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红色纪录片的创新模式
——以微纪录片《十一书》为例
2021-01-14翟玉亭张新宁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翟玉亭 张新宁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学家雷颐曾谈道,“任何东西,没有图像,没有文字,在历史上就是不存在的。”纪录片就是国家的相册,是帮助这个时代铭记历史的重要见证,而红色纪录片本身就具有意义。遗憾的是,红色题材纪录片由于其政治立场、歌功颂德式的讲述和僵化的制播模式,使其很少在新媒体平台出现,比如抖音、快手等。而现在很多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大都是从这些网络平台获取,这就导致红色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而形成传播渠道的短板。2019 年《十一书》的横空出世给红色纪录片的创新打开了一扇门。《十一书》以播出后11 天达到两亿的播放量引起强烈反响,数据显示观看人群60%以上的是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并且在短视频平台也引起了广泛关注,2020 年1 月17 日,被评为2019 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十一书》能够在众多纪录片中突出重围获取这么大的关注度是有很大研究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为新媒体时代红色历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与研究范式。
一、传播内容:短小精简 以情动人
提起红色纪录片,大家的传统印象就一味的灌输历史背景的演变,使其看起来又红又专,空洞乏味,由于过于想要强调其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从而将个体过于拔高忽略了其真实情感的表现。一味的歌功颂德,弘扬红色精神,观众并不买账只会适得其反,而《十一书》巧妙地选取了11 位共产党人的真实书信,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展开人物个体的故事,以情动人。这11 位革命先烈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的职业背景,也有不同的身份,每一个人物分为一集,但是整体构成一个系列,虽然只讲述了11 位历史人物但是却代表了无数共产党员在岗位上的坚守,充满对家人的愧疚,对胜利的坚信以及对国家的热爱,最终形成超越他们每一个个体的情感与力量。
《十一书》选题上避免了千篇一律的从讲英雄事迹到战争故事的,大改歌颂赞扬的情感表达,以书信的形式带我们走进当下的历史事件,利用人们喜欢用“短、平、快”的方式获取更多信息,谋求用最短时间获取最大能量的信息。虽然这部微纪录片体量短小,但是他用精简的历史背景介绍加上人物感情故事的表达,使得整体既有逻辑又不失温度。其中在网络平台播放的弹幕中有很有多网友表示“有被戳到泪点”。在平均每集仅有5 分钟的《十一书》中,创作者找到的突破口正是情感。在影片叙事内容上,没有用太多的篇幅去讲述英烈们正面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将其作为背景介绍以家书为媒介,侧重于以情动人,聚焦事件对人造成的情感影响。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点,对于红色文化而言,短小并不意味着直白、浅显表达,依然要启发大众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物故事背后的载体,我们最应该关注的还是处在这个背景下的人,以及其当时的心态和情感。
红色纪录片最大的局限性是历史影像、图片和历史资料的挖掘,有一些历史是无从取证或者根本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十一书》选取书信这一集情感与纪实特征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看似小小的一封信,其背后能挖掘的故事正是最具感染力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争期间一封书信对于许久不能见面的家人来说是意义很大的,它也是战士们与家人在那个年代连接的唯一纽带,其中有很多写给家人的书信,每一封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家人最质朴最真实的言语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还原成普通人的“同龄人”,而非圣贤一般的英雄楷模,让我们感受到其实这些革命先烈他们和我们一样,拉近了观众与英烈的关系,从而在观看过程中感知他们的信仰与力量,最终实现作品价值观的传递。
二、传播形式:情景演绎 以小见大
《十一书》演绎的方式区别于以往单纯的以解说词(“上帝之声”)驾驭画面,它的每一个单独的篇章都由一位明星主讲或出镜演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表达出来。片子采用旁观解说+情景演绎+追溯历史三条线索进行沉浸式讲述,一共邀请了牛犇、吕中、张嘉译、李建义、吴樾、杨烁、海清、杜淳、张艺兴、黄轩、赵秦、杨奇鸣12 位文艺工作者作为主讲人,带领观众走近11 位历史人物,聆听红色故事。这11 位人物有我们已经熟知的赵一曼也有的是我们不曾了解过的贺页朵,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十一书》在内容上叙事体量虽然偏小,但在制作方面做到精简细化,突出情感标的表达,深化主题的含义,将共产党员还原成为最真实、最普通的人。