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说明文教学:发现表达的秘密
2021-01-13莫祥慧
莫祥慧
摘要:生动说明文相对于平实说明文而言,其表达方式活泼,让说明文鲜活生动。教师有必要把握生动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解码修辞表达的准确性、斟酌诗化描写的严谨性、探求故事内容的科学性,发现生动说明文的表达秘密。
关键词:生动说明文;修辞表达;诗化描写;故事内容
生动说明文是相对于平实说明文而言的。平实说明文的语言朴素简洁,部分片段使用说明方法让说明更易于理解。生动说明文的语言也以“说明白”为目的,但它表达方式活泼,常常通篇或采用修辞表达,或采用诗化描写,或引入故事,让文章看起来“不像”说明文,如三年级下册的《花钟》、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四年级下册的《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五年级上册的《松鼠》等。这些生动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活泼,有的全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像童话;有的描写倾注作者饱满的情感,像散文;有的就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像记叙文。这些“不像”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让说明文鲜活生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动说明文的篇幅明显增加,其修辞语言的准确性、诗化描写的严密性、故事内容的科学性,能有效推进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握生动说明文的这些文体特征,带着学生发现生动说明文的表达秘密。
一、解码修辞表达的准确性
生动说明文的一大特征是大量使用修辞表达。要读懂并理解其中修辞的含义,得从解码修辞的表达意义着手。
以《花钟》一课为例,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等,让文章表达得准确严谨而又不失鲜活生动。教学中,教师以说明牵牛花的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为例,指引学生“解码”修辞语言的准确使用。教师先指引学生明确牵牛花开的时间——“凌晨四点”、花色——紫色、花形——喇叭状(比喻)、花姿——吹(拟人),然后启发学生分析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知道比喻仿形、拟人摹态是使事物形态逼真的关键。接下来,让学生联系段落文字,综合思考问题“牵牛花的形象能够这样生动呈现的关键条件是什么”。联系上下文思考后,学生找到了“秘钥”——时间,认为每种植物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开放的时间。每个钟点的天气、温度不一样,决定了它们的花形和花态各不相同,这也是课题《花钟》的意义。当教师出示午时花的图片,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午时花时,学生不但能迅速给出“火红”的答案,还能推断出“正午时分阳光直射,所经历的路程短,损失的热量少,紫外线最强,花色便深”。学生还根据午时花“半开”的花形,推断半开可以保护花心;根据“半开的红色花朵如同伞状的红裙子”的花姿,想象风吹过来时,花儿像红裙子飞舞起来的样子。当教师让他们完整地形容午时花时,学生很快便抛出了“中午十二点,午时花舞起了火红的花裙子”的表述。最后,联系午时花开花的时间、花色、花形、花姿,学生便水到渠成地推断出午时花的颜色、形状、姿态都跟正午时分的阳光有关。由此,学生意识到,作者准确使用各类修辞表达手法,不仅让表达更为生动鲜活,还让读者对各种花儿的特征了解得更为深刻。顺着修辞准确表达的这条线,学生脑海中便自然而然储存了各种花儿的“物+姿+形”。
二、斟酌诗化描写的严谨性
诗化描写在生动说明文中运用广泛,打破了平实说明文一板一眼描述的藩篱,让表述更为形象。但生动说明文中的诗化描写不是随意的,而是谨慎严密的,值得做一番探究。
例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教师聚焦第4自然段,与学生一起将段落分为5个层次:(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3)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4)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5)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之后使用提问策略,以“圈画课文的顺序和内容,你发现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你发现蟋蟀修建住宅与人类修建住宅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觉得作者对蟋蟀有什么样的感情”三个问题为指引,带领学生细酌文章,品味诗化语言的严谨表达。第一个问题是在指引学生提取、圈画作者以诗化语言再现蟋蟀修建住宅时的不同细节:从隧道外观到隧道内设,再到出口小门和门前平台,每一句话都有变化,清新、家常;蟋蟀修建住宅时的顺序是由外及里再由里到外,表述有层次,很自然。第二个问题意在以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按照蟋蟀修建住宅时的选址、设计、装饰、生活四个层次逐级探究,生发对语言形式的感悟,进而挖掘作者组织语言时的严密性和独特性。第三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透过字里行间领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建议学生将“蟋蟀住宅”和“人类住宅”做比较,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生动说明文诗化描写背后隐藏的材料组织的严密性。