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2021-01-13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苏州人过冬至,排场很大。最看中的当然是冬至前的那一晚,也就是冬至夜。老苏州人常说冬至夜是“有钱人吃一夜,无钱人冻一夜”,这一晚就好比是苏州人独有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吃一顿冬至夜饭。
冬至前夕,老苏州人习惯拎着塑料桶,排长队去元大昌零拷冬酿酒,冬至夜再去杜三珍买点卤菜,白斩鸡、熏鱼、酱鸭、羊糕……自家做的蛋饺、鱼圆、肉皮,小菜场上买点冬笋、莴笋,做一锅苏州人独有的“暖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
过去,冬至时节,苏州人还有吃冬至团、送冬至盘等习俗,有的地方还会特意吃馄饨。所谓冬至团有大小之分,大的一般就是用豆沙、萝卜丝等包成的大号团子,是祭祖用的;小的就没有馅了,是要放到冬至那天早晨敬神的。只是现在延续这个习俗的苏州人不多了。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是,并非随意进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保持畅达乐观,适当进行锻炼。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有曰:“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TIPS:专家说冬至
蔡斌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人文学院副教授
节令有二至,冬至大如年,吴地至今仍保留着重视冬至的古老习俗。宋代笔记《豹隐纪谈》就有“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的记载,在这一天,好友亲朋间要互赠礼物以表问候,谁若是缺了这个礼数,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然而礼节若过于繁缛,只重物而不讲敬,你送我、我再送他甚至兜一圈下来礼物又转回来了,也就失去了礼的本意。宋代曾在昆山、苏州做过地方官的名臣颜度就曾感喟道:“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冬至也常常是年底结账的截止日期,受人雇佣者若这一天还拿不到东家的钱,或仅结工钱而没有额外的酬劳,也会抱怨不满。但冬至夜也不乏人间团栾的温馨场景,清代吴县人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