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人类学语法论及汉语-英语思维现象①

2021-01-14王海龙

关键词:例句短语话语

何 勇, 王海龙(译)

语言的一个设定特征是线性的,即说话者在说话时只能是一个语项一个语项地说才能进行编码和传递信息。但是,在说话者说话时选择什么语项放在句子的开头则是语用学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研讨说话人信息编码规则时,功能语言学家在语言的主题性结构方面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们倾向于话语的主题统领并选择其结构形式的学说。这种见解专注于表述方式及概念构型是怎样形成并展示的,关注主题与述题之间的分野、主题性、主题构成、主题选择、主题化、主题演进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中主题的表述等问题。

一、 语言学界对主题结构的研究

语言学界对主题结构的研究肇始于布拉格语言学派,其后由这一学派的创立者之一V.马特西乌斯将话语研究分为主题研究和述题研究两大分支。在语言学分析高潮的影响下,衍生了很多相关术语,每种术语又衍生了自己的称谓,诸如“话题”“议题”“主题/话题”及“焦点”“预设前提”“论断”等。此外,不同的研究者亦用不同的批评标准来定义或规范相同的术语,特别是在论述主题方面。基本上,对主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实践语义学的方法,它将话语主题已知信息或句子携带的最低限度的信息联系起来(例见马特西乌斯和费尔巴斯学说);第二种为研究词素构成位置的学派,它通过句首成分主要词义来鉴别主题(例见韩礼德、李讷和汤普森学说);第三种则为形式学派,它研究语言学表达上的形式构成原则(例见蒂克学说)。

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学说变体,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可以互相替代,有的把它们看成差不多是同一回事,但是有的学者却坚持它们之间确实有所不同。譬如说,韩礼德跟蒂克皆认为主题和话题有所不同,但韩礼德把话题看成是特殊性的主题(例见其1985年文章第39、54页(1)Halliday K,“Dimensions of discourse analysis:grammar”,in Teun A Van Dijk,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5b:pp.29-56.),但是蒂克却在(逻辑上)将话题和主题当成了一回事(见其1978年文章第140页(2)Dik C,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North-Holland,1978,p.140.)。我将采用蒂克并对之有所变动的概念来进行这项研究。蒂克在主题是自外于述谓结构(他使用的术语是“述题”或“表述结构”)而话题自带述谓性结构的基础上将主题从话题中区分出来。主题通常展示某种与将要述及内容相关的场域或范畴的语境,而话题则要展示将要述及的特定内容的述谓结构的本质内容。当主题恒定地坚守原来题旨时,话题却不必坚守如斯。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举了下面的例子:

例1 对巴黎而言,埃菲尔铁塔壮观极了。

As for Paris, the Eiffel Tower is really spectacular.

在例1中,主题是“巴黎”,这是句子的设置场景。在语境中它是将要在其中展示有关信息即述谓结构的场域或范畴。然后,句子以“埃菲尔铁塔”作为话题,因为这才是他将要直接在述谓结构中说明的“巴黎怎么样”的内容。借用蒂克的上述理念,我们将要试图解决在汉语中颇富争议的话语主题句的问题。

言及这个课题,我们必须留意到,近年来,在特定句式与正常句式相比较时,为了突出主题的重要性以区别其与述题/表述结构的不同,很多语言学家开始采用诸如主题-述题/主-述话语结构这类术语。

蒂克观察到在所有的语言中都有这类的主题性结构,但是它们在话语表达时使用这类结构的无标记(制约)程度各有不同(3)Dik C,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North-Holland,1978,p.140.。那就是说,在有的语言中,主题结构在特定的语境范式中需被限制,否则会被视为用一种不够标准的、疏懒不文的方式来仓惶地进行语言表述(大约英文可能被算作一个这样的案例)。然而在其他语言中,它却可以以无标记形式来制造“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比如在汉语中)。

此外,主题在诸如英语这类语言表述中总是受某种设定限制的,主题是句子主体部分在句中从头至尾运行的结果。这种结果表明,在诸如英语这类语言中,主题句不是基本的和独立的句式,而是一种在主谓结构的模式框架下的主题化的形式。这种主题化的形式并不改变围绕着动词的结构和语义模式。这种理论总结意味着这些话语表述(指这类正常的或非标记-限制的句法结构)是不被主题辖制的。

不管这类判断在其自证方面是多么正确,我将要在下面的论述中弥合这两种概念在使用同一术语上的分岐。我将采用布拉格学派及语言学家韩礼德首创的“主题即每一个句子整体部分”这一观点,同时,我也接受李讷、汤普森和蒂克以及其他语言学家关于“在句法和语用特征上,一种语言的主题结构跟另一种语言是不同的”的观点。至少在研究汉语语义和语用方面,这种弥合是可行的。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两个原因。

第一,汉语中的主题式结构的基本流行特征是存在独立的、无标记限制的句型。根据赵元任(4)参见:Chao Y R,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p.70.的论述,中国人说话并在其典型的认知和造句过程中,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汉语句子呈现这类句型结构。在汉语中,主题往往并非在句子散点般位置中被精确地萃取;在生成语法的概念中,汉语句子的主题并非转换的结果,而是基于上下文造就的。甚至在汉语中,它也不被认作是主题性结构。因为在句子主语选择和述谓表述中,有时候说话人甚至刻意无视乃至割裂二者间的关系,有时甚至仅仅只为了押韵而忽略句法。但是在英语中,其主题则是依附在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框架中,即使偶或在句式的安排上有些变体和不同,但其在语义上却保持着这种结构。在汉语中,句子表述的主题跟述题的总体性有直接关联,与动词的使用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众多学者研究到底是以话题突出还是以主语突出为特征的这个语言学课题,而汉语句子这种主题性功能构成的特征已被李讷汤普森(5)参见:Li C N,Thompson S Li,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c,p.459.用格式化所标明。按照他们的见解,在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中,句子的基本结构具有主述结构扮演重要角色的语法特质;而在主语突出的语言中,其句法中主语和谓语则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要件。他们认为汉语是一种话题倾向性突出的语言,而英语和其他印欧语系语言则属于主语倾向性突出的语言。这后一种论断也被皮塔在其讨论印欧语系语言主题性结构的临界关联性时给予了论证(6)参见:Pitha P,Review of S.C.Dik's Functional grammar,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No.4,pp.265-269.。

虽然在汉语到底是话题倾向性突出语言还是话语倾向性突出语言等方面学者们仍有异见,但主题式句子在正常及无标记限制的汉语话语结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我认为可以弥合上述两种见解的第二个原因是,尽管在定义主题时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语言学家却都基本上同意其语言功能的结构性。首先,主题以展现话语相关实质的形式标示了话语的分离(7)Dik C,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North-Holland.1978,p.192.,如其指代的场域(8)Barry K,English grammar:language as human behavior,Bearson Publishing House,1975,p.46.,其关注的中心(9)Li C N,“Thompson S.Li.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Li N,Topic and subject,1976a,pp.457-489.,说话者的视角(10)Grimes E,The thread of discourse,The Hague:Mouton,1975,pp.69-72.,时空背景的设定以及对特定限制范畴主要述谓结构的适应性的限制(11)Chafe L,“Discourse structure and human knowledge”,Carroll B.,Roy F.,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Washington,D.C.:V.H.Winston & Sons.1972,pp.41-70.。主题的领域或范畴应是全部话语或是一种直接通向单独客体的文本的延展(12)Pickering W,“A framework for discourse analysis”,A publication of the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No.64,1980,pp.47-59.。因之,马泰修斯认为主题就是“基础”(13)Mathesius V“On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Vacheck J.,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4,pp.1-32.,在主题和口语会话的关系中,主题就是发言者所要表达的初衷。在这种宣示中,说话者时常会调整自己的表述来使自己的话题圆转,也就是说,要设立一个框架来调适自己的表述,上下文使人容易理解他真正要说的话(14)Creider A,“Thematisation in Luo”In.Werth P.et al,Conversation and discourse: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Croom Helm,1981,pp.117-128.。而主题扮演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当话题有时候偏离叙说内容时将注意力拉回到话题上来。此外,主题在叙述时总是承担着表述和预告间的衔接作用。上述结论是我们研究汉语主题话语结构的基础。

由于汉语主题句句法的构成早已被学界关注而且出现过大量的论述,因此接下来我将着重讨论在主题句研究中被关注相对较少的一种现象,即汉语话语发言者说话时的主题选择机制。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是试图回应格里姆斯提出的话题,即在他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话语研究结论中提出的观点:“在话语研究中我们的未知远比我们的所知来得重要。在我们的理解中,最大的罅隙就是语境场景设定。我们知道了怎样去识别主题化句式,但是我们尚未知晓为什么各种语言都需要这种句式。”(15)Grimes E,The thread of discourse,The Hague:Mouton,1975,p.359.