片中让观众看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多样性,他们不仅仅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别人的恋人、妈妈、儿子、爷爷等,还原人物真实的喜怒哀乐,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十一书》在演员的选取上也是别有用心,出演的演员与书信的注脚性别一致、年龄相仿,演员们的出镜讲述与演绎既承担了讲述者的身份也重塑历史人物的角色,这种身份上与时空的转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第八集夏明翰的就义书中,开篇一位家仆奔跑着穿梭在夏家大院里通报“明翰被捕”的消息,随着紧张的脚步声,在推门的一瞬间,接着画面就切到了杨硕以讲述人的身份走进人们的视线,角色和空间在一瞬间转换不仅增加了其节奏的变化,并且引人联想渲染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在第五集《王尔琢的托孤书》中,以革命先烈妻子的视角切入,较为特别地采用了两位演员隔空对话的形式,演员杜淳扮演年轻时的王尔琢,演员吕中扮演其两鬓斑白的妻子郑凤翠。一边是妻子对丈夫的殷切盼望,一边是国家的生死存亡,王尔琢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信中他写道“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而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上海、长沙的烈士们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的孤儿寡母的哭泣斩断了儿的万里归思,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而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他为了所有人的大家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 岁。
三、传播渠道:全网传播 内外联动
据调查显示,受互联网的影响人们每天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有75.25%的人从微信获取消息,62.61%来源于今日头条,39.02%来源于抖音,20.03%来源于微博,而来自传统纸媒的仅有0.68%。《十一书》此次取得的成功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和传播力,创作形成由政府引导、互联网多主体共构的新范式,成为红色纪录片的制播模式上的一个典范。
首先,《十一书》在传播方面充分利用了网络传播效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受众范围广等优势,集合了芒果TV、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华夏传记、二更网络联合摄制,改变了传统由政府引导为主的路径传播,与互联网实行内外联动,达到优势互补,成为网络视听媒体践行文化责任的一次联合行动。总的来说,《十一书》是一部政府引导、网络制作、网络生产、网络传播的“网生”视听作品。
其次,为了达到宣传主题效果,《十一书》在宣发方面也开辟了创新思路,不仅集结了最强制作团队,还配置了最佳传播资源,从上线开始,每天更新一集,在芒果TV、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首播,次日在快手、抖音、新浪微博、腾讯微视、趣头条、梨视频、哔哩哔哩、好看视频等平台跟播。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公司透露,节目播出11 天内,节目全网播放量近2 亿,抖音和微博还开设了“十一书”话题,总访问量超过1.6 亿,在快手平台单方数据达到1800 万点击量。观看的同时网友们可以在弹幕中发表自己的观看感受,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泪目”二字,大量网友为视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十一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新方式,用主流价值观去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腾讯拿出朋友圈广告位进行宣传,爱奇艺优酷在页面最显目的位置推广宣传。此外,爱奇艺采用大数据算法与大剧热综资源相结合的推广方式,触达更多目标观众,提高推荐的收看转化率。在芒果TV 的积极推动下,节目还被纳入湖南省党员学习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向广大宣传工作者提出要求,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给红色纪录片带来了冲击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红色纪录片是诠释红色精神的重要传播方式,对于红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若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红色纪录片,势必要着力迎合短视频时代作品的“微”表达特征,在体量上精简以迎合受众“碎片化”的视听习惯,改变传统的创作思维,将以往注重历史背景转为注重情感细化。其次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大环境,整合传播渠道,主动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将红色纪录片与短视频、微纪录片等形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