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弘扬书发艺术初探
2021-01-13任川
任 川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黑龙江 黑河164399)
一、中国汉字的结构美
汉字又称中国字、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根,书法是中华汉字之魂;中国书法又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晋书·魏恒传》中说:“字有六义: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说将实际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形态,用抽象的线条描画出来,变成近似于实物的形象。这些图形虽然不能像绘画一样具体,但也能基本抓住事物的大致特征简单而又明确地表现出事物的大概形象,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象形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大量的考古工作中,不断发现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这些符号渐渐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如早在5000 多年前,仰韶文化半坡、姜寨、马家窑遗址和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彩陶;以及稍后长江文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圩墩遗址;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上,都刻画着一些不像装饰纹样,却很像是记录事务用的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据古文字学家们考证,发现它们和甲骨文中的字近似或相同,他们认为这些符号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汉字的雏形。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目前中国发现最早,而且较系统、较成熟的文字。它是用刀直接在甲骨上刻字。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比较多,而且富于变化,耐人寻味。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字形大小不一,瘦硬有力,疏密得当;分行布白自然,错落有致,严整隽秀。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由此看来,当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正所谓“书画同源”。甲骨文、钟鼎文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形式“硬笔书法”。
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经甲骨文、钟鼎文、篆、隶、草、楷、行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字型变化都有其独特的美。如:甲骨文的严整瘦劲,钟鼎文的凝重雄浑,大篆、小篆的古朴优雅、端庄妍美。隶书、楷书的方劲古朴、工稳端庄。草书、行书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等。草书后来发展成今草、狂草,线条如行云流水,字型变幻莫测,或端庄,或大气,或峭拔,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此时的汉字已经不是单纯的汉字,而成为了富有生命色彩的艺术。汉字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独特的美感特质,汉字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记录和传承着中华文明,它的发展演变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进入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充分地感受汉字之美。
二、中国书法的艺术美
古今书法皆是线条和符号的表现艺术,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历代书家在书写创作时,无不倾注了作者对于书写内容的理解和文学情感的把握,这是历代书法作品之所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和内涵的重要体现,并且充分表达出作者的创作心态。因此,作为一个书家,除了对书法本体的研究之外,还要时时注意“字外功夫”的修养。书法创作中的线条、力量、节奏、章法和意境美,是书法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书法在强调笔法的同时也强调墨色和线条的变化。清·包世臣《安吴论书》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这里所说的血、肉、筋、骨,相对应的就是笔法、线条和墨色。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却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线条也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最具有民族魅力的语言。
书法艺术的力量美。书法创作的力量美是书写的技法之一,是书法家手臂在大脑控制下的一种自然运动,融汇了书家的经验和审美。力量美是运用方圆转折和提按顿挫等书写方法来体现的,强调的是笔法的起伏、运动和变化。晋·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富有力量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静而美,是因它以线立骨,以线传情,以虚掩实,以静示动,它能使观赏者在这静止而抽象的字形中感受到生动活泼的丰采和震撼心灵的跃动。
书法艺术的节奏美。书法的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运动。用大、小、松、紧、矛盾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合,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节奏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原,是书法美的灵魂,是相对论变化的结果,节奏美就像音符一样富有活力。节奏的原则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就是空白与墨迹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行笔时,韵律、节奏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韵律和节奏徐缓的,能让人产生一种从从容容、严谨、沉着的艺术感受;快急的韵律和节奏,能让人产生一种激情、喜悦、兴奋、畅快的艺术感受。韵律、节奏的变化又可以产生墨韵、情趣上的生动变化,使整幅作品变得神采奕奕、生机勃勃。书法节奏的性质是由作品的内容、形式所决定的,节奏是书法的脉搏,节奏是书法的精髓,是组成书法的核心要素,是书法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书法,节奏是书法表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艺术的章法美。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即保证整幅作品印记、行文、款识的和谐。清朝著名书画家笪重光《书筏》说:“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在整体布局上有疏有密,章法才有生动之趣,不然就会显得平板呆滞。书法作品的行文应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均需保持贯通,要实现静态意连与动态笔连的结合,完整体现作品的内在韵味。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书写过程中书体不同,章法布局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动态书体(行、草书)的章法较为紧密,静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的章法较为宽疏,动态和静态书体的章法布局只是相对而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妙趣横生才能自然天成。
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感悟、是意味无穷却又难以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书法作品也是“书中有画,书中有诗”,欣赏书法就像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尤其步入碑林欣赏历代书家法书,更有穿越时空,与古为徒的感觉,漫步碑林那种深远的意境,更让人深深的陶醉。书法意境中承载着书家的气质、修养、人格以及对书法的体悟和表现,也承载着书法艺术的可欣赏性以及书法品味的审美意趣。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线条、笔墨、气韵、节奏、章法、意境的完美体现。整幅作品用笔遒媚飘逸,大小参差,自然潇洒;手法既平和又奇崛,既没有精心的安排,又没有雕琢的痕迹,通篇气息空灵淡和,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达到了艺术美、形式美多样与统一的效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家。
三、弘扬传承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接续传承。
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教育是关键。1981 年5 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1993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积极引领下,各省市县书法家协会相继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书法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另外,1981 年欧阳中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高等书法教育,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以后又拓展到了本科、硕士教学领域。1993 年,国家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了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1998 年,国家人事部又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博士后教学点,使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所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随后,国内各省市大学先后设立了书法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1993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成立。这些团体和机构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书法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和数字化教学更是开创了书法教学的新天地,为书法艺术的教育普及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华侨城小学智云数字书法教室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性能最稳定的数字书法教室。全面兼容教育部审核通过的11 套书法教材,满足全国所有省份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求。书法教学系统由交互式数字临摹台、教师中控、书法直播、字帖排版、视频资源库、板书示范、云平台管理等11 套系统构成,由字帖、视频、直播、碑帖、示范、课程、知识、云端8 大模块构成。在国内首次采用云平台资源与智能硬件终端结合的高新技术,解决了书法教学环境问题、书法教师缺乏以及书法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标准化等问题,普通老师通过该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可以组织学生上好书法课,不再受传统书法教学的种种限制,达到了“书法大师走进课堂”的效果。同时还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生展示平台、专家一对一指导、专家现场授课等一系列的服务。学生们用毛笔蘸着墨汁,临摹电子字帖和高清碑帖,既保留了文房四宝的传统,又创新运用了现代科技。书法传统的精髓和数字科技的便捷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书法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书写汉字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最终形成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自信中极具典型特征的内容。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这是中国书法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的根本要求,也唯有如此,中国书法才能在传播中传递出中国精神,彰显出中国气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