二、 主题在话语中扮演的角色

虽然功能语言学学派不同的语言学家对“主题”的定义不同,但是他们基本上都认为主题是在一个特定和基本的句式或话语叙述过程中的静态成分,比如说是个名词词组。与之相对比,我认为动态的成分有时也能构成主题句成分,因为说话者时常也做这种选择。说话者常常根据自己的表述需要做出主题抉择,他们往往根据语境和假设情状来完成话语表述。说话者倾向于,特别是在话语结构的中间,当其背景内容信息已经足够而且其情节-信息线索已能充分体现、展示其整个命题时,再插入其他的主-述题结构来完成句子的呈现,从而形成自己的主题结构。这种用单一主题句蕴含复杂主题结构的形式我们随后会详谈。为了阐明我们的观点,下面有两个例句的分析展示:

例2

而且,说话者在展示主题句时,还会考虑到说话的韵律、词法和句法等因素。值得我们特别留心的是,这些话语活动中的信息在书面话语中往往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半正规的书信语体的表述中也很少展现。这种现象凸显了研究口语表述话语形式的重要性。

我的研究资料证明了主题句式可以是名词词组,也可以是动词词组,甚至可以是个分句。因为这样的句子的主题只能从说话者的意图中去识别,它并不局限在特定的句法范畴;而且它们大多在说话的语境中清晰地呈现,所以在写作完成后的文本中几乎难以辨识这样的语料。特别是在做我们这类研究时,写作好了的语料已经被精致化处理成了从句类的文本而不易察寻了。因为这样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将常见的写成单句的语料进行一分为二的主题和述题的划分就简直是太简单化了。

因为我提供的汉语话语例句多为分句,它们作为话语的概念须遵循主题,属于从属句性质。而相较于李讷和汤普森(16)Li N,Thompson S Li,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pp.89-90.所举的例子,即如果句子起首部分为不确定的或从属性的,或者,如果是确定的或从属性的名词短语而非句子,它则不包括主题,我则认为主题是交流互动的基础,它是任何话语拓展都不可或缺的。除非在浓缩和简略的因包含问题和回答而主题可能被忽略的口语话语结构中。

在汉语中,主题的不可或缺性体现在话语从句对话语拓展有最小依附性的上下文中。功能语言学学派大多数语言学家仍然将句子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来分析其语用功能,特别是着力于其主题和述题的分析,他们大都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研究。因此,那些没有主题的句子在他们的眼里是不甚有意义的。如果不把这些视为从句,这些特定的表述是零碎的,它们被称作主题是可疑的。这样的情形在汉语中时常发生。我们在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

例3 正在避风雨的时候呢,忽然见桥上远处走来了两个非常漂亮的少女。一个人呢,浑身穿着一身素白而飘逸的美丽衣服。嗯,那个小姐呢,非常美丽。

Just at shelter rain GEN time TM, suddenly see bridge on beyond walk come GP two M very pretty maid. one person TM, all over dress GP whole white and very elegant beautiful dress. H, that lady TM, very pretty.

(While taking shelter from the rain, he suddenly saw two pretty young women coming from beyond the bridge. One of them, a young lady, was clad in a white dress, which was lovely and elegant.)

如果我们孤立地看前面从句中的第二个句子,我们会把它理解为没有主题的句子。因为“一个人”作为非限定成分,在这儿不宜做主题。但是,如果我们将上述话语叙述作为从句的一个部分来考虑,它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主题,因为在这里,“一个人”其实是一个限定的、特指的人。

在这样理解的前提下,让我们来更多地考察一下汉语主题结构的特征。它们大致上可归类成以下八种亚型:

Ⅰ型:

例4 他心情不好。

He mood not good.

(He is not in a good mood.)

例5 许仙身上呢,已经快被淋湿透了。

XU Xian body on TM, already almost PM wet through GP.

(XU Xian was almost soaked through in the rain.)

例6 他祖上是读书人。

He ancestors be scholars.

(He comes from a family of scholars.)

例7 人也心地非常善良。

Person also heart very kind.

(He is kind-hearted.)

例8 这个宝塔后来名字就叫雷峰塔。

This pagoda later name just call Leifeng pagoda.

(This pagoda was later called Leifeng Pagoda.)

例9 小青几乎几次生命被毁了。

Xiao Qing almost several times life PM destroy.

(On several occasions, Xiao Qing almost lost her life.)

例10 这套丛书前面几本影响很好。

This set series first several book impact very good.

(The first several books in the series are favorably received.)

例11 最近我们政治学习很多。

Recently we political study very much.

(Recently we have been involved in a lot of political meetings.)

Ⅱ型:

例12 关于波斯湾战争,中国的老百姓都很关心。

As for Gulf war, China GEN ordinary people all very concerned.

(With regard to the Gulf War, the ordinary people in China are all concerned.)

例13 我现在只想完成学业,至于毕业后干什么,我还没用考虑。

I now only think of finish study, as for graduate after do what, I yet not consider.

(Now I am only thinking of finishing my study. As to what I will do after graduation, I have no plan yet.)

Ⅲ型:

例14 那个审判呢,就是说按照我们在世界上的时候,是做好事呢,还是做坏事来审判我们。

that trial TM, that is by we in world GEN time, be do good deed QM, or do bad deed to try we.

(Speaking of that trial, we will be tried according to whether we did good things or bad things in the world.)

例15 英语我会努力。

English I will work hard.

(Regarding English, I will work hard.)

例16 护理病人,她内行。

Nurse patient, she expert.

(As for nursing patients, she is an expert.)

例17 这门亲事,我不愿意。

This marriage, I not want.

(As regards this marriage, I′m not willing.)

例18 这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了。

This issue, study GEN person too many GP.

(As for this issue,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who study it.)

Ⅳ型:

例19 这个块呢,不能切得太大。

H cube TM, not can cut GP too big.

(As for the size of the cube, don’t cut it too big.)

例20 喜欢吃辣的连籽都带着也没有关系。

Like eat spicy NOM even seed all retain also not matter.

(For those who like spicy food, the seeds of the pepper may be retained.)

例21 鸡的颜色煸得外面已经熟了。

Chicken GEN color stir-fry GP outside already done GP.

(As for the right color of the chicken, it should be fried to the extent that it is cooked on the outside.)

例22 本来这个菜呢,是不放这个酱油的。

Normally this dish TM, is not put H soy sauce.

(Normally, soy sauce is not needed for this dish.)

例23 这个葱花呢,可以切得稍微大一点。

This chopped scallion TM, may cut GP a bit large little.

(As for the chopped scallion, it may be cut into large pieces.)

例24 成都仔鸡就炒好了。

Chengdu Chicken then cook ready GP.

(Chengdu Chicken is then ready.)

例25 然后这个里面,要放辣椒。

Then H inside TM, need put pepper.

(And then you need to put pepper in it.)

Ⅴ型:

例26 白蛇传,它是一个非常凄凉而又美丽的悲剧故事。

White snake story, it is a M very sad and wonderful tragic story.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is a sad and moving tragic story.)

例27 许仙呢,他最后接纳了她的意见。

XU Xian TM, he finally accept GP her suggestion.

(XU Xian finally accepted her suggestion.)

例28 有很多事情原来我们习以为常,我们做了以后,并不觉得错。

There are many thing formerly we take for granted, we do GP after, not feel wrong.

(There are many things which we used to take for granted and did not feel anything wrong after we did them.)

例29 有一棵分辨善恶树的果,那个果子他不可以吃。

There is a M tell good evil tree GEN fruit, that fruit he not may eat.

(There is a tree that can tell good from evil, whose fruit he may not eat.)

例30 文章我已写好。

Article I already write ready.

(As for the article, I have already written.)

例31 你说的一切,我都感兴趣。

You say GEN all, I all feel interested.

(As for everything you said, I am interested.)

例32 有些术语我做了一些改动。

Some terms I do GP some correction.

(As for some terms, I made some corrections.)

例33 咱们的辞典我想请金先生给写个序。

Our dictionary I plan ask Jin Mr.to write a preface.

(As for our dictionary, I plan to ask Mr. Jin to write a preface.)

例34 张三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作风。

Zhangsan this person, I not like his style of work.

(As for Zhangsan, I don’t like his style of work.)

例35 这样的事,他觉得比死亡更可怕。

Such GEN thing, he feel than death more scary.

(As for such a thing, he felt it was even more scary than death.)

Ⅶ型:

例36 中国的南方,天气就是忽晴忽雨。

China GEN south, weather is suddenly clear suddenly rainy.

(As for the weathe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it is changeable, suddenly clearing up and suddenly raining.)

例37 下午我们开会。

Afternoon we hold meeting.

(We′ll hold a meeting in the afternoon.)

例38 大厅里坐得满满的。

Auditorium inside sit GP full.

(The auditorium was packed.)

例39 春节不必非和家人团聚。

Spring festival not have to with family reunion.

(One does not have to reunite with his family on the Spring Festival.)

Ⅷ型:

例40 这小孩四岁。

This child four year.

(This child is four years old.)

例41 这本书两块钱。

This M book two dollar money.

(This book costs 2 dollars.)

例42 他肺炎。

He pneumonia.

(He has pneumonia.)

三、 汉语主题结构的特点

综上例句所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上述绝大多数例子中,主题跟述题虽然在语义上有关联,可是它们局限在一种直接的结构中。但当被选择的有关联的部分被述及时,说话者倾向于有意地切分二者之间关联的下面的话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说话者陈述时,他们往往忽略那些在句子语义上连接主题和述题的功能性的词。为了语义衔接,说话者往往用上下文形式来展示主题的主题性。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例43 (在)七十高龄,他身体还很好。

(at) seventy advanced age, he body still very good.

(He is still enjoying good health at the advanced age of 70.)

