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1-01-13

科学Fans 2021年9期
关键词:领域人工智能发展

战争让人工智能研究姗姗来迟

我国的人工智能起步非常晚。

和如今的“尖端科技”印象不同,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概念,其实也有一些年头了。早在1936年,英国的数学家艾伦·图灵,就已经完成了人工智能最早的理论奠基工作——“自动机理论”,并因此在日后被追认为“人工智能之父”。而彼时位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依然深陷内忧外患,并且马上就要迎来昭和日本军阀的全面侵华战争。

当抗战结束,并在国共内战中赢得最终胜利后,迎来新生的新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又被彼时的苏联带歪,对人工智能与控制论领域展开了政治层面的无理批判。而此时在欧美地区,人工智能的发展却迎来了曙光:艾伦·图灵在1950年发表了论文《机器能够思考吗?》。到了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在随后的1957年,就上马了第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概念进入了现实。

1944年,计算机科学家格雷斯·霍珀(Grace Hopper)使用手动磁带打孔器工作,这是一台早期计算机。

1993年,深圳,正在上电脑课的师生。

从荆棘中终于走到起跑线

进入20世纪60年代,虽然苏联在斯大林去世以后逐步解禁了人工智能研究,但当时中苏关系已然恶化,我国依旧没有对人工智能产生应有的重视。而且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大量科研活动都遭到停摆,人工智能领域自然也不能幸免。

终于,到了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的提出,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蛰伏许久、落后国际前沿几十年的人工智能领域,这才获得了破土而出的生长机会。

面对近乎为零的基础,中国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者们发挥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拓荒牛”精神,全力学习追赶国际人工智能前沿,积极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同时努力吸纳海外人才,为追回耽误多年的空窗期,疯狂“补课”。

到了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终于形成了初步的行业体系。不过,人工智能在当时的大众眼中过于高端神秘,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经常与“气功”“特异功能”等伪科学概念混为一谈。而原本有助于公众理解、接受人工智能概念的科幻文学,也早在1983年就被所谓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沉重打压,就此长期一蹶不振,一直到世纪之交的90年代末期才逐渐恢复生机。

不过万幸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上的电子技术革命通过开放的国门进入内地,引发了计算机产业的热潮,人工智能研究还是被这股“产业倒逼”的力量推回了发展正轨,伴随着计算机产业一起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至今的逐步加速时代。

人工智能研究的飞速发展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好时代终于开始了。

随着产业界的推动与政策的支持,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整个90年代,进入了快速铺开的发展阶段。通过不断学习、追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路径,国内人工智能学者们厚积薄发,在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智能计算、专家系统和自动控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中,逐步积累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热潮进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也迎来了从研究到实用的腾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的推动下,诸多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进入商业化“变现”阶段——比如在多层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就已经在“刷脸支付”(面孔识别)、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等多种模式识别领域中获得了成功的商业化应用。

国家层面的重视,大企业“下海”

我国政府自2015年开始也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推进政策。如今,人工智能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从《中国制造2025》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再到十九大报告,无一不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科技发展方向。而2021年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把人工智能列为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八大核心领域之一。这一系列战略与规划,就是为了通过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来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突破核心技术难关,让人工智能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进国家的强盛发展。

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研發中,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众多大型科技企业的加入,大大推进了产业膨胀的速度与规模。在烈火烹油的资本热潮中,这些企业巨头抢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积极投入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尤其关注深度学习的应用前景,纷纷成立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研发部门,通过深入挖掘大数据,来发现新的商机。例如华为成立的诺亚方舟实验室,就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移动信息大数据进行分析。这些企业通过投入资源进行商业化研究,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个人信息管控、电子支付追踪、出行规划记录、针对性广告投送、工作效率优化、控制人力成本等方方面面,做出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大力支持。

今天,发展成果斐然

2021年7月8日,上海世博中心召开了“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2018年来连续四届大会中规模最为盛大的一次。在大会上,我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家企业,则在会场展示了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慧教育、城市管理、金融科技等一千多项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迅猛增长的盛况。

piL/e3YfH+MUfvDtYcC3QBz44W9nqYY4iwojOXS0p2c=

根据《2021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的报告,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已超出原有预期的3251亿元,而核心企业数量则达到6425家。有人预计,到了2025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进一步膨胀,并且部分技术与应用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那时,人工智能将成为牵引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并带动超过5万亿元规模的相关产业。而到了2030年,我国的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水平都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则会超过10万亿元。

人工智能的热潮,显然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清醒地看待发展

但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其实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优势领域,主要集中体现在应用方面,我们取得的成绩,大多是在将理论甚至技术如何具体实现、并在商业层面普及应用上。但是,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领域,比如硬件与算法上,我们的基础依然十分薄弱,高度依赖国外的上游技术输入。我国在缺乏短期利益回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依然距离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远的距离。代表人工智能理论巅峰的“图灵奖”,依然极少有中国获奖者的身影。诸如深度学习、对抗性神经网络等引领潮流的人工智能理念,依然是由欧美甚至日本、印度的各路学者探索并提出的。

人才,是最强生产力

在企业方面,我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在知识生产能力方面也亟待提升。相比微软、谷歌等国外顶级企业,中国企业整体上的技术表现是远远逊色的。即便和国内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比,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与论文发表上,也是相对落后的。就算是体量上被公认为人工智能巨头的华为、腾讯等企业,在论文、专利和人才等各项指标的全球企业排名中,也比国外的对手企业落后不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辉煌表象下,潜伏着基础不够牢固的致命隐患。倘若长此以往,我们就只能成为跟着第一名亦步亦趋的“万年老二”,成为等着别人出题然后再努力去考满分的“内卷做题家”,最后沦为空有庞大的产业与人力,卻只能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老黄牛”。

但在不进则退的中华崛起道路上,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继续当“拓荒牛”了。

可惜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虽然看似人才济济,但依旧缺乏顶尖人才,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还有明显差距。

而能够填补这一差距的新生代人才,就是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

猜你喜欢

领域人工智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领域·对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