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1-01-13李强
李 强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450002)
步入21 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深度转型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我国发展方位与实践语境的不断转换和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新的挑战和冲击。少部分人受到国内外错误观点的蛊惑误导,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极少部分人在错误认知支配下宣扬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认为唯物史观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单纯说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言早已落伍难以为继。在“解构主义”呈现蔓延之势的时代境遇下,我国社会各领域频频见诸亵渎历史事实、践踏道德底线的极端事件,突显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任务依然至为紧迫。厘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魅力与时代价值,奋力践行育人目标,开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新境界,已然成为当下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一、强固本源:锲而不舍地深化唯物史观理论学习和教育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战略高度
唯物史观问世的一百多年以来,不断走向历史深处,始终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为问题域,探究社会发展变革的内生驱动力和主体倚重力量,揭示复杂社会矛盾的基本规律与人类社会形态的运动趋势。迄今为止,就理论之科学高度、影响之社会深度、传播之涉众广度而言,人类思想史上尚未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与之媲美,这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学界同仁均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七十多年来,栉风沐雨中走来的无产阶级政权,在国家全面统筹和不间断地推进下,党中央对全体党员、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实施了系统的唯物史观教育,并创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体系,取得了这场堪称新中国思想领域“解放战争”的卓越胜利。历史与实践皆以铁的事实反复证实一个真理,无论是革命、改革,抑或是建设发展,一旦摒弃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进步,更不可能获得令世人叹服的改革开放丰功伟绩。2017 年9 月29 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特别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原理……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党中央掷地有声地反复告诫全体国人,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不但从未落伍,反而依旧蕴藏强大生命力,是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戮力同心应对重大挑战、力克重大梗阻、破解重大矛盾的本根利器,是我们观察世界和诠释问题不可超越、不可替代、不可抗拒的根本遵循。但是,人们理论思维能力的养成锤炼绝非一日之功,当前惟有接续深化唯物史观教育,确保马克思主义根柢不摇、枝繁叶茂,方能引领社会各界再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图伟业。
(二)弘扬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政治优势
新中国七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经验告诉后人,除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推行重点教育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来认识历史、评介历史、运用历史,亦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它要求我们正确看待历史,鉴往知今以“求真”。卷帙浩繁的历史纵然已成为过去式的客观实在,但它与现实和未来总在某些时空视域凭借紧致逻辑而深度关联。“历史的价值便是它教我们已经做过什么,以及人是什么。”[2]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深厚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蕴涵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精神密码,包括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经验在内的各阶段历史,实际上即是历代圣贤先辈留予后世的“百科全书”,是最好的“老师”“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一定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充分施展好历史的镜鉴效用。只有敬畏历史、真学历史、通达历史,当代中国才能对来路了然于胸、对当下好谋善断、对前程运筹帷幄,才能以历史经验激励人、以历史教训鞭策人、以历史警示训诫人,才能做到时刻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第二,它要求我们公允评价历史,全面辩证以“求实”。我们有必要承袭我党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优良传统,客观评述中华民族5000 年的璀璨文明史、近代中国110 年的曲折抗争探索史,尤其要重点研评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民族复兴史、波澜壮阔40 余年的改革开放史,把握好贯穿其间的历史主题和主线,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第三,它要求我们科学运用历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求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乃是一项前所未闻的崭新事业,能否有效把脉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定程度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因唯物史观及其教育赋有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为增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阐释力和资政力,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当代错综繁杂的实践斗争,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总体原则,特别要擅长运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的独特历史镜像,全力探寻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国治国理政的历史规律,自觉遵照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和实践逻辑,续写当前国家建设治理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新篇章。
