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当好排头兵
2021-01-13周德文
周德文
張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事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身处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尤应以先贤为榜样,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以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己任,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张謇一生追求爱国、救国、报国,其“父教育、母实业”“实业救国”的理念和亲身实践,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教育事业、公益事业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张謇等老一辈企业家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精神,苦练“内功”,勇于创新,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将企业战略融入到国家战略中去,同时积极投身教育、公益、就业等民生事业,实现众生共同“致富”。
今日之中国,已非百年前之中国;今日之民营企业,亦非百年前之民营企业。但今日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强国之志不能变,报国精神不能变。展望未来,民营企业家的精神里,依然需要有敬意、有敬畏,有情怀、有担当。只有心怀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才会像张謇一样在世人和后人面前有令人敬佩的存在感。
新机遇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民营企业数量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过了80%,在轻纺、食品、电子、机械等普通制造业及制成品等行业已占绝对优势;在重大装备、高技术等高端制造及制成品等行业,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甚至是占据半壁江山。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各领域对民营经济准入的不断放开,民营经济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未来我国不断提升供给质量,特别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民营经济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生物科技等新科技迅猛发展,为全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和新的发展机遇。但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形势异常复杂,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短板、产业链定位以及宏观经济因素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特别是市场的饱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大幅挤压中下游民企利润,不断提升的运营成本、较重的税收负担、融资渠道不畅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当前民营企业的困境。此外,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期,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要素市场不够健康有序充分、监管尺度不一边界模糊原则不明、税费成本运行成本过高等等,民企在实践当中存在诸多困难。
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需要政策扎实落地,也需要开拓思路,全方位发力,稳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企在实践中困难重重:民营企业准入门槛高,限制多。表面上看,虽然非法律禁止的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所有制歧视,民营企业无论在资源占有、资格获取、经营范围、利益分配等方面,还是在制度保障、政策优惠等方面,都受到一些限制。此外,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策层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情况有所改善,但中小民企融资依旧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让市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唱主角。市场是战场,需要良好的市场规则和秩序。政府是合理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要了解市场的变化,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诉求,最大限度地创造市场的活力,激发企业的动力和创造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水”,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显著增强。2019年,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修订,事项比上一年缩减13%。下一步要深入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真正做到清单面前“人人平等”,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坚决打破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卷帘门”“玻璃门”和“旋转门”。
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政策层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在用地、融资、财税、人才等方面采取精准配套支持政策;加快优化融资环境,丰富服务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带动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等社会资本运作;遴选一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等等。
惠企助企 党的十九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水”,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显著增强。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在于民营企业天生较为脆弱,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发展不确定性较大,信用链条相对缺失。由于企业信用不健全、银企信息不对称,基于传统风控体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提供贷款,尤其是不愿提供中长期贷款。
政策層要通过综合施策,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融资方面得到平等待遇,确保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得到切实改善,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关方面需共同发力,推进依托供应链的票据、订单等质押融资,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中小民营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发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增信支持民营企业融资。
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
真正好的营商环境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基础上的,不管企业做得多好,都必须依法办事。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不因短期政策变化而变化的稳定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制度环节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建立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的基础上,整个社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在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环境的情况下,完善信用体系,好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企业之间资金正常周转才能保障市场经济良性循环。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行为,损害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行为。
对此,笔者建议:首先,从预防角度,规范项目审批治理,落实项目资金到位。其次,政府需要构建完备的考核机制。“新官不理旧账”是严重失信和违约行为。再次,建议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片面不履行条约等行为,列入地方政府的信用指标中,作为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信用较低的地方政府,开展项目的权限应该受到一定限制。对企业通过种种渠道投诉举报的案件,需督促各地域、各有关部门建立限期解决和反馈制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
保障民营企业及其负责人权利,是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核心内涵。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广东省高院院长龚稼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近年来广东全省法院“对不宜认定为犯罪的20名民企负责人宣告了无罪”,对受理的96名民企负责人提出的取保候审申请,依法决定对其中的90名变更了强制措施,引发舆论热议。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放开民营经济、90年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再到2004年“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入宪,我国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一直在不断建立完善的过程中。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一系列有分量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大的利好,就是公平的法治环境。《意见》再次明确了对侵犯民营企业及企业家人身财产冤错案件的程序甄别和纠正,向社会传递了党中央依法保护产权的政策导向,有助于增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感以及干事创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体现了我国对于加强产权保护、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错案必纠的态度和决心。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所谓保护企业家精神,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企业家敢于创业、安心赚钱。从法制层面上保护企业家的合法地位,支持企业依法经营,提升企业家的信心,企业家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需要做到“清”而有为,“亲”而有度。
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地方构建了政企互通监督平台,实现对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的“全覆盖”“无死角”、对企业服务保障的“零距离”“点对点”,着力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和堵点,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并且,这些平台除了为广大企业提供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模块,在线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咨询生产经营和便民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外,企业家还可选择“一键举报”功能,针对职能部门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平台进行投诉举报。真正实现了让企业办事能“找到门”、发展能“找到路”、解困能“找到家”,“亲”“清”合力,筑巢引凤。
笔者相信,随着政商关系的日益清朗,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和提升,将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