透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用词“堤岸向阳”“倾斜排水”“隧道弯曲、狭窄、不长”“门口有绿叶”“平台平坦”“四周安静”和描写人类住宅的用词“向阳朝南、交通方便”“空间利用合理”“装修讲究”“院子或走廊宽敞”,学生找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选址层面,都趋向舒适、方便、有利健康;设计层面,都趋向经济(省力、省钱)、安全;装饰层面,都趋向美观、安全;生活层面,都趋向让精神生活更为富足。此时,学生已经对蟋蟀的住宅有了整体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他们以人类住宅的修建为经验,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语言材料。深层比较后他们发现,作者对所要描写的内容做了精心的选择,特意从选址、设计、装饰、满足精神生活需求的维度,观照“蟋蟀”住宅的精妙。也正是因为作者将人类修建住宅与蟋蟀修建住宅勾连起来,并饒有兴趣地把蟋蟀当人看待,理解蟋蟀建宅时的心思缜密,所以他才能以话家常、与朋友聊天式的诗化描述再现蟋蟀建宅时的层层细节。理解到这一层次,学生也自然把握了作者行文的思路,发现了生动说明文诗化语言组织的秘密,感受到生动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三、探求故事内容的科学性
故事对儿童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生动说明文也常常以引入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其中的故事与童话故事记叙文中引入的故事中等不同,它们内容科学,能够有力地佐证事物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例如,《琥珀》一文是围绕一块琥珀的形成展开的推理想象故事。课文以“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为始,完整地叙述故事,并科学地推理了琥珀形成的经过。如果按照中年段记叙文中的故事类文本教学,教学目标一般会被确定为“再现场景、形象、细节,得到情感的体验”,教学重点一般会被确定为“让学生梳理情节,了解故事经过,揣摩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产生对人物的理解,发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这样的记叙文阅读中,得到的是形象思维的锻炼。但《琥珀》是一篇推演事物形成过程的说明文,虽然通篇采用故事的生动形式,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肯定不能等同于记叙文,而是要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根据琥珀的形成,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事件的详细情形。由此,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阅读课文,感受蓝天、森林、大海中蕴藏着的大自然的奥秘;在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教学重点可以设定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据此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循着故事线索找到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天气(夏天晌午)、地点(海边的松树丛)、人物(昆虫)。然后,启发学生顺着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推理:夏天晌午的天气、海边的松树丛会为琥珀的形成提供怎样的条件呢?以问题为引领,学生再读故事,随着“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推测出“太阳火热—松脂滴落—干燥凝结”的基本线索。此时,又有了新的疑问:苍蝇和蜘蛛两个“主人公”怎么会同时被封存在松球里?带着这一疑问,学生继续推测,梳理出“苍蝇累了停下—蜘蛛悄悄靠近—捕捉的瞬间被封”的故事轨迹。此时,学生的大脑里已经形成了故事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自己尝试设计故事,想到了这样的情节:“茂密的松林中,苍蝇发现了一道美食,正准备捕食,不料被树上的松脂粘住了爪子。苍蝇不慌不忙地想着脱离困境的办法,想象着脱身后如何享用大餐,却不知身后有一只蜘蛛正在靠近。蜘蛛已经饿了好一阵子了,此时看到一动不动的苍蝇,大喜过望,忙不迭地扑向苍蝇。谁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不幸的苍蝇和蜘蛛同时包在了里面。”这样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展示了推测的科学性。之后,当教师追问松球要经过怎样的历程才会变成化石时,学生一步步推测,得出了“长久风干—陆沉水漫—松树腐烂—泥沙掩埋—变成化石”的琥珀形成过程。至此,围绕必备条件,在持续提问和推理中,学生化身作者,从天气、地点、人物入手,思维不断延伸,推测出合理的环境、巧合的环节,直至推理完成化石的诞生,寻到了生动说明文内容科学的奥秘。
不论是修辞表达,还是诗化描写、故事描述,它们都是生动说明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说明文“说明白”的特点。教师需“教明白”,深入挖掘生动说明文在修辞表达、诗化描写、故事描述等方面的“玄机”,透析生動说明文将事物说准确、说严谨、说科学的秘密,帮助学生发展综合、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