例44 (在)墙角放着一架放映机。

(in) wall cornner place GP a M projector.

(In the conner of the wall there is a projector.)

上面两个例句省略了介词“在”,在和有主语的句子对比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辨别出其应出现的在后面的位置上的不同。在后面的句子中,这个标示语法功能的“在”是必须出现的。比如在下面的例句中(下面句子的“去主题化”的语法词我们专门标示出来了):

例45 他身体在七十高龄还很好。

例46 有几架放映机放在墙角。

在汉语中,话语元素中的任何内容都可以放在句首位置作主题,甚至可以不管它跟其后述题部分的关系如何。蒂克宣称在英语中如果其表语结构不遵循其主题“语源”是不正常的(17)Dik C,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North-Holland,1978,p.133.。但在别的语言中,这种结构却十分寻常,它们有时甚至还占有支配地位。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在汉语表述中,主题并非囿于句法的范畴来规定,其主题往往独立于句法之考量。主题的选定往往由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主张及其观点的话语构设所左右。在说话中,任何句子成分都可以成为主题或构成主题的内容。在这儿,实践的功能总是优于语义和句法的功能。对AspectsofDiscourseStructureinMandarinChinese一书后面所附的三种文本的粗略研究可以展现出这种主题与句法在现实中之不同变体的内容。下面的例句即展示了前面所论变体的情形(主题部分用底线标示)。

由名词短语构成主题:

例47这个小姐呢,非常抱歉。

This lady TM, very sorry.

(This lady was very sorry.)

由动词短语构成主题:

例48考中了以后呢,就可以当官,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Pass GP after TM, then may become official, is China ancient time select cadre GEN a kind method.

(The passing of the examination enables one to become an official, which was a method of selecting civil servants in ancient China.)

例49按照《圣经》上讲,神他定了一个数目。

By Bible in say, God he set GP a M number.

(According to the Bible, God set a number.)

由修饰成分构成主题:

例50所以在神的眼中来讲呢,所有这些人都是罪人。

Thus in God GEN eye TM, all these people all are sinner.

(Therefore, in the eyes of God, all these people are sinners.)

例51然后这个人的身体也开始起变化。

Then this man GEN body also begin change.

(And then, this man’s body began to undergo changes.)

例52但是马上他们大多这个心理就起了变化。

But at once their H mind then start GP change.

(But at once their mind began to undergo changes.)

由分句构成主题:

例53鸡多一点呢,就稍微再多放一点油就可以。

Chicken more a little TM, then a bit further more a little oil also OK.

(If there is more chicken, it is OK to put in a little more oil.)

因为主题总是不变地占据了句子的起首位置,它总是凸显着最重要的信息,我们或可将这个位置划分成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类型是强制性的,另一种类型是选择性的。这两种类型被语言学家韩礼德划分为非认知性和认知性的两类主题(18)Halliday 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67,No.3,pp.37-81,199-244.Halliday K,“Dimensio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grammar”in Dijk A.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5b,p.2,pp.29-56.。

非认知性主题又被他分为文本性的和态度性的。文本性的主题与背景和上下文有关,它综合着延续性(例如“哦,好吧”)、连接性(例如“后来,如果”)或相对性(例如“那么,那……”)等因素。态度性的主题则表达着发言者话语的态度和情绪,是一种情态模式(如“也许、当然、很不幸地……”)、质疑情状的表示(如Wh词根类的如“什么、哪、哪儿……”)或呼语类词等。

这两种类型的非认知性主题在汉语中都有所呈现,但是它们在语言和句式结构中有不同的形式。文本性主题形式的例子在汉语和英语中相同,但它并不经常出现。延续性文本主题句经常包括诸如“这样”“所以”“于是”“所以说”“然后”“也就是说”“这就是”之类的连接词,另外,连接词还包括“并且”“但是/可是”和“否则”等。连接词在话语延续性和连接分句中有着重要的不同,当句法关联词在句子中起着因果、让步和条件等粘合句子的作用时,承担话语延续性的部分则可以自外于话语的元素而在说话中起到转折和递进的作用。因此,它们也常常被看做是句子的分割标志。在汉语中,人际交流间主题有很多情态标志语,如“大概”“你看/你瞧”“你知道”“当然”“其实”“换言之”“恐怕”“敢情”“谁知道”“据说”等这类引起人注意的开头语,但是质疑类的句式在汉语中几乎没有,因为疑问词或质疑性词不太被使用在句子开头。

根据韩礼德的说法,认知性的主题是话题性的,它是在分句中起传递性作用的元素。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韩礼德认为话题是一种特殊性的主题,即认知性主题。在这种研究中,按照蒂克的公式,主题和话题都被视作明确的语用概念。如果话题像韩礼德推理的那样,在分句的递进结构中任何功能性的元素皆被选择性的限制所束缚,那么主题的运行将在表述结构之外。如果这样的话,我倾向于在表述结构外的概念元素上鉴定认知主题。当主题表达话语的全部,话题就是述题的具体内涵。虽然我跟蒂克的观点相似,但是在主题-话题上我跟他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里,蒂克的评判标准仅仅在于句法关系的不同,而我的关注点则更着力在分析的层次上。在话题跟主题对应方面,我也许会在讨论中先排除汉语中的主语这个有争议的范畴。这样做的好处是双重的:首先我可以把话语的讨论严格控制在语用层面上,而且同时又囊括了汉语话语中大量的双重名词词组开头的句子以及那些看上去不符合语用阐释原则但是事实上却暗含着隐形话题的话语结构。

我们排除主语的考量是:在一种固定形式的语言中(如英语),主语作为句法的概念,是以作为谓语的动词的辨识特性为根本的。但是,在诸如汉语这种非固定形式限制的语言中,主语往往非常难以界定。众多的语言学家都同意,“主语”的概念只有在分析主语突出型语言时才比较适用,但在“话题导向”的语言类型中,主语的概念不应该是一个强制性的句法类别(19)Pitha P,“Review of S C Dik's functional grammar”,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0,No.4,pp.265-69.。

在这个共识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话语中主题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话题中却并非如此。因为在话语行为中,发言者和倾听者的兴趣时常仅在主题及其相关的内容上。李讷和汤普森认为下列的例句是话题-述语结构(本文称为“主题-述题结构”)(20)Li C N,Thompson S Li,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p.88-89,,但是这里的主语(本书称之为“话题”)跟动词是不相吻合的:

例54 那本书出版了。

That M book publish GP.

[That book, (someone)has published it.]

例55 房子造好了。

House build ready GP.

[The house, (someone)has finished building it.]

上面列举的句子一直让中国的语法学家困惑不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倾向于将这些算作被动语态。但这种说法却不足以服人,因为这里面并没有任何被动语态的标示字。在汉语中,假设性隐藏话题跟主题结构一致,这种解释有时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争议的话题,而且也会凸显在汉语话语中含义往往优于形式的现象。

在有的个案中,会有两个独立的主题同时出现在一个话语中。这就会引起第一主题在什么时候是非认知性的,什么时候是认知性的问题,因为它们的信息太宽泛。它会被第二主题句所定义,它也是富认知和特殊性的。我们看看下面的句子(主题部分划线标示):

例56传说呢,在中国的宋朝,就是一千多年以前啊,有一个书生,有一个书生。

Legend say TM, in China GEN Song Dynasty, that is one thousand more year before TM, there is a M student, there is a M student.

(Legend has it that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ago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 there was a student.)

例57可是呢,就是在读了一段时间以后呢,他和那个白小姐交往频繁。

But TM, H when study GP a period time after TM, he and H Bai Miss associate very much.

(But when he was studying, he made frequent dates with Miss Bai.)

因为主题一般处于被凸显和被强调的位置,正常地,述题作为对主题的表述,一般都比较长。语言学家曹逢甫曾把这种结构叫做“话题链”(21)Tsao F,“Subject and topic in Chinese”,in Cheng R-L,Tang Y-C,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Chinese linguistics.Taipei: Student Book Co., Ltd, 1978,pp.165-196.Tsao F,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the first study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Taiwan: Student Book Co., Ltd, 1979,pp.68-75.,即指以话题(等于我们的“主题”)引领的话语延展及所伴随的一个或多个评述性的从句(即我们的“述题”)型结构。下面所举的是一些话语的典型例句,在例句单一主题(“很多事”)粘附着很多述题,这样的句子在主语突出暨主语跟动词限定关系紧密且主从关系限定的语言中,是不可能装载的。

在汉语表述中,为了标示主题状态,会用其他内容来支撑句子。应该重点指出的是,所有表述部分都有双重的目的,即在话语中标示主题并延续对主题的注意力。

在我记录的说话形式的材料中,主题后面有的有个停顿或分离,这种停顿或不连贯似乎是个普遍现象。比如蒂克(22)Dik C,Functional grammar,Amsterdam: North-Holland,1978,p.163.也观察到说话者在理清思路、确立要说的主题前也常有这种现象。我们发现在在陈述主题后往往有个小小的停顿或犹豫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种停顿在话题后不太可能。让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例58 象鼻子长。

Elephant nose long.

(The elephant has a long trunk.)

