,但较少与学校思政课程内容连结,未能凸显课程内容的相关细节,造成红色旅游与思政教育课程是“两张皮”的局面。
(二)学习动机不强
红色景点的大部分参观者是国内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外国游客和成年游客的构成比例低,青少年游客大多为团体游客[4]。这种团体游历的方式大多是由学校组织的,青少年主动参与的动机未能显现。而且青少年在参观红色景点前往往未被分配实质性的学习任务,这致使他们常常未能深度参与游历,因此,整个参观过程以游玩为主,学习目的和氛围不强,青少年难以将这种文化实践转化为知识,更不用说将这种实践与思政课程内容融合产生对知识的深度感悟。
(三)景点内容缺乏更新
由于革命时期的文献印刷技术有限、作战场所的流动性强和信息传播范围受限,因此,保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致当前许多红色景点留存的文化资源相对有限[5],这对景点的资源更新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时,国家每年给予的专项经费和红色资源保护需求的费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致使红色资源保护不力[6],因而,景点建设者难以对红色景点作进一步开发。陈旧的景点内容与当前不断更新的学校思政课程内容脱节,这是造成红色旅游与思政课程未能紧密融合的重要原因。
(四)景点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红色景点主要以静态呈现的方式向参观者展示革命时期的实物、图片和影像,与参观者缺少互动,游历方式单一和枯燥,而且大多数景点的资料展现形式和展馆布局雷同,景点特色不够鲜明。同时,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开发深度不够,思想内涵挖掘不足[7],因而景点建设者无法从根本上洞悉景点的内容精髓和核心特征,也就难以构建独具特色的展示形式和游历互动,这是大多数红色景点活动形式单一和雷同的重要原因。单一枯燥的参观经历难以唤起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他们很难在游历中形成知识的沉淀,甚至会产生抵制红色文化的情绪。
三、红色景点的教育实践策略
(一)将红色景点教育与思政课程紧密相融
课堂学习是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需要让红色文化进入思政课堂,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将当地或周边的旅游景点资源融入到思政理论的讲解中,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教材编写者也需在思政教材中适当地注入红色景点的相关史实和故事,提升教材内容的亲和性和趣味性。红色景点也可为青少年构建理论课堂,采取周末授课或夜校的形式,结合学校思政课程,将与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讲深、讲透,提升红色景点的教育功能和服务社会的效能。最终做到红色景点教育与思政课程紧密相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开展红色景点的主题活动
学校应定期在红色景点开展团课、党课和主题班会的活动,让青少年沉浸在红色文化氛围中对红色理论知识有更深的感悟。学校每次在红色景点开展活动前都应为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参观和学习红色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景点的教育成效。在寒暑假,红色景点可举办面向青少年的冬令营和夏令营红色主题活动,如吃红军饭、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唱红军歌等。在党团纪念和节庆日,红色景点也可开展适时的主题讲座活动。
(三)更新景点内容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红色景点的资助,以提升对现有红色景点的保护力度,也有助于发掘、修缮潜在的红色景点,增加红色景点的数量和类型,因而从整体上增添景点的内容,借此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游历选择,也提升景点的红色文化覆盖面,从而防止青少年因景点选择少和游历频繁而产生对红色景点的厌倦感。同时,现有景点也应有所发展,景点应加大对现有景区资源的文化和思想内涵的挖掘,以文化、思想特征为切入点,构建有特色的景区游历项目。此外,红色景点也可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组构景点的新内容、新布局和新活动,让青少年全方位了解景点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与民俗。
(四)利用新科技增强景点的互动性
红色景点可借助新科技手段增强与参观者的互动性。景点建设者可构建景点智能移动终端,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文物或人物的详细信息。同时,终端可设置在线课程、感悟交流、知识问答、有奖征文等模块供青少年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景区还可借助3D、5G、物联网和虚拟技术,让青少年模拟亲临战场、参与红军长征、参观战时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及与革命英雄对话,让青少年切实体会红军生活和红军精神。此外,红色景点还可开设真人野战、实弹射击等互动游戏,让青少年由被动参观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升红色景点旅游的趣味性、深刻性和品质。
四、结语
近年来,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而红色旅游正好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研究红色旅游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和实践对青少年教育具有切实的意义,这关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斗争精神的弘扬,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当然,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思政教育功能需要红色景点建设者、学校、政府等相关社会职能部门的携手合作,因此,红色景点建设仍任重道远。笔者希冀本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让更多相关学者和社会建设者关注红色景点的建设,为提升红色景点的思政教育功能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