(三)眷注理论教育基本观点的全面性精准性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急遽发展变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中某些具体观点的解读依旧存在误区,甚至国内外一小撮图谋不轨之流,叫嚣着把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能触动的理论禁区”予以重锤瓦解。党中央突出强调,我们应当一如既往地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的完整性,在唯物史观教育过程中重点廓清附加的错误观念。譬如,不少人民群众仅将共产主义简单视为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最高夙愿和美妙制度,认为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如虚幻缥缈的海市蜃楼般遥望不可及。因而我们有责任通过教育告诫普罗大众,共产主义绝非像“土豆烧牛肉”那般易如反掌、一蹴而就,这一真理性判断必定仰仗中华民族励精图治的代际奋斗,不断雄厚其必要且丰腴的物质根基后,才能赢取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又如,某些人存心偷梁换柱,在庸俗生产力论的蓄意歪曲下,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进步的“唯一”最终因素,要么一概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滞后国家爆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要么一味鼓吹“生产力万能论”和“经济决定论”,漠视其他社会要素的协同推进。因而我们务必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视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整体系统来处理,否则终令唯物史观难以摆脱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思维桎梏。再如,有些人推崇“新英雄史观”,号称只有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的知识精英,才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真正英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得出科学技术才是创造剩余价值源泉的荒谬结论等。我们惟有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活动中,摒弃这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片面曲解,才能及时匡正对唯物史观教育的“荒腔走调”,始终把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的航标航向。
二、把牢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一)把脉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紧迫性
毛泽东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唯物史观的教育工作,多次强调青年担负着中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冀望,青年大学生尊奉何种历史观,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前程的命运轨迹。党中央对大学生这个极富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特殊群体寄予殷切厚望。它要求我们党在新时代,依然要注重青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力军的建设地位,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加强,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在铸就中国辉煌的发展图景。但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开放发展,西方各种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他们不约而同纷纷将青年大学生视为重点入侵群体。因各类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较强迷惑性、渗透性、隐蔽性,加之大学生尽管年龄上已步入成年人行列,但绝大多数人却涉世不深思想较为单纯,理性思维能力较为欠缺,看问题易走极端或以偏概全,他们出于浓郁的猎奇心理,往往对一些贴注“反传统”“标新立异”标签的新奇言论或偏激学说尤为感兴趣。在与多元价值和有害观念激荡交锋的社会背景下,部分青年学子已不同程度地突显出理想信仰失守、历史观念扭曲、民族精神淡薄等不良倾向,特别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史国史历史知识的认知缺陷,致使当代青年对唯物史观抱有一定的价值偏见。大学生这些层出不穷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问题绝对不容小觑,正如习近平多次用生动形象的“扣子理论”来告诫我党,务必要扣好广大青年学生人生信仰的“第一粒纽扣”,通过唯物史观教育树立大学生稳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仅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成为党中央推进“铸魂”工程的时代责任。
(二)增进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贯是高校面向大学生普及唯物史观教育的主渠道。历经70 多年的发展调整,我国而今已形成以四门必修课为重点的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鉴于既往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教条化、碎片化、滞后性积弊,不少青年大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和具体历史史实,广泛涉略而不求深入、大概了解而不求精准、流于形式而不求应用,从而严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实效性。如今,它要求我们必须极力扭转四门必修课单打独奏、照本宣科的教育现状,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的资源优势,形成齐抓共管“一盘棋”的教育新格局。总体来看,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理论基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历史佐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中国化拓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辅助观照,“种好责任田”的同时相互借力,共同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要旨,贯通期间、联动左右,主动引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成果,强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引领,促动教育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敦促教学方法由机械的单向度“说教灌输”向灵活的交互式“说理运用”转化,以期提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固化度,增强莘莘学子的理论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其勇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权威维护者、踊跃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保障校园文化风清气正教育氛围的常态性
从新中国70 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成功经验中,中国共产党悉心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归根结底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它要求我党在当下对青年大学生的唯物史观教育,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思想深度,还要有情感温度。青年们无时无刻不徜徉于其间的校园文化,是推广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高校应当把校园文化视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主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在切实维护好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的思想前提下,努力营造尊史爱史、学史用史的文化氛围,通过创办格调高雅、多姿多彩的历史活动,借助诸如历史文化墙、历史文化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历史人物演讲比赛、红歌会等形式,彰显以史化人、以史育人、以史励人的价值功效,实现校园文化锻造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精神品格、道德情操、历史洞察力的常态化目标。与此同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还应当高度关注话语叙事方式的“情感温度”,有时施教者“怎么说”不亚于“说了什么”的重要性,力争话语形式更接地气、更贴近校园、更具人文情怀,以便激发大学生更深的情感共鸣,推动其珍惜韶华不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自觉用激情洋溢的青春谱写建功立业的华美乐章。
三、拓展新增长点:坚持不懈地施展新型网络媒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效能
