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宣传
2021-01-14陈梅芳广西广播电视台
陈梅芳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一、非遗保护与宣传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和宣传方式较为单一
新时期,社会群众对接受非遗熏陶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也对非遗的文化宣教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希望在文化馆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非遗知识、优质的文化服务和多方面的文化体验。但是目前文化馆等提供的非遗文化宣教功能还是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字面的展示而展开,并且在展示中还存在着作品不够丰富,形式不够鲜活等问题,因此难以提高群众的兴趣。所以,要推动非遗的保护和宣传,加强对相关文化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势在必行。
(二)传播渠道不够多元
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快速发展,影视传播等新的方式为非遗宣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少国家重点目录中的非遗已经走上了央视的舞台,在一些文化综艺中亮相。但地方的非遗还是存在传播渠道有限的问题,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丰富场馆的非遗宣教功能,打造新的非遗展示平台,提供更加与时俱进的非遗体验服务,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
(三)文创产品的开发不足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在对非遗的欣赏过程中也催生了相关的文创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大大提高。尽管目前很多文化馆或者第三方机构经授权进行非遗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但是个别成功的典型不能代表行业的现状,整体而言文创产品的开发尚有很大的空间。
(四)非遗传承发展亟需人才
人才队伍不足或者专业水平不够是目前高校教育与社会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之一,非遗保护和宣传也不例外。不少文化机构、博物馆等缺乏年轻的、专业人才的充实,不仅在传统的讲解岗位、管理岗位缺乏新鲜血液,同时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运营等方面也缺乏人才的支撑,长期下去将会对非遗保护和宣传造成阻碍。
二、影视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
传播效果增强。传统广告的推广方式是单项的,而影视传播会在推广的过程当中让目标用户参与进来,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非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传播效果更好。新媒体不仅使企业宣传品牌的方式多元化,而且还可以更好地降低广告的成本。过去很多品牌的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要花巨资去推广;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创意决定了流量,只要创意可以打动人心,自然会有人去推广。提升了广告的创意空间创意是决定广告成败的关键一环,但是创意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正好弥补了传统媒体创意枯竭的问题[3]。接触面更广泛。不仅仅是可以通过自媒体、电视上传播,也可以进行一些媒体传播。人们是随时都喜欢关注媒体事情,并且好的媒体内容也会吸引大众的眼球让他们更好的重视起问题的严重性。
三、影视传播的作用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方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
借助如节庆日等特殊时间点,依托学校、民间艺术馆或专题展示馆等场所开展非遗宣传,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并建立完善制度,形成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重点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使用与开发等制度,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保护细则[4]。市县两级依托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全部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明确专人开展普查保护工作,形成了非遗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大普查力度,调动群众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
第一,吸纳社会群众力量,组建专业带业务的普查队伍,力求覆盖各村和社区,通过普查队伍发动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工作群体参与非遗现状的调查,全面梳理非遗分布情况,整理非遗名录,深度挖掘民间民俗文化,为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夯实基础。第二,加强普查队伍素质培训,通过邀请专业人员讲解、实操训练等方式,提高普查队伍工作专业性,确保普查工作顺利推进,提高收集上来的资料素材、基础数据真实有效。第三,加强民间文化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增设文化空间,建设文化馆、艺术馆等对本地现有的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展示;另一方面借助原有场馆,丰富展示作品的内容,因地制宜设计展示形式,提高对本地群众的吸引力,满足群众接受文化熏陶的需求,凝聚集体力量保护非遗。第四,加大非遗申报力度。对照标准积极申报本地达标的非遗,使更多优秀的非遗产省级、国际级名录。
(三)加大费用投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第一,保障资金投入,做好非遗保护基础工作。以资金保证为基础,组织人力物力,做好非遗分门别类地收集、加工、整理、归档工作,力求非遗传承和管理的全面覆盖和高质量落地。第二,保障资金投入,打造数字化非遗平台。一方面可以以地区为单位,在文化管理部门的牵头之下,将本地非遗转化为数字化的展现形式,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和传播,让地方非遗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得到更好的传播,发挥更大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文化数字化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尊重非遗本身发展规律,选择视频、音频、图片等合适的方式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数字化非遗平台对本地的文化馆等文化窗口进行管理,建立虚拟展厅等,或者针对具体主题开辟云上展馆等模块,丰富其展示的渠道和形式,既可以吸引更多、更加年轻的群体对非遗作品的关注度,让非遗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5]。
(四)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拉近非遗与社会群众距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方兴未艾,成为当前更受欢迎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非遗在普通社会群众之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一,为非遗相关活动的宣传提供了便利。在地方组织非遗活动之后,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浏览量大的特点,及时扩大活动影响力,非遗第一时间近距离地走进公众。第二,借助新媒体开展群众性线上互动活动。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等平台,开展一系列围绕非遗的形式新颖有趣,能够吸引群众参与的活动,如视频展演、有奖竞猜、“我与非遗的故事”等,通过在线活动激发参与,宣传保护非遗。第三,借助新媒体推动文旅发展。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点,而非遗的引入正好可以丰富文旅的内涵,开展非遗体验,非遗参观等旅游活动,既是对文旅事业的推动,也是对非遗的创新性保护。借助新媒体打造如“非遗旅游专线”等载体,让游客线上线下活动双重体验,进一步感受非遗魅力所在。
四、结语
非遗故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是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非遗的生存状况遭遇挑战。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同时我们也很依赖互联网的存在,利用影视传播来进行对非遗的保护和宣传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影视传播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非遗的含义和它的重要性。保护非遗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人类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