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1-01-13姜露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中学语文需要在教学任务中提高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组成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初中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文,来培养对于语文科目的兴趣。文章针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教育;初中语文;古诗文
一、 引言
如今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而把西方的圣诞节之类当作中国传统节日来过。著名华裔教授曾经评论:“中国留学生abc能够说得很好,可是连中国的《论语》都不清楚。一个大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电脑操作,可是工作总结都写不通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用微信等网络语言来进行联络,对传统的写作没有基本的认识。”以上情况的出现,可以告诉我们当代青少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如何让青少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初中生对于民族语言的兴趣,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评价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内容缺少针对性。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要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完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激励体制不够完善
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上,有部分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背诵古诗文的熟练程度,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去激励学生。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需要一直保持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激励,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意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将古诗文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展素质教育,采用激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环节渗透素质教育,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将先进理念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教师缺少人格魅力
古诗文学习和语文学习之间有着很多异同之处。古诗文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古诗文不是白话范畴,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古诗文实用性偏低,学生会因为过于枯燥对其产生抵触心理。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起到表率的作用,带动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古诗文学习的意义,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三、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教材中的几个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赞歌
对祖国保持热爱,并且为之奋斗的精神是人间伟大精神,忠于祖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以在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例如,《过零丁洋》,诗词中表现了文天祥为了祖国能够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态度;《与朱元思书》具体描写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做官时,对于造福百姓的真情吐露。在整个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所有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古诗词大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人类的思想感情是文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一方面初中的古诗词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马致远的《秋思》可以看出作者深刻的思乡情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亲人永远的祝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中蕴藏着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感情,同时也是构成古诗词的重要主题。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我国历代的文人都是在关注社会,对其人生不断展开思考,并且在坚持不懈的努力。陶渊明在看清官场黑暗时,虽然愤然离去,独自隐居在南山下,但是却用自己的文笔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其对于古代人民对于阶级社会的不满和厌恶,寄托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更是直接地写明了社会不断更替,对于百姓是一遍又一遍的摧残;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还有《鱼,我所欲也》是道家对于义的最好诠释。这些古诗词中有着不同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的各种不满,将作者的愿望、想法寄托在诗词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入了灵魂。
四、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理解古诗文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教師想要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品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古诗文的语言和现代的语言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此接触比较少甚至有的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会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中的内涵,这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完成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找到切入点,融入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意思后,引导学生对于诗词中的名句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文天祥能够做到坦然赴死?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出文天祥因为对祖国的热爱,才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示忠诚。然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还有哪些历史人物为了国家能够牺牲掉自己的生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达到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课文,巧置情境,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靠说教,需要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才能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影响学生的作用,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能够领悟其中的深意,与古人的思想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比如,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完成对于诗词的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写作时的意境,体会李白为实现自己理想而背井离乡。再为学生做出假设,在未来外出上学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学成以后应该怎样报效国家?这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本地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古诗词也是一样。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模式来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巧妙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活动。借助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场景,来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例如,让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并且写出读后感。还可以参观传统文化的会演,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熏陶,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形成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改革古诗文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法在古诗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字浓缩性强,仅用简略的文字就能表达出诸多含义,可以押韵,具有韵律美。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上,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整个诵读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时,领悟其中的深意,可以加强对其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一古诗时,教师在开始讲解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再引导学生自主朗诵,读到关键句在脑海中描绘出该景象。教师应当积极引进教学手段,保持学生对古诗文的新鲜感,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联想古诗文描绘的画面。
(五)创设古诗文生动情境,感受诗文意蕴
在语文朗诵课堂上,教师需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古诗文蕴含的深意,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各类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有真切感受。例如,在学习《庄子》节选中的《北冥有鱼》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故事与现实案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拉近学生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更易于学生学习。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欢快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的情绪。
(六)巧用多主题活动推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要为初中生创设学习情境,借助各种主题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例如,向校方申请,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开设社团,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与器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下,将朗诵古诗文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灌输式讲解过于枯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为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文学习的乐趣,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开展主题活动,放松学生的身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例如,在中秋节,组织学生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朗诵古诗文,为同学们表演有关中秋节的故事。编写一些衍生的小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素材,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
五、 关注作者,畅饮源头活水
关注语文教学离不开对于作品的品读。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诗词就需要先了解作者本人以及其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许多的作品都需要学生去亲自收集资料,挖掘其写作特点,进而才能对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历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如果局限在作品本身的阅读上就很难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只有将作品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教学时不能一直停留在浅层知识面上,必须深入到作者的生活中,站在更深的层面思考问题。将课本上的内容豐富起来,了解诗词中的语言特点,可以带有感情地去朗诵古典的诗词,领悟古诗词的魅力,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古诗文教学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将二者相互融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笔精神财富,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古诗文教学离不开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谢林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18.
[2]王畅.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探析[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7.
[3]吴豹.初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王莉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练习系统编制和使用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姜露,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