如果我们的主题是“象”而不是“象鼻子”,那么,在“象”后边可能会有个停顿,否则,这个停顿会在“鼻子”后边。停顿的长度也会根据名词短语的一组还是名词短语的二组间的关系变化。一般而言,如果名词短语的一组和名词短语的二组间是所有格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时这个停顿会短些。研究者沈晓楠曾经详细讨论过汉语主题及其韵律标示的问题(23)Shen S,“Identifying topic in Chinese through prosodic features”,CLTA, 1988, Vol.23,No.2,pp.17-32.。

除了口语,我还发现在书写的话语中也有这种停顿和“分离”现象。比如,有时候主题和述题之间被逗号分开。下面两个例子分别是从中文报纸和小学教材中选取的:

例59 早期的中国移民,经常开餐馆和洗衣店。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often run restaurant and laundry shop.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often ran restaurants and laundry shops.)

例60 那只金黄色的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That M golden bee, among flowers fly to and fro.

(That golden bee is flying to and fro among the flowers.)

跟汉语的这种用法相比,在英语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从没有这种用逗号隔开的情况(24)Chao Y R,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p.68.。

在口语陈述中,主题和后面部分常常被一些语气小品词作为“空隙”而不是使用专门的主题标示符号来衔接。这些语气词有“呵、呀、呢、吗、吧、的话”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除了最后的“的话”以外,上述所有这些语气词也常被用来标示疑问性质。当它们被用来标示主题部分时,也起到相似的功能。这种现象中被标示的主题部分也有问题或期许被回答的内容。具有问题性质的主题因此在表述上声调也会稍稍比结论性的短语或分句略高。这类的语气词使用现象在“呢”“的话”或二者的结合“的话呢……”中最常见。

事实上,在我们附录的三种文本里,几乎绝大多数的主题都有“呢”这种间歇。考虑到这一点,有必要将之跟李讷-汤普森提出的主题标志(用他们的原话,叫做“话题标志”)在汉语演说中不太常用的论点(25)Li C N, Thompson S Li,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p.86-87.比较一下。它们在汉语口语中非常普遍而且频繁使用,如果这里的口语可被算作“演说”的话。我们的研究附录里三份口语话语记录材料充分地提供了大多数的主题都被这种语气词所接引的证据。

除了这类主题标志,汉语也经常会用一些舒缓限制性的垫字来“填充”这种间歇。这些垫字大多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填充于语段的间歇。这些主题后的语气词和话语间的垫字的不同是由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制约着的。

在语篇中,主题后的语气词一般只跟在主题后面,而间歇性的垫字则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在下面例句中,这些垫字是游离于主题的(缓冲性垫字用横线标示):

例61 然后这个人的身体也开始起变化。

Then H man GEN body also begin change.

(And then, this man's body began to undergo changes.)

例62 但是,呵,一人一人接受耶稣做他的救主以后呢,他就是我们所讲的,成了一个基督徒。

But, H, a M person accept Jesus as his redeemer after TM, he then is we GP say, become GP a M Christian.

(However, once a person accepts Jesus, he becomes what we call a Christian.)

但有时候,主题标志也用作连词结构的垫字。比如:

例63 他坐在游船里面呢,嗯,被雨水淋得很狼狈。

He sit on pleasure boat TM, H by rain soak GP very shabby.

(Sitting in the pleasure boat, he was miserably soaked through.)

例64 这个地方呢,就是有一个很著名的景致。

This place TM, H there is a M very famous scene.

(There is a very famous scene in this place.)

例65 就在这个时候呢,嗯,忽然,这个,嗯,一阵猛风,把那个,那个小姐的伞给吹掉了。

Just at this time TM, H, suddenly, H, H, gust tempest, GP H, H, lady GEN umbrella GP blow away GP.

(Just at this time, a strong gust of wind blew away the young lady's umbrella.)

例66 所以对神来讲呢,这个人的灵等于死的。

Thus to God TM, H man GEN soul as good as dead.

(To God, man's soul is as good as dead.)

我们必须指出,不管是主题后语气词还是语篇垫字,在这里都是扮演着辨析主题的角色。排除这个因素去分析主题能够延展到多远以及怎样分析界定单独的句子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任何对主题结构有意义的研究都应该采取动态的口语话语形式。很遗憾的情形是,大量的主题话语研究都是在分析书面话语语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结论大都是基于分析者的视角而不是说话者的视角。这种不足是与现代语言学著作中倾向于采用理想的语料,忽视甚或远离语言现状特别是口语的现状分不开的(26)Kress G,“The social values of speech and writing”,in Gunther K Tony T,Language and control,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pp.46-62.。

在讨论了汉语中主题结构的一般特征后,让我们来看看前面我们例举语料所透露出来的结构内容。

第一种类型即Ⅰ型是汉语中主题结构最典型的句型形式,即名词短语+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的形式,它也被看做是双主格型结构。事实上,就是因为这类主题句式,汉语被认定为话题突出性语言。

关于这类句型的争议,是它是否被看成是一种前动词型的名词性词素。当大家基本上都同意名词短语1为主题时,对名词短语2的状态又出现不同意见。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倾向于认为名词短语2是主语(27)Teng S,“Double nominatives in Chinese”,Language, 1974,Vol.50,No.3,pp.455-473.,但是我则更倾向于遵循蒂克的见解,将它们看做是话题。

只要我们提及名词短语1和名词短语2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个话题,我们就会假设二者之间有一个隐含所有格关系的“的”字被省略了。当名词短语1和名词短语2作为单独成分时,这种结论或许是对的。在现实说话中选择用所有格标志词“的”者并不常见,这是由于名词短语1在句中与主题的关系是提供参证抑或为述语廓清意旨的,名词短语1跟名词短语2的关系更着重是在语用层面而不是句法层面。譬如在下列英文例句中,它们承担着聚合划线部分词素的作用。这被视为具有一种“提升所有者”的意味,意即此名词短语被强调了其与被修饰名词的关系。

例67 Hit thenailon thehead.

(Cf. hit the nail's head.)

敲钉子的帽。

例68 Punchsomebodyin theface.

(Cf. punch somebody's face.)

揍那人的脸。

例69 I had mywatchstolen.

(Cf. My watch was stolen.)

我的表被偷了。

例70 I kissedheron thelips.

(Cf. I kissed her lips.)

我吻了她的嘴唇。

例71Many innocent peoplehad theirhomesdestroyed in the war.

(Cf. Many innocent people's homes were destroyed in the war.)

很多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他们的家园。

很显然,仅仅将划线部分理解为被动语态关系来解释上面的例句是没有说服力的。用名词性词组1和名词性词组2间的句法关系来解说下面例句的范畴和特殊性或许是不错的呈现,亦即:全体-局部、类别-组成成员、活动-参加者、性格-特征、生命体全部-器官部分、事件/代理人-活动,以及地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展示这种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在下面所列出的翻译过的Ⅰ型例句中展示了这种名词短语1和名词短语2之间的关系。即:

他-心情(见例5)、许仙-身上(见例6)、他-祖上(见例7)、人-心地(见例8)、宝塔-名字(见例9)、小青-生命(见例10)、这套丛书-前面几本(见例11)。

当我们发见在上述句例中有一种所属关系,而且在这两个成分中可以加上一个“的”来表述时,这些例句就可以被翻译成“他的心情”“许仙的身上”“他的祖上”“人的心地”“宝塔的名字”“小青的生命”和“这套丛书的前面几本”。在很多情况下,句法上的相容性可以让我们加上这个“的”,但是在下面的例句上我们就很难在“许仙”和“人”之间加上个“的”了(那样的意思是“*许仙的人”)

例72许仙人也心地非常善良。

XU Xian person also heart very kind.

(XU Xian is also kind-hearted.)

把名词词组1和名词词组2之间关系理解成抹去“的”的形式站不住脚的情形还可以在下列副词成分修饰的例子中看到:

例73小青几次生命被毁灭。

Xiao Qing several times life PM destroy.

(On several occasions, Xiao Qing almost lost her life.)

这样在名词短语1和名词短语2之间有副词短语或其他修饰成分出现的情形下,是不可能呈现类似I型的那种种属和所有格关系的。

前面讨论的认知原则在汉语中早已是根深蒂固,说汉语的人就想从其实体上区分出一般和特殊。结果形成两种主要见解:第一种认为,在汉语的两个有种属关系的名词词组中间,代表种属关系的“的”字往往被省略掉。特别是在它们之间的种属关系是不可(不必)区分或者是关系趋近于人称代词那样紧密时。因为在汉语中,种属关系一般是由名词短语和由标示所属关系的字“的”来构成,在两个并列且有内在关系的名词短语中它常常会被省掉。如:

例74 我(的)父亲

I ('s) father

(my father)

例75 她(的)先生

she ('s) husband

(her husband)

例76 桌子(的)腿

table ('s) leg

(leg of the table)

例77 中国(的)领土

China ('s) territory

(China's territory)

省略这个标示种属关系的“的”有两个目的:使这两个名词短语间的领域-特定关系更加明晰,加强第一个名词短语的主题性。有时候,鉴于种属关系连接中的同案分离性,构成种属属性的名词短语甚至可以从被它修饰的名词短语中分离出来。例如:

例78 (Removed him from his post.)

把他免了职。

GP he remove GP post.

免了他的职。

Remove GP his post.

例79 (The big tree blocked sunshine from the window.)

大树把窗口阳光挡住了。

Big tree GP window block GP sunshine.

大树挡住了窗口阳光。

Big tree block GP window GEN sunshine.