(一)正视新型网络媒介舆论传播功效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过去我们主要是利用报纸、书刊、广播等传统媒介,作为传播阵地。纵览今日,移动互联网不仅极大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传播形式,而且深刻改写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甚至潜移默化地变革着人民群众的思维范式。依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8 年9 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0.82 亿;用户每天发送信息450 亿次,同比增长18%;每日音视频通话4.1 亿次,同比增长100%,比三年前多了570%。”[3]。随着互联网用户如潮鸣电掣般屡攀新高,说明网络媒介已深受我国各年龄层次社会民众的极大青睐,尤其成为青年一代获取国内外信息、传播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家和大众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即时性、便捷化、互动感等“微时代”福祉时,亦觉察到“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4]我们务必正视这一最大变量,当今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反马克思主义分子,正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去中心性、过度娱乐性等特点,裹挟着资产阶级各类腐朽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展开攻击。一时间,网络空间充斥着一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不当言论。由于我国广大网民的知识素养和甄别能力参差不齐,那些错误观念一旦先入为主,令大众形成思维定式的话,反驳纠偏会付出几倍的时间代价,因而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绝不让新型网络媒介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真空区”“失声区”“薄弱区”。
(二)积极创设多层次网络教育平台,强化正向教育能量
新时代的环境条件下,为释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更强大的正能量,必须契合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重点依托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充分调动异彩纷呈的网络教育资源,针对不同人民群体创设多层次网络教育平台,满足社会各界多元化的教育诉求。第一,党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各事业单位等,应当主动抢占红色教育新阵地,专门开辟宣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网站、网页或者数字化理论资源库,在辅助全体党员以及学有余力的普通群众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做到为国家立信、为理论正本、为群众代言。第二,应当加大对全国各层级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工程,遵循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增强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悦纳力,正向引导他们坚定立场去伪存真,绝不被网络领域华而不实的错误观念牵着鼻子走。第三,应当紧抓自媒体大行其道的历史契机,借鉴它们在图片、视频、语音等多方面的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定期推送图文并茂的历史专题、精品理论视频、网络微文等,增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可读性和时代特色。同时,还应当做好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剖析工作,面对某些典型的认知误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大幅提高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两大舆论场域的教育合力。
(三)加大对网络自媒体“意见领袖”群体的监管力度
伴随互联网科学技术追风逐日般发展,网络资源尤其是一些诸如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广为应用,舆论信息的发布主体和传播主体具有极大不特定性,每位网络参与者都具有舆论受教者和信息散播者的双重身份,每次网络信息流转背后都有不自觉的“麦克风”和“放大镜”,这使得我国当下对新型网络自媒介的监管阙如既具备一定客观原因,又为网络空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带来全新督查挑战。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中涌现的一部分“意见领袖”们,更是一股不可轻视的新型舆论力量。该部分群体主要由知名专家学者、大企业家、演艺界人士、社会名人、媒体从业人员等构成,因他们在各自领域具有较深厚的专业性知识、突出的社会业绩或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关注。他们借助自媒体发布的“专业”观点或随性言论,将会生发几何倍的传播效力,对网络舆论产生难以想象的广泛社会影响。必须格外加大对这些意见领袖群体的网络监管力度,教育他们在提高自律、自警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教导其增强理论自觉和时代责任感,切实规范网络言论和流转行径,使他们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西方“分化”“西化”思想的抵制者、主旋律舆论的推动者,最大程度地消解或挤压反唯物史观思想的传播空间。
四、固化关键点:始终如一地通达社会实践
新中国7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日益走向科学化、规划化、体系化,其间的教育心得即在于,单纯的学理灌输绝非唯物史观教育的全部目的,教会人民群众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阐释和处理现实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终极追求。它警示后继的中国共产党人,唯物史观理论教育固然至为紧要,但切不可简单止步于此。否则,缺乏现实观照的唯物史观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了无生机的理论荒漠,是剥离灵魂的生命枯架。它要求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方面,要认清唯物史观之所以受到今天部分人的冷遇、质疑、诘难,并非广大社会民众已不再需要唯物史观,只是我们对于老百姓所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事件和迷思困惑,尚待更有力量、更具说服力、更及时的时代回应。在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务必始终如一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个不二法则,遵从唯物史观理论本身张力的向前流动性,从动态发展的实践领域汲取营养,做好发展进程中衍生出的重大实践难题的当代教育。另一方面,要继续弘扬“实践育人”优良作风,惟有强化实践意识,在实践中亲身经历与各种唯心史观的斗争,才能提高对错误观点的甄别力和防御力。可以借助抗战胜利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历史纪念日和传统节假日,通过发表重要讲话、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主题讲座演讲、普及网络历史常识等多元化活动,让社会各界能够铭记历史本来,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携手共谱更加绚烂傲人的壮丽新篇章。
毋庸置疑,我国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全力汲取新中国7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有益经验,既不固步自封,又不枉辔学步,在承袭唯物史观教育菁华要义的根基之上,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实践特质,不断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成果武装头脑。惟其此,广大人民群众在面对多元化意识形态迷茫彷徨之际,方能不莫衷一是,主动以真理之箭射穿各类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之靶,使各类错误思潮的谰言谎话昭然天下。惟其此,方能从源头上本立道生,锻造坚不可催的理想信念,坚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为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复兴号”巨轮扬帆远航,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梦想而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