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2021-01-13李彦静
李彦静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530000)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以及传播速度都达到了历史无法比拟的新高度。而肩负时代使命的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其心理无时不刻不受到网络微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不仅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更是一位又一位作者。在如此开放包容的新环境下,利用新媒体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去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增强大学生幸福的获得感,无疑既是一种时代机遇,又是一种能力考验。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身体健康上,将身体是否有疾病与健康挂钩,而常常忽视心理是否健康这一问题。近年来,抑郁症这三个字渐渐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加、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因抑郁而自杀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报道让人们意识到,疾病从来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被赋予“免死金牌”。暂且不说生理心理两方面孰轻孰重,在生命面前,倘若心理疾病不加以治疗,照样可以剥夺一条鲜活的生命。
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其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前途,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还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阅历不足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自身难以分解的负面情绪。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抓好抓牢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保证心理健康的同时,稳步提高心理素质,大力培养心理韧性,助其度过心理的这一重要关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在传统心理教育基础上嫁接新媒体,有利于释放教育活力
传统意义上的线下心理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空的限制,导致其覆盖力以及影响力都打了折扣,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无疑给我们的教育模式带来一次跳板式升级的机会。在当下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成为直播间的“带货达人”,将有关心理知识的干货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者采用这种颇具潮流的形式,不仅可以一改传统课堂枯燥无趣的教育模式,还可以在博得大学生眼球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观看体验,使得“云教育”得以落地结果。
(二)“自媒体”时代拓宽了大学生表达感受的渠道,有利于其心理内环境的良性发展
新媒体下的自媒体形式,使得每个人都拥有网络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最活跃的人群之一,显然已然成为网络时代的宠儿。他们借助新媒体工具在网络上发表经历、见解、感受,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表达欲,又可以增加与他人进行网络互动的频率,极大丰富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但当遇到情感伤痛以及日常烦恼不便与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倾诉时,通过网络交流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与网友诉说,在交流的同时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帮助其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内环境。
(三)“云对话”虽然不能面对面,但也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校园心理咨询模式下,一些有心理咨询诉求的同学在面对学校心理咨询者时,常常会因种种顾虑而觉得难以启齿,也有一些同学担心自己被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从而抗拒寻求咨询室工作者的帮助,这是固化模式下衍生的弊端,而利用新媒体搭建“云对话”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无形之中使得以往的固化得到了融化。咨询者无需直面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放下以往的心理顾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工作者可以根据短时间内获得的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向咨询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使得咨询者的心灵及时得到阳光的沐浴和净化。
三、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警惕新媒体对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反噬”
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由于其自身还处在认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判断能力,层出不穷的网络观点会左右大学生的思维,影响其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出现大量的“雷同思想”,这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其次,网络世界充斥着多种声音,其中也包括很多噪音杂音,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将这种声音过滤掉,甚至会因外界的这种声音而迷失了主见。此外,面对一些负面的网络报道,在其真实性存疑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受舆论的影响,对事件形成错误的认知,造成畸形的世界观,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过度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会造成“孤独社交”的现象
正确使用网络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常常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机不离手”的同化现象,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空闲时间,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手机上。虚拟空间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给了大学生很好的使用体验:驻扎在一个又一个搞笑的综艺节目里,陶醉在一个又一个灵动的抖音短视频里,奔走在一条又一条劲爆的微博热搜里……看似是以用户的身份在“免费”享受着各类APP 文化,实则是被各类社交软件禁锢在这种虚拟空间里。他们在用最宝贵的时间“无私”的去成就着一个又一个APP 软件,却对自己的这种巨大损失浑然不知——无形的时间损耗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还让他们淡忘了自己身处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这种现状不仅大大地弱化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更会造成朋友的缺位。缺少现实朋友的陪伴会让大学生觉得自己越发孤独,网络带来的空虚感会日益被放大,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等疾病。
(三)新媒体挑战了大学生的意志天花板
心理健康不单单是拥有正确的三观,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新媒体舞台考验着大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有良好意志力的学生会自觉控制使用网络的频率与时间,会聪明的把新媒体工具变成自己手中的披荆斩棘的武器。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每天在无节制的使用手机软件进行娱乐,不能说这些同学完全没有意志力,只能说这些同学的意志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跟互联网带来的诱惑力对峙,长此以往,其意志力日复一日地在向互联网妥协,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前途,而且会产生一种自我矛盾自我否定怀疑的负向心理。
四、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借力数字教育,训练一支有新媒体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新媒体技术无论再怎么发展进步,都代替不了教师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直高枕无忧。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是教育界的一种良性运行机制。如果说要淘汰一部分教师,那必定会淘汰那些不懂得用技术武装教学的老师。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线上教育的元年,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爆发初期每日持续增加的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的数目,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大一部分人处在焦虑之中。疫情的持续时间之久使得这种焦虑紧张的状态得不到缓解,再加上公众每天在家足不出户的进行自我隔离,使得广大群体的心理问题得不到专业心理咨询专家的疏导。国家有关部门注意到公众普遍的心理状况后,积极采用网络平台这种方式组织大规模的心理疏导栏目,此举无疑给了线上心理教育注足了强心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让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树立新媒体思维以及媒介素养,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工作的开展中去,训练出一支有着过硬本领以及过硬素质的专业队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贡献重要力量。
(二)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并举
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开展好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个隐性教育环境,把线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实实在在的显性教育。开展线上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猎奇心理,选择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知识开启教育话题,进而积极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因子,采用多种在线模式进行心理知识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此外,各大高校要积极建立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关系,确保在新媒体环境中为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留足空间。
(三)塑造四位一体的战略环境,完善四级体系的校园环境
首先,要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维度共筑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和宽领域的战略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多方部署,家庭方面密切协作,形成全党全社会以及全网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态势。其次,当下高校现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体系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做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只有多方力量与网络媒介默契配合,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四)筑砌心理网库,实现心理数据化
利用数字化媒体大力开拓网络平台建设,在现有的基础框架之上寻求与中科院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从而加快建立高质量的网络心理示范平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全面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一个大型的心理网库,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全部大学生的心理信息,通过技术加持将信息数据化,更好的反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将信息数据化呈现的同时,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要加强对相关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个人隐私泄露的现象发生。
(五)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深化健康中国建设
以往政府购买的社会卫生服务主要落实在社区,这种模式下的卫生服务只能辐射一定的区域,受时空的限制性较强。现阶段,有关部门要加快卫生服务改革的步伐,采用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社会卫生服务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线上社会卫生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服务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可以广泛的普惠民生,在实现双赢的局面下进一步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
五、结论
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加持,势必会被市场淘汰。新媒体要想走长远的发展之道,除了要利用好自身的这种天然优势之外,更要不断用好的内容充实自己。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是新媒体要时时刻刻铭记的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向大众输送高质量的内容,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而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国家交付的使命,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国家寄予的殷殷期盼。只有让我们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击打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国家建设中不断乘风破浪,直面挑战,毫不退却,成为新一代的“敲门人”和“守门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做好专业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前沿的科技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要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民族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化教育手段。在与新媒体进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自己的知识盲区。心理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寻求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智力支持,建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云资料库”,建构网络心理辅导平台,尽心尽力的为在线访问者提供在线疏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