例80 (Your father was persecuted to death by the enemy, so was my mother.)

你被敌人害死爹,我被敌人害死娘。

You PM enemy persecute die father, I PM enemy persecute die mother.

你的爹被地主害死,我的娘被地主害死。

Your father PM landlord persecute die, my mother PM landlord persecute die.

在汉语这样的领域-特定性语言里,有时候说话者在说话时,他们的意图并不明确附着于其内容;而在别的语言中,意图-范畴本身往往非常清晰。比如说,在英语句子中“he feels very happy”如果变成汉语表述则是:

例81他心里很高兴。

He heart inside very happy.

下面的例句类似:

例82 伞打到了许仙身上。

Umbrella drop to GP Xu Xian body on.

(The umbrella dropped on Xu Xian.)

例83许仙身上呢,已经快被淋湿透了。

XU Xian body on TM, already almost PM wet through GP.

(XU Xian was almost wet through in the rain.)

例84 许仙找借口到了白娘子家里边。

XU Xian find excuse go GP Bai Miss home inside.

(Using an. excuse, XU Xian went to Miss Bai's home.)

例85 自己的妻子原来是一条巨大的白蛇,两眼闪着灵光,口里吐着涎。

Self GEN wife turn out be a M huge white snake, two eye shine GP silver light, mouth in spit GP saliva.

(His wife turned out to be a huge snake, shooting out silver light from her eyes, spitting saliva and coiling on the bed.)

例86我们人马上就死。

We person at once then die.

(We will die at once.)

在英语表述中,上面例句中的名词短语中的第二(或第三)处划线的部分是完全应该省掉的。跟其他类型相较,前面第II型例子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主题被一些指示主题性质的词给标示出来了。这些词有“就/对……来说(as far as ... is concerned)”,“至于”(as for),“关于”(concerning),“对于/对”(as to)和“所谓”(what is called)。前文曾经提到,汉语中的主题状态有时候也用诸如“呢、吗”这类语气词来标示。这些语气词跟“就是说”这类的标示词的区别在于,“吗、呢”是特别的主题标示词,它们只出现在口语中;而后面的这一组标示词则是规范化了的主题标示词,它们有时用在主题前面,而且既出现在口语里,也出现在书面汉语中。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主题性标示词往往能给我们客观地指明主题性元素,而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如“至于,as for...”,“对……而言,as regards...”,“对……来说,as far as ... is concerned” ,在其普通用法上只适用于委婉表达法,并不承担其在汉语主题句中具有的主题前缀词性质的功能。

前面述及的句型III展示了另一种主题性模式,亦即在句子起首位置的两个名词短语在一个事件/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主题,第一个名词短语服务于特殊的选项或有关联的部分,跟后面的述题几乎没有构成句法的成分因素。在这种类型的主题句中,像我们在讨论第二型的句式时那样,其主题常常被前缀词标示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以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到站提示语为例:

例87 前门下。

Qianmen get off.

(Those going to Qianmen please get off.)

有趣的是,语言学家赵元任也曾指出,这样的句式在英文书写的高速公路指示牌上也有,如“第三街右行”(“Third Street Keep Right”)(28)Chao Y R,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p.251.。在这种类型的句子里,据我看来,其主题性结构即是将两个想法合并到一处的简写。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88 公费只能是访问学者。

Government-sponsored only can be visiting scholar.

(If you are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 to study abroad, you can only go as a visiting scholar.)

例89 看电影要买票。

See movie need buy ticket.

(If you want to see the movie, you need to buy a ticket.)

例90 你的女儿你去吧。

Your daughter you go GP.

(Since she is your daughter, you should go.)

例91 一场大雨,房子都塌了。

A M big rain, house all collapse GP.

(Following a heavy rain, all of the houses collapsed.)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元任认为(29)Chao Y R,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p.120.,所有的妥协性的、因果性的、条件性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从句最后皆可承当主语(赵元任的主语等于这里的主题)。他提供的例句包括:

例92 我死了丧事从简。

I die GP funeral simple.

(If I die, the funeral should be simple.)

例93 票还没买你不能上船。

Ticket yet not buy you not can board ship.

(Before you have bought your ticket you can't board the ship.)

例94 言论自由不自由的方面,他们还没有什么表示。

Speech free not free GEN aspect, they yet not any commitment.

(As for whether speech will be free, they have not yet committed themselves.)

这类串联性题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其连词的省略,它增强了主题元素的主题性:

例95 下雨则不去。

Rain then not go.

(If it rains, we will not go.)

例96 事冗未早复。

Thing many not early reply.

(I did not write to you earlier because I had too many things to do.)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题结构的功能跟英语的名词化结构相仿,其作用是通过融合一个句子里的议题内容的方式来增加其信息量的密度。例如:

例97 Practicaleffectivenessrequiresdisregardof personal credit.(30)Potter S,Changing English,London: Andre Deutsch, 1969,p.103.

实际的有效性要求不计个人的信用。

例98 Theinnovationof this theoretical device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departurefrom the standard theory.

这个理论的创新性在于其跟公认理论间的重大不同。

例99 Hisdisplayof anger was equivalent to anadmissionofbeliefin the other’s boastedpowerofdivination.(31)Jespersen 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New York: Norton and Company,1965,p.136.

他对别人吹嘘占卜魔力时所表示出的愤怒等同于他自己对信仰的承认。

在汉语中,另一种主题结构展示在我们的句型Ⅳ里。这里主题虽然跟述题间存在着选择性的关联,但从句法上讲,动词和述题是隶属于它的,这种类型的句子常被看做是省略了“被”的被动句。这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被省略了的被动符号必要地显示了在被动词限制的选择性限制外的主题性元素,而且自然地通过宾语部分的结构展示了主题。但是,我认为通过宾语结构展示主题的设想跟隐藏或遮蔽主题性话题的动词无关。在实际情形中,这类话题无非是些一般性的“你”或“我们”或“任何人”或事先在话语上下文中假定的任何物。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100 这本书出版了。

This book publish GP.

(This book has been published.)

这里,缺位的话题只能是“出版社”或类似的其他部门。我认为,经常隐蔽掉话题的原因是,这个话题即可能的主题是个值得注意的内容,它跟此句实际上的主题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屏蔽了话题可能会起到强调主题的效果。在Ⅰ型即呈现整体-部分关系的句式中,人们往往专注于整体关系,特别是在顺序上一般是整体优先于部分。

在第Ⅴ型的句型结构里,主题是在两个分裂的部分重复或以复述性话题呈现的互相指代的形式。它的起因是特意在主题和述题之间以句法化的形式加强句首部分的主题性。有时候重复性的话题以所有格的形式出现,这种所有格跟主题之间有时有集体-成员、范畴-特殊,或者整体-部分的关系。比如前述的例31就是一个显例。

这种形式的另一个变体就是在表现所有格跟定语和被修饰的名词关系时,特意突出其修饰主题,以凸显其主题关系。这样,其关注点则从主要名词转移到了定语上。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句子:

例101 这些可怜的孩子的父母都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These poor kids GEN parents all die underenemy GEN butcher knife.

(The parents of these poor children all died under the butcher's knife of the enemy.)

如果我们分开定语词组部分“这些可怜的孩子”和“父母”,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主题句:

例102 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these poor kids, their parents all die under enemy GEN butcher knife.

上面的拆句可以证明在定语和其修饰的名词之间,修饰语有时可以成为两个独立的名词短语,第一个名词短语“孩子”作为主题被赋以突出地位。

更多的主题结构的句型在第Ⅵ型中得到了展示。这一类型中,在有诸如强调、确认、对比、衔接、比较或者更正等确定性交流目的之情形下,主题的状态往往被给予突出地位予以呈现。有时候主题的地位需用推移或置换的形式来调整,以突出其元素俾得到更多的注意。这种过程被称作主题化过程。

这部分我会在下文详细论述。因为前移有别于正常的语序,所以前移的部分常常被看做主题的标示。这些标示了的主题可能是宾语部分的动词(见前例29,30),或者介词的宾语(见前例28,31, 32, 33)、它的定语(例见34),或是宾语的主语复合体(例见35)。应该提出注意的是,主题性要素中往往将跟主题同指部分的代词留置至后面部分互参(见例句34)。

主题化的过程会给说话者更多的选择来布局他讲话的内容。它的重要性是基于在事实上语言在其应对使用过程中处于紧急情况上下文时是敏感的(32)Creider A,“Thematisation in Luo”,in Werth P(ed),Conversation and discourse: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Croom Helm, 1981,pp.117-128.。虽然言语中表述的真实价值是不变的,但怎么叙述以及叙述时词语顺序的安排和变化还是起着很重要作用的。

主题化并非汉语所独有,其他的语言中也有。在英语中,基本上有两种方法将受体的名词进行主题化,如下面两例所示:

例103 The car, John fixed.

那车,约翰修了。

例104 The car was fixed by John.

那车被约翰修好了。

依照句法讲,第103例中,句首部分扮演的是个主动语态中宾语的角色。但是在第104例中,句首的构成部分即“车”却被语法化成为被动语态形式句主语的新角色了。相较后面这种在英语中由话语中的位置来确定主题标记的语言特色,前面这种在话语性结构中用主题化形式处理宾语在汉语中是占支配地位的,因为汉语话语组织中几乎是不受主题标号形式影响的。事实上,当宾语被主题化时,其代词性能会被留在后面,仍然起到跟前面部分被语法化形式造成主题成分相同的作用。下面句子里的第一个例句就是这样的例子。

前文所举的原例34跟别的例句不同,这里主题化的句子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我们下面再引一次这个句子:

例105 张三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工作作风。

Zhangsan this person, I not like his style of work.

