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琴韵读书声
——浅谈《清雅提梁壶》的人文意境
2021-01-14鲁浩
鲁 浩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饮茶,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一个习惯。皇室贵族爱茶,文人墨客爱茶,平常百姓也爱茶,自古就有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其实,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柴米油盐,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古代文人认为无论是诗歌辞赋还是读书赏月,一旦和茶结合在一起都透着一股雅意。也难怪古今多少人喜爱煮茶饮茶,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也沾染几分诗书气,变得雅致起来。
紫砂壶是简约而富有韵味的,品茗赏壶无疑是一种闲情逸致的生活,而一把有意境有内涵的茶壶更是将这种享受发挥到了极致。温润如玉的紫砂壶仿佛能让人抚摸到手心的温度,涓涓细流渗透着茶叶的颜色,晶莹可爱、清冽如怡,氤氲的茶香更升腾着时光的气息,或浓或淡、芬芳自在,壶因茶而生,在这紫砂壶中,壶文化和茶文化完美融合。三五知己好友共聚,一盏茶、一把壶,山水闲情必是交情不语自在心中,一股清茶般平淡却甘甜的暖流涌向心底。这也就是紫砂壶一诞生就受到全民热捧的原因。它的材质泥料符合人们对茶具的期待,它的造型装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的文化内涵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紫砂壶成为了茶具之首,成为了人们泡茶饮用、欣赏收藏的最佳选择。
众所周知,紫砂壶是使用宜兴丁蜀镇出产的紫砂泥制作而成。这种紫砂泥材质特殊,它的化学构成决定了紫砂壶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在宜兴紫砂壶闻名世界,受到全世界欢迎的时候,全国各地也悄然兴起了一股紫砂风,很多产陶土的地方都推出了紫砂壶,但是他们无一可以和宜兴紫砂壶相媲美,无论是功能、造型和文化属性都不可同日而语。
一把紫砂壶,精美、大气、典雅,很难让人想象它的原身只是黄龙山上一块灰扑扑的矿石。这也从侧面说明紫砂壶的成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无论是从矿石开采到提炼成泥,还是从泥块敲打到成壶成型,哪怕成型后还需要烧制、整口、打磨等一些列工艺。可以说,一把壶就是一块石头的成长史,包含了风吹雨打、千磨万击,最后才在熊熊窑火之中获得艺术生命力。所以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制壶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得其精髓。
综上所述,制作一把壶往往是从其造型结构入手的。造型就像人的门面,不需要太华丽,但是一定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要有气质和内涵,否则就是华而不实,空有其表罢了。而制壶人在把握了紫砂壶的形体构造之后,就要注意局部细节的处理了,通过转折处线条走向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气质和含义。《清雅提梁壶》正是制壶人在充分了解紫砂壶的内部构造后制作的一款充满人文意境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紫砂壶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还能欣赏到其所蕴含的内涵文化,让人如沐春风,心境平和。
《清雅提梁壶》是一件集不同造型特色的作品,它有着光器的线韵之美,也有着筋纹器的筋纹脉络,更有着花器丰富的语言,通过最自然的形态展示着大自然的趣味和灵性。仔细欣赏这件紫砂作品我们会发现,它不单单是一种抽象的形体解读,更是一种紫砂壶创作思想的体现。制壶人遵循着这种思想和理念,在壶韵中融入了书卷气和人文气息,使得作品造型和文化集中在一起,更加具有艺术性。
此壶的壶身为短柱形,憨厚古拙又大方得体。三弯流设计,壶嘴尖尖的,就像一只娇小的鸟雀,非常喜人。提梁是长方形的,高高的耸起,和扁短的壶身形成鲜明的对比。提梁壶讲究虚实空间的比例搭配,在此壶中提梁构成的虚空间效果阔大,呈长窄之势;壶身虽矮却委实粗壮,所以虚实空间呈下宽上窄的比例,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感染。壶身正反面都刻有不同的字,字迹隽秀、洒脱,充满书卷气。刻字摘自清代名士溥山的对联:“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几分闲适、几分洒脱,几分诗意都囊括其中。而紫砂泥在烧制后更是表现出了紫砂的紫韵和砂性,壶身光韵流转之间,生动迷人。
《清雅提梁》在设计上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为了突出“茶烟琴韵书声”的文化意境,加入了很多巧妙的设计。例如壶嘴和提梁都是竹节造型。古代文人都喜欢以竹来自喻,读书和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竹,这样才能彰显文人的身份。壶钮是假山的造型,假山主要起修饰作用,装饰了整个环境和氛围,这样的设计更是营造了一种人文环境,使得整壶也因此升起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人们喜爱饮茶,皇家贵胄、达官贵人将饮茶视为一件雅事,与诗词、书画、歌舞相配也是不俗的;寻常百姓、阡陌人家将饮茶视为生活中的常事,无论是田间劳作后还是茶馆里沏茶这都是生活中的乐事。于是在喝茶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地也喜爱上了饮茶的器皿,紫砂壶也衍生出了自己的文化属性,仿若有了灵性一样。古人常说,好壶如人,可以折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把壶从炼泥开始,需要成型、装饰、烧制、修饰,最后才能在饮茶氛围中通过造型、装饰内容、内涵气质展示自己的壶韵,进而升华成为高雅的艺术。在这漫长又诗意的过程中,紫砂壶早已超然一般的器皿形态,成为先人智慧的结晶,成为了文化的传承。一把小小的茶壶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它所包含之博大、精深是需要我们摒弃一切外在纷杂,去细细理解和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