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1-01-13刘海艳李俊敏

装备制造技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仪器仪表测控仪器

刘海艳,李俊敏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南京210023)

0 引言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及控制的手段和设备的学科,是人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工具,也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组成部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控制等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互为融合,为各领域产品智能化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随着我国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重大工程、工业装备、智能制造、生命医药、新能源、海洋工程、核电、科技研究、环境治理、检验检疫等领域对仪器仪表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把握先机,与时俱进,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工程技术型人才做出贡献。

1 产业发展调研分析

为做好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链及产业群,充分调研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及人力资源需求,专业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分析专业涉及产业的规模与布局,论证不同产业群对专业的辐射与需求。

1.1 “两化”融合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两化”深度融合在“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国家也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促进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未来,继续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仍将是“十四五”国家信息化建设重点。两化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交融。从应用来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企业信息化从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应用发展。从智能来看,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将更高,涌现出一批“智慧企业”“智慧行业”“智慧产业”。这些都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提出更高需求。

1.2 “新基建”速度加快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定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各地对于新基建的部署更加深入。目前,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国家重大装备所需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而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国外对我国往往采取限制。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处于递增发展阶段,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自2011年以来,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呈递增趋势,该趋势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收入规模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5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数量为4829个,同比增长8.64%。

1.3 仪器仪表向智能化发展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仪器仪表行业无疑也将面临人工智能的大洗牌。虽然相比于其他新兴产业,仪器仪表行业接触人工智能并不算早,但是已经有一批企业成为了先行者,证明了仪器仪表与人工智能之间结合的可能。譬如,虚拟仪器、智能仪器的诞生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特征——操作自动化、数据处理、人机对话等等。专业人士分析,仪器仪表行业正在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更确切地说,是朝着微型化、多功能化、人工智能化、虚拟化等方向发展。

2 岗位需求调研分析

根据上节对国家、地方相关政策与人才需求调研,结合江苏地区的智能制造、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等产业发展情况。明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在产业链中的岗位群与发展空间,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产业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互嵌。确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长三角经济发展需求,对接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行业的基础和核心,致力于培养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控制、云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从事检测控制系统设计与研制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依据前期所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3 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基于上述产业和人才需求调研,针对产业链和岗位分布实际培养对口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根本目的,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1]。从能力导向出发,按照技术逻辑设置专业模块课组,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体系[2]如图1所示。

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英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必修课。以及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电工电子技术、社会科学、程序设计、工程图形学等基础知识设置的学科基础课。

表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图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信号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设置对应课程组。为适应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仪器仪表向微型化、智能化、虚拟化方向发展,课程设置中信息获取方式增加智能感知技术以及MEMS技术及应用的课程,信息传输由传统的有线传输转变为无线传输方式,课程对应设置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物联网技术。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设置能力提升模块,针对仪器仪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设置相应理论课程,如智能仪器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等课程。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设置有针对性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习、智能仪器课程设计、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综合试验、生产过程控制综合实验。

4 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4.1 课程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第一要素,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终极目标,培养“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建,选取工程应用中典型的物理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控制,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点串联,强化学生对实际工程测控系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对现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革,重新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在此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创新型实验,通过整合、共享、发展、创新,实现了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向设计创新型实验的转变。

4.2 深化校企合作

紧密联系产业行业企业,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多途径提升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应用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继续引进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的专业课程授课、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创新项目指导等。企业师资和专职师资的互融交流,通过横向课题联合申报、合作开发专利等方式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师资能力。

另一方面,与产业行业协同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拓展专业建设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若干运行有效的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企业进校,联合开发实训中心、开发中心、工作室等;积极利用企业平台和资源,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5 结语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同类型高校调研、回访毕业生、与行业企业紧密接触,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等,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当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紧扣社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仪器仪表测控仪器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昆山祺迈测控设备有限公司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装备测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