(As for Zhangsan, I don't like his style of work.)

它是由这样的句子衍变来的:

例106 我不喜欢张三这个人的工作作风。

I not like Zhangsan this person GEN style of work.

(I don't like Zhangsan's style of work.)

紧随着主题化的定语,它在主要名词前插入了代词来标示其跟主题的同指关系。

第七大类即类型Ⅶ的一组例句展现了两个名词短语在动词前的表现特点:作为主题,第一个名词短语一般指时间或地点。这种主题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它们不用任何介词和方位词,虽然可以使用这类功能性的形式。没有这类介词和方位词,其主题性更凸显。我们应该提一句,在例句37和38中,动词前的位置上只有一个名词短语。这就跟类型Ⅲ里的句型相似,在那个类型里,有一种隐形的或者上下文中暗含的话题,这种话题在例句37中就是指“观众”,在例句38中则指“一个人”或者“我们”。

第八类即Ⅷ型的一组例句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个案,即整个句子只是由两个名词短语组成的。这里的第一个名词短语就是主题,第二个则是述题,这里没有动词,因为在话语上下文关系里它已经被设定了。在这里,动词性的名词短语已经由条件产生,它已经有效地展示了主题。

四、 主题结构、认知过程和“打结”现象

任何一种类型的语言结构都反映着说这种语言的人的认知过程。当中国人说话时,汉语的主题性结构反映了他们的思维特征。用语言交流思想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要讲的主题而不是考虑如何造句和表述,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说话时在主题和述题之间的语言结构相对松散且缺少句法上的联系。这跟主语突出型的语言(如英语)很不相同。

主语突出型语言的说话者在表述和形成句子之前,他们的造句类型(诸如人称、数量、时态、语态、语体等)就已经被其语言的规定性固化了。如语言学家查费观察的那样(33)Chafe L,“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in Li N,Topic and subject,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pp.25-56.,它们已经在语用层面上被编码成了可接受的句子。说话前发言者至少需要决定句子的个案框架,这个框架由不同的语言要素的组合构成。查费用名词来确定句子的主体部分,但是在汉语中这个主体部分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句法范畴内容。查费认为在做出上述选择时会有一定的互动,诸如说话人几乎要在同时决定选用什么样的句法和语义来表述。对这个预设个案框架的选择为主题状态提供了备选项,而对主题的选择也约束了对此个案框架的选择。

但是在汉语中,在做这种选择时则有个明显的时间偏差。即选择主题远远在先,或者说,它是独立于要说的句子个案框架选择之外的。对这种在汉语口语话语结构的两步式认知的必要性推断是,这里有一种犹豫或者假的起句现象值得注意。也就是说,在选择主题时,说话者在表述时常常因一时没有合适的述题来选择或表达而发生对主题抛弃或重构的情形。

在我的田野资料中有大量这样的例证。我的那些关于语言流利度和即时性语料提供者一致同意这个看法,这种情形也体现在说英语的政治家的演说、电视新闻实时报道甚至街头路人的说话中,他们也进一步认为它跟汉语表达很不一样。人们可以看到,说英语者对提问的即时语言反应之回答一般在语法结构上都比较好;然而,在回复即时提问时,汉语说话者则有着仓促开头、重新开始、结结巴巴、较长的停顿以及回避等语言表象。诸如像美国人喜欢的那种在电台和电视上的新闻实况直播之类很少(如果我们不说“从来没有”的话)在中国的广播或电视上呈现。

至于对公众的演说,不管是正规还是非正规的,一般都要有讲稿。在中国,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想在路上拦一个人并期待他能对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流利回答的情况是非常稀有的,这里提出和比较的对英语和汉语的说话者来说都是些最基本而不是特殊性的话题。我的很多语料提供者将汉语说话打结归咎于缺乏教育,但我很难同意这个结论。因为拥有良好教育的人身上也有这样的语言习惯。在那些以公众演说为职业的政治人物那里,这样的情况则极少,而是能够脱开写好的稿子信口而谈。下面的例句是援引自纽约中文电视台《世界新闻》里对一位教育背景良好的台湾李先生的谈话记录:

记者:李“主任”,您对这次的股票危机怎么看?您能不能给我们谈谈您的看法?

Director Li,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ck crisis? Could you share your opinion with us.

李“主任”:当然,可以,我以为呢,这次股票的风潮呵,里面呢,有,这个,很大的,因素,就是这个,大家嘛可以说,看见,波斯湾的这个危机,伊拉克这个威胁,要控制,石油的产销,油价呢,这个涨,别的呢,也这个跟着涨了。那么呢,大家,这个心里,很慌。慌呢,股票就这个往下跌了。其实呢,其实油,这个很多,全是这个心理作用。

sure, can, I think TM, this stock GEN crisis TM, in TM, have, H very big, factor, that is H, everyone TM, may say, see, Persian Gulf GEN'H crisis, Iraq, H threat, need control, oil GEN production sale, oil price TM, H rise, other things TM, also H follow GP rise GP. thus TM, everyone, H Heart in, very worried. worried TM, stock just H downward fall GP. in fact TM, in fact oil, ~H plenty, everything is H, psychological problem.

(What he is saying is that the stock crisis has much to do with the Persian Gulf crisis. To secure the normal production and sale of oil, Iraq has to be brought under control. As the price for oil goes up, stocks go down. In fact, there is plenty of oil; what happens is a psychological apprehension only.)

上面援引这段话展示了在即时访谈中的仓促开头、重新开始、言语闪避和碎片化等语言现象。这些在汉语口语发言中是很典型的,差不多每一个有标示主题性质的“呢”都试图重新将主题拉回;在整个讲话中,叙述不断被逗号和各类闪避性的“这个”打断。

回应上例,为了反对受教育水平是造成这种语言现象的论断,我将强调作为汉语话语的主题性结构的语言特征是其主因。这个假说是建构在大量汉语话语之“打结”,特别是在汉语主题和述题间以及在展示二者间需要作出选择时的犹豫、停歇和游移躲闪的语言实践基础上的。对主题和述题间概念化的偏差造成了其结构的松散以及表述上的“打结”和反语法现象。下面的表格展示了这些“打结”现象在我附录语料一、二、三中的位置分布。显然,在主题和述题衔接部分是这类犹豫性“打结”最集中的地方。

表1 附文语料一行文中打结现象的分布规律

续表1

在表1和下列图表中,“主题前”指在分句的开始;“主题后”指主题-述题的结合部;“词语前”指安置在词语前的位置。

表2 附文语料二行文中打结现象的分布规律

表3 附文语料三行文中打结现象的分布规律

比蒂总结过学者研究英语话语行为即说话时犹豫和打结时的位置的文献(34)Beattie W,“The modifiability of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spontaneous speech”,Siegman W,Feldstein S,Of speech and time: temporal speech patterns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79,pp.115-150.。根据他的总结,这些犹疑多出现在选词上,它们多出现在筛滤“想法”时说话而不在句首音素的分句上。因之,这种情形被总结为出现在选词、整体设计音素的分句以及表象概念的构想上。但是,据上面的几个表格的统计资料所示,汉语这方面显然跟其他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独特性表明,汉语说话者的犹豫打结往往出现在主题和述题的结合部,出现的位置跟其他语种不同。此外,这里还经常发现更换主题且引向偏题的情形。如在下面的例句中,第二部分的主题三次被逸出“那个螃蟹”(that crab),到“现在据说”(now it is said),再到“到了吃螃蟹的时候”(when it is the season to eat crabs):

例107 后来呢,就是,嗯,他终于恳求螃蟹,让他藏在螃蟹的盖子底下。就是那个螃蟹呵,现在据说,到了吃螃蟹的季节,把螃蟹掀开盖的话,里面有一个形状。

Then TM, H, H, he finally beg crab, let he hide under crab GEN shell. H that crab TM, now it is said, in GP eat crab GEN season, GP crab lift open shell TM, inside there is a M shape.

(Finally, he begged the crab to let him hide under its shell. In the season where crabs are captured and sold in the market, if you lift the shell of a male crab, you can see a shape resembling a monk sitting there.)

在下面的例句中,主题也被一再地重新思考和调整,在其完成重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次犹豫和使用垫字:

例108 他在考试的过程中呢,就是,嗯,考完了试以后呢,他心情不好。

He in exam GEN course TM, H, H, take finish GP exam after TM, he mood not good.

(In the course of the exam, after the exam rather, he felt depressed.)

如前面所引3条语料所示,虽然我们主要关注多数的犹豫打结词是在主题和述题之间,但在主述题间它们的出现还是因文本的不同而不同。在第一个文本中,它的呈现率是90%,但在第二和第三个文本中其呈现率是27%和56%。

这种明显的差异表明:对话题的熟悉程度跟打结频率间有一种内在关联。叙述性文体比说明性的和程式化的文体更有创造性的空间,特别是在像第二个文本那样的宗教或仪式化讲演中,选择空间有限,而且这类话题已经被宣讲者千百遍宣讲过了。我们可以基本总结出语言打结在具有创造性的话题上的出现率较多,而在熟悉的或程式化的话题上相对少些。而汉语话语表述的独特性在于它的话语打结的位置基本上都在主题和述题的结合部。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值得引述一下伯恩斯坦在1960年代所作的对语言的“限制码”和“精致码”的系列研究(35)Bernstein B,“Social class, linguistic codes and grammatical elements”,Language and Speech, 1962b,No.5,pp.221-240. Bernstein B,“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social learning”,in Gould,Penguin surve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Routledge Publishing, New York, 1965,pp.111-124.Bernstein B,“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with some reference to educability”,in Hymes D, Gumperz J,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1,pp.151-172.。他的结论是据其分析句子成分中的主体-指示结构中得出的。在使用精致码时,说话者在采用语言表述形式、词汇和造句上有更多的选择;而在使用限制码时,这种选择则受到了比较严格的限制。限制码一般都是程式化或者是习惯性的表达,而精致码则需要在语言表达上好好地进行策划。伯恩斯坦观察到,劳动阶级在说话时多喜欢采用限制码风格,而中产阶级则在说话时多喜欢采用精致码风格。基于这种现象,他(36)Bernstein B,“Linguistic codes, hesitation phenomena and intelligence”,Language and Speech, 1962a,No.5,pp.31-46.研究了劳动阶层和中产阶级年轻人说话时犹豫打结现象的不同。他发现,劳动阶级那一组年轻人说话时停顿较少而且停顿的时间也短于中产阶级那组。其原因在于中产阶级那一组比劳动阶级那一组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他们的停顿更多、更长。

在更新近的研究中,沙克特和其他学者(37)Schachter S,Nicholas C,Bernard R,“Frances B. Speech disfluency and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Vol.60,No.5,pp.362-367.又对英语说话中的犹豫打结现象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在说话中选择越多,发言者就使用更多的停顿词如“嗯”等。他们的研究是基于对哥伦比亚大学十个系的教师在授课时的说话行为之调查分析,他们发现说话时的犹豫打结跟话题有密切关系。

在更正规、结构严谨且实事求是的自然科学领域,十分自然地,学科主题限制了说话者对词语的采用。其说话停顿的发生率显然比划界不是那么清楚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少,因为后者的表述词汇选择空间大得多。

根据他们的报告,教授自然科学的老师每一分钟“嗯”的使用率是1.39次,而教授人文科学老师“嗯”的使用率则是一分钟4.85次,教社会科学的教师使用“嗯”的次数为每分钟3.84次。这一结论更进一步证明了人文科学教师有更多选择的情形。

更进一步的研究是,这些研究者其后又跟这些相同受试组教师进行了他们学科话题外的访谈。在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时,则发现他们在停顿和所用的垫字方面却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论又强有力地证明了学科性的话题影响了说话者的语间停顿和使用垫字的情况。

基于上面的情形,我们大致可以推论:英语是一种在句子元素间要求缜密协调的语言,是一种自然科学型的语言。而汉语,它的规则较少并有些模糊,且常仰赖于实际操作界定,是一种人文科学型语言。在这种人文科学型语言中,充满了大量的选择和细微之处,这导致说话者在表达时难免时常停顿,它们比较典型地发生在主题和述题结合点上。

根据上述调查,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作出假设:因为英语的指令限制较多,中国人在说英语时或者会比说汉语时打结少。这种假说受到了如下两种资料的支持,这两种资料即人际间的比较材料和以单一个案为依据的比较材料。人际间的比较材料是从说英语和说汉语的人中间分别选取比较性素材,而单一个案的素材则来自同一个既说汉语也说英语的中国人。在搜集人际间资料时,为了减少因教育水平不同、对所说话题熟悉程度差异或不同社会内容上下文而产生的失误,我尽可能地选取并搭配、仔细比较受试者的受教育水平、话题熟悉度的相似度以及社会背景及对表述材料上下文相同的理解度和有效性。

我一共选取了十个人,一半中国人一半美国人。这些人又可被分成三类:政治人物、教师和传教士。选择这三类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比较容易找到。政治人物的资料是辑录在美国有线电视及中文电视节目《世界电视》上播放的即席演说或采访。这个电视节目《世界电视》是纽约地区31频道在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播放的华语电视节目,其中星期六晚间新闻节目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台湾政治人物的采访。教士宣讲的资料是在说英语和说汉语的基督教教堂里分别录下的。至于教师们的语料则是在分别采访时录制的。在采访中,受访者们选择他们喜欢的话题,但是话题一般都是有观点性的。出乎比较的目的,我将每个受试者五分钟的说话内容书面记录下来。这五分钟的片段是截取自说话顺利进行中的。

比较的结果是,在汉语说话中的停顿打结是同等量英文话语中的三倍。在考察这两种语言打结出现频率时,其结果也呈现出在汉语中打结位置多在主题跟述题的结合部;在英语中,则在分句开头或选择词义的时候。

表4展示的是五分钟长度的英语母语者说英语和汉语母语者说汉语的统计材料。英语的发言者是一位在纽约市公立学校教英语的女性教师,她说的话题是如何教中国孩子学英语。汉语的发言者是一位母语为汉语的女性,她是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汉语的老师,在这段谈话中,她讲的是她教美国学生学汉语的经验。她们发言的原始记录附在了AspectsofDiscourseinMandarinChinese—书后面的文本四的a和b部分,其打结部分我用黑体字标出来了。

表4(a) 英语母语者说英语时打结的位置和频率统计

表4(b) 汉语母语者说汉语时打结的位置和频率统计

回避性(38)hedge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译词,它的本义是“避免、保护手段、对冲、防止损失”的意思,比如“对冲基金(hedge fund)”就是取其用对冲来抵消损失的意思。停顿的垫字在英文里有“well, uh, you know”(“好吧”“嗯”“你知道”)之类,在中文中则包括前文表1到表3中全部的那些及标示主题性的垫字。一个实际上的停顿垫字出现时就被算成是一次打结,在具体讲话中若在一行里出现数个这样的打结时则分别都算作垫字。

用同一个人本身说两种语言对比个案的例子则更能支持我的假说,因为这种对比呈现了同一个人兼说英语和汉语时的情形。我采用的资料是访谈了以汉语为母语而且英语说得非常好的(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组群。这一组我选了十个人,他们是在纽约市各大学读书的一批来自中国的研究生。他们说英语的能力已经被托福考试成绩以及他们取得学位或工作成绩所证实。在我的采访中,我要求这些语料提供者找一个他们觉得用英语和汉语来讲是同样感到轻松愉快的话题,他们被要求先用英语讲然后再用汉语讲完这个同样的话题。

在这种面谈采样后,我同样将五分钟的谈话文本用中文和英文原始记录下来。比较的结果是:他们用汉语说话时的打结数量平均是他们用英语说话打结的三倍,而且他们的打结处在汉语中大多数是在主题和述题的结合部,而在英语中则是在分句的开头和选择词义的时候。表5展示出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五分钟说英语和五分钟说汉语打结的频率和打结的位置。这个样本提供者是一位女性,她1987年来美国,1989年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在纽约公立学校任中-英文双语教师。这篇语料的全部文本见本书附录五(a和b),其中打结部分我用黑体字标出来了。

表5(a) 汉语母语者说英语时打结的位置和频率统计

表5(b) 同一个汉语母语者说汉语时打结的位置和频率统计

这个结果看上去违反常识,因为我们觉得正常情形下说外语应该比说母语时的犹豫打结多,但在我采访的所有能说双语的素材提供者时情形皆是如此,足证上述语料的权威性。

在寻求语言学结构特别是主题结构导致的打结现象的结论时,我必须着意指出,在这种据上下文讨论来研究发言时的犹豫打结现象更应该归因于语言学的层面而与认知层面的意识流不相关。在即时性的汉语演说中,犹豫打结更多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汉语这种语言有内在的瑕疵,却能证明用汉语造句时选择更多,它有更大的自由而限制却少,特别是在其主题和述题的结合部位。

五、 主题性

主题的概念是在观念选择之基础上的。主题是说话者从其感兴趣内容中择出其特别的内容,是从很多潜在的有关联的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因此,探索一下在话语中是什么因素导致说话人的主题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如我的研究资料所示,有两大重要原因影响了说话者去选择主题,即认知因素和语言学因素。

1. 认知因素

表述一个命题,往往有很多因素的介入,其中说话者要终极表述的因素是主题,为了选择主题的本质,说话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认知和语用原则的指导。

汤姆林曾经指出有一个主题性的等级层次结构(39)Tomlin S,“Foreground-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ntax of subordination”, Text, 1975,Vol.5,No.1-2,pp.85-122. Tomlin S,Basic word order: Functional principles, London: Croom Helm, 1986a,pp.97-104.Tomlin S,The identification of clause-level theme in text and discours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Oregon, 1986b,pp.21-37.。按照他的说法(40)Tomlin S,The identification of clause-level theme in text and discours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Oregon, 1986b,p.37.,因为主题信息呈现在认知过程中,引发更多关注,因而表现出心理-语言学的折射,它所遵循的是:在话语要素中比其他受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在因素更能凸显强主题性的实质。因为主题是跟话语整体相关联的,说话者的眼界、时态、空间的立场,任何承担着跟整体的主题语义关联和场景设定的因素也都是一种内在的主题类型,最明显的主题类型是以时间词为标志的类型。在汉语语境中,最典型的就是大量的汉语表述是以时间内容为开头的。

为了更好地领会主题结构,我为附录的三篇文本设立了“主题价值等级”来展示其话语构成的相对主题性。这里等级的构建是基于三篇文本主题性中凸显之表述特性并计算其相对的频率:

文本一:

有生命的名词短语>时间>文本信号>无生命的名词短语>地点

文本二:

有生命的名词短语>时间>无生命的名词短语>文本信号>地点

文本三:

无生命的名词短语>时态>文本信号>有生命的名词短语>地点

尽管如此,通过对从句主题的审察仍然可以看出,在三个文本中时间性的主题仍然占主导地位。这是基于场景设置因素、时态表述在选择从句主题时较占优势的事实;这些从句构成了同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框架,从而构成基本表述。上面三篇文本的等级划分显示了语言单位的主题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交流事件的目的跟非语言讲演情形之间的关系。

话语的结构将会反映诸如非语言/真实世界的情况以及特别突出的情形等方方面面。因此,不难理解话语中语言单位的主题性在不同的文体中是不同的。在叙述性话语中,时态及陈述者在主题上处于把控地位;在说明文性质的语境中,主题性则凸显在逻辑关系和抽象理念上;在程序化的文本中,主题更像是一个客体对象或者一种被描述和解释的程序,实施者或话语演说者在讲话中往往会删去一些大家都熟知或不重要的内容。这种语言学意义上的主题变异性在不同文体上的呈现从我们的三篇文本中可以看出。

因为主题一般指更宽泛的话语内容,具体行文时若在其方向和范围上有不止一个主题性名词短语,将如何确定主题则是一个问题。或简言之,涵盖范围较阔大内容的名词短语比涵盖内容小些的名词短语更容易被选做主题。例如,当它们在同一段话语中出现的时候,“江苏”作为一个省的名称总是被放在作为其省会名字的“南京”前面。另一个例子是“中国”跟“南方”的关系,前者总在后者的前面,即“中国南方”。因为这里“南方”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英文里也有同样的情形。如韩礼德指出的有“明天他在八点钟来”("tomorrow he's coming at eight")这样的句子,但不能有“在八点钟他来明天”("at eight he's coming tomorrow")这样的句子,因为“明天”和“八点钟”之间的关系是有定向的、有从属关系的(41)Halliday 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67,No.3,pp.37-81,199-244.。

很显然,基于上面的等级性,人类名词在我们的三个文本里有最高的两种主题性。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人类交流的特点即以自我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两个方面。简言之,即一般说话人都会对他们自己的利益比对别人的利益感兴趣,对在社会上、空间和时间上近“我”的事情比在这些话题上远“我”的事情感兴趣。体现在语言学的术语上,社会的、空间的和时态上跟主体更近的内容则更易被选为主题。人类名词在这一点上是个显著的个案。

现在,在考虑到地点词的主题性时不免又会出现问题。就像自然的场面排序,地点在主题显示时应该像时序一样。我们在下文会看到存在或表现在地点构成句时,主题性成分的确定性在汉语里是有严格要求的;如果名词短语是不确定的,那么方位词作为主题会是确定的。而英语,却会重选虚拟主题从而来推后不确定的名词短语,将方位词放到句子的末尾。虽然如此,在我们的三篇文本中,方位表述皆在层次结构的底部或接近于底部的位置。从上下文对这些方位词仔细审视,可以看出它们跟话语的体裁也有很大的关系。人们以为在叙述性文体话语中应该比程式化文体话语中有更多空间性表述,而在程式化的语体中应比论说文有更多的空间性表述。

在我们的故事叙述性文体中,地点词较少被选作主题可以用故事线索几乎发生在同一场景来解释。当空间场景变换时,它差不多被时间变换的词语给遮盖了。

2. 语言学因素

主题性信息在话语作用时表现为两个层次,即宏观的和微观的层次,在宏观层次上的主题或曰宏观主题作为说话或话语注意力的中心,是一个总的目标或者是话语的命题,它决定体裁、空间和时间的框架以及话语中的参与成分。它时常被以命题的形式置放在话语的起首。当有不止一个话语内容牵涉其中时,在一个相同的话语环境中可以有不止一个宏观主题。正常情况下,宏观主题对微观主题的句法限制几乎没有影响。

微观性主题有两种形式——从句性主题和话语表达性主题。从句性主题是全局性的,而话语表达性主题是局部性的。从句性主题由自然形成及话语副主题的目的构成,但是一旦被选定,它就会依据自己的主线去组织和归类主题信息,极大地约束话语表达和局部主题的选择。在从句层面,主题则作为话语表述注意的中心将从句的部分贯串在一起。跟宏观或话语的主题一样,从句的主题也被置放在从句的开头。表6展示出在附属的三种文本中从句主题展现的结果。

表6 从句主题的特点

表6很清晰地表明,大多数的从句主题是由时间性主题和有生命的名词性短语主题生发出来的,这两种性质的短语主题从句自然地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因为它们在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还因为它们在其主题分句形成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模式。在这样的上下文背景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观察结果:

第一,如果我们假设分句的主题是依照时间框架构设的,在分句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叙述主题。这些主题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这类基本的分句主题可以在“传说”文本中看到。

第二,如果分句主题是有生命的名词短语构成,它会转成一个占优势地位的主题来统御其他的叙述分句。换句话说,这个相同的主题会被其在叙述中延展超越句子的界限。在这样的情形下,经常会发展成两条线索。首先,局部性的主题往往会被抹去(即技术上讲,消减成零指代)。也就是说,如果一段叙述没有包含主题,我们就会假设它被暗含在前头的句子或分句里了。下面是一些相关的例句:

例109 许仙听了这个消息以后呵,非常难过,也非常害怕。整天在家里边不出去做生意,忧虑成病。

XU Xian listen to GP this information after TM, (he) very sad, (he) also very scared. (he) all day at home not go out do business, (he) worried into sickness.

(Having heard this, Xu Xian was very sad and scared. He stayed home all day and was so worried that he became sick, unable to do any business.)

这个原则对时间性分句主题蕴含在有生命的名词短语主题中时也同样适用。当分句主题为有生命的名词短语主题时,局部的主题的确会出现不同的情形,但仅出现在作为对比的目的时,仅作为跟分句主题的对比关系而呈现,而不是源于其跟前面叙述述题的关系。

叙述主题的特质是从特定分句主题中衍生,并跟它们有一定的互训和互参的关联。这种衍生往往是基于其设定情景及特殊跟一般的关系。例如:

例110 这个鸡呢,是要带着骨头来切的。半只鸡或者是两只鸡腿都可以。

This chicken TM, need with bone to cut. half M chicken or two M chicken leg both OK.

(The chicken should be cut with its bones. Half a chicken or two chicken legs will also do.)

例111 所以这个块呢,不能切得太大。长方块或者小方块都可以。

Thus H cube TM, not can cut GP too big. rectangular cube or small square cube both OK.

(That's why the cubes should be small, whether they are cut into the rectangular or the square shape.)

在下面所引的句子里,在第二个句子里抹去的主题是预设部分的主题,比在句子中用主题更合适:

例112 他的头冒了汗,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His head ooze GP sweat, good a while say not out a M word.

(Sweat oozed from his head and he could not utter a word for a good while.)

但是,有时候抹掉的副主题已经预设在述题之中,而不是在前面的主题叙述里。这样将使句子分析变得困难,特别是当抹掉的副主题埋设在前面主题叙述中,而前面述题又跟其他成分关联时。下面是一个例句:

例113 当时呢,他到杭州去参加考试,叫做赶考,嗯,考中了以后呢,就可以当官,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一种方法。

At the time TM, he go to Hangzhou go take exam, (it) call gankao. H, (he) pass GP after TM, (he) then may become official, (it) is China ancient time select cadre GEN a kind, a kind method.

(At the time, he went to take the exam in Hangzhou. Anyone who passed the exam would become an official, which was a method of selecting civil servants in ancient China.)

文中那些是否要抹去的主题部分全由其语义和语用的原则来决定。第一处抹去的主题的空位可以由语用学意义上前面分句里的“他”来填充。但是加了一个插入语 “叫做赶考”在“他”之间阻断了其间的协调性。同样情形,只能在语义学的意义上才能接受第二和第三个抹去的主题是第一个分句的主题,而且第三个抹去的主题又是前面的述题(亦即整个前面的分句内容)。有时候抹去的主题跟先前预设的主题相关,却不一定跟紧邻的叙述相合。再说一遍,语用的和语义的原则在这样的个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来决定在何处抹去主题。譬如,在下面例子中:

例114 他刚坐下,人们又追来了,只得转身又跑,跑得仓惶不安。

It just sit down, people again chase come GP, have to turn about again run run GP helter-skelter.

(It just sat down when people were chasing up. It had to turn around and flee. It fled helter-skelter.)

句中后两个空白的候选部分(包括“他”和“人们”两个选项),只有“他”填进去才是合适的。

从句法和语义上,局部的主题由名词短语及其限定性、隐喻性、普同性和可辨识性来确立的。

猜你喜欢

例句短语话语
画与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健民短语》一则
好词好句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