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M 实施指南
——企业级与项目级的BIM 方法

2021-01-13吴润榕张翼

建筑技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企业级指南流程

吴润榕 张翼

WU Runrong,ZHANG Yi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 广州同尘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1 关于BIM实施指南

“BIM实施指南”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技术控制性文件,它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普及,以及BIM应用在建筑领域的不断深化应运而生。在BIM技术出现之前,建筑行业和建筑学学科里似乎从未普及过类似的技术导则,原因是多层面的,我们仅从最直接的方面探讨。

首先,从BIM技术的自身角度出发。在这个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建筑学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文艺复兴时期建立的绘图术体系以及基本设计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鸭嘴笔取代鹅毛笔、针管笔取代鸭嘴笔,都没有触动过建筑学的基本方法。其实,即便是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普及之后,建筑师们仍然遵循着传统的图则方法工作着,从工作的过程到交付的成果,都延续着16世纪以来的古老传统。因此,建筑学学科里很少需要类似“实施指南”的导引。

但如今,BIM技术的兴起令传统的设计方法发生了剧变,大量的信息工作需要在设计中展开,而既有的学科知识又未能给这些工作提供足够的方法参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师就非常需要一份“指南”来引导BIM技术的应用,并在设计过程中指导展开信息工作的基本方法。

其次,从建筑行业的角度出发。建筑信息化的进程改变了传统行业中的项目阶段和专业划分,原本各专业、各阶段的配合都以图纸交底的方式来完成,而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流程则要求信息流完整地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在这样的新体系下,不同专业的职能角色、配合模式以及各项目阶段的衔接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是各自为政地完成各自的成果,现在则转变为各专业要在项目全程通过创建和维护统一的信息模型来建立完整、稳定的信息流。因此,必须要有一份关于BIM工作的指南,清晰描述各专业、各阶段的职责,并规范各专业配合及不同阶段相衔接的方法。

《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三版)的5.3节与5.4节提供了对BIM实施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拟定流程的方法性指引,其框架和内容样本都广泛参考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集成建造研究计划(Compute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Research Program)拟定的《BIM实施计划指南》(2.1版)(BIM Project Execution BIM Planning Guide -Version 2.1),其中如是概述BIM实施计划的内容和目标:项目执行计划定义了BIM在项目中的应用(如设计创作、设计审查和3D协调),以及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执行BIM过程的详细设计。内容文件的目的是协助项目团队制定其BIM项目的执行计划。

不同版本的BIM实施指南在称谓上可能存在差别——有的称“计划”(Plan),有的称“指南”(Guideline或Guide),有的则如宾大实施指南那样两者并称。不同指南的内容和拟定目标在方向上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偏重技术应用,有的偏重专业协同。比如南加州大学为本校基础建设和设施运维拟定的BIM实施指南称作《建筑信息模型(BIM)指南》(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Guidelines),这份指南对目标的描述比较偏重技术应用。

如果应用得当,BIM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设计与建造的协调方法,从而消减潜在的、涉及高昂造价的变更,为业主提供三维可视化图景来检视特殊空间,优化设计及施工计划。此外,BIM还给综合应用数据提供了机会,包括相关设备的运维情况。要达成这些目标,BIM模型的创建就必须符合要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指南》详细描述了南加州大学对设计、建造及设备运维等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创建及应用上的要求。

而相比起来,印第安纳大学建筑办公室拟定的《BIM实施计划》(BIM Execution Plan)对目标的描述则比较偏重协同:该BIM实施指南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框架,让业主、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经理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工作,并且更快、更省地完成项目运作。该计划描述了各方的角色和责任、共享信息的细节和范围、相关业务的流程和支持软件。

不管怎样,要想基于BIM技术高效地展开设计、建设及运维工作,就需要对BIM实施指南有足够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针对团队技术特点及项目的应用需求拟定合理的企业级和项目级的BIM实施指南。

2 BIM实施计划的框架与内容

2.1 BIM实施计划的框架

1 美标BIM 实施指南导则条目

BIM实施指南的内容涉及到BIM项目的方方面面:细节上从项目的基本信息到文件的归档命名规则,再到关键负责人的通讯信息,一应俱全;而内容结构上则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逻辑,分析实施计划的过程,如项目阶段的时间逻辑或次序逻辑、各专业各利益方的组织职能逻辑,以及基于不同项目目标和BIM应用的技术类型逻辑等。

如果将所有可能列出的内容条目全部展开,那么会形成一张非常长的清单,而基于不同的计划需求,这些条目几乎都可以依据某种逻辑被归类或再分成更细的项。那些归类的逻辑以及再分的细度,包括具体内容条目的设置和选择都不固定,如《美国国家BIM标准》中对“BIM项目实施计划”的阐释:由于没有某种唯一最佳的方法适用于每一个项目的BIM实施,因此每个团队必须通过梳理项目目标、项目特点和团队成员的能力,来设计一套有效的、专门定制的执行策略。

这是BIM实施指南最重要的特点和难点所在——它反映了“行业级”的普遍需求,但这种需求必然要落实到“项目级”的具体计划才能得到解决。所以,美标关于“BIM项目实施计划”的内容罗列了15项之多,这些条目在一个被称作“BIM实施计划分类指南”的表格中被重新整合成10个大类并细分了23个子项(图1)。在同一张表格中,还同时反映了美国建筑师学会《BIM协议》(AIA BIM Protocol)、欧特克《沟通说明书》(Autodesk Communication Specifications)、《共识性文件301 BIM附录》(The Consensus Docs 301 BIM Addendum)及美国陆军工程兵团《BIM路线》(US ACE BIM Roadmaps)等几份行业级或企业级BIM标准对BIM实施内容条目的选择,内容各有不同。

2 南加州大学项目信息表

在一些内容上更独立、更典型的BIM实施指南中,内容条目的设置以及归类逻辑的差异更加明显。如印第安纳大学的《BIM实施计划》就将内容分成了三到四个层级,六个大类:综述、项目启动、模型计划、分析计划、实时竣工模型和协作计划。其中,“模型计划”一类几乎囊括了BIM实施指南中最重要的核心控制性内容——模型的精细度管控(LOD)标准以及不同设计阶段的目标和工作深度标准。“分析计划”的内容多数属于BIM应用的范畴,这部分内容通常与项目目标相伴出现。而在印第安纳大学的这份计划里,项目目标被归在“模型计划”里;“实时竣工模型”照理应该在“模型计划”的阶段序列之中,但却被独立为一级条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不同组织、不同项目拟定的BIM实施指南,并不追求其逻辑框架和内容条目在行业或学科视角下的普遍适用性,而是更看重它对具体组织和项目特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很多时候,它的逻辑层级甚至不必追求精确自洽。

同理,在南加州大学的《BIM指南》中,七个大类的划分逻辑与印第安纳大学的《BIM实施计划》迥异:前言、南加州大学职责、交付成果、设计团队、BIM流程与建模要求、MEPF说明、设计阶段和施工团队、BIM流程与建模要求。这份指南出于不同的应用目标和组织结构——机电专业(MEPF)被从各设计阶段中抽取出来独立成章,同时“设计阶段”也脱离了“模型计划”的综合控制而被独立描述。

3 南加州大学联系人信息表

上述两份BIM实施指南都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共性,即施工阶段的计划都被独立成章,这与美国国家标准中建议的结构截然不同。这是行业级标准与企业级标准之间核心差异的生动写照:美国国标的BIM实施指南立足于行业视角,追求普遍适用性和学科逻辑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施工阶段只是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一环,与其他阶段处在流程中的同一层级;但对于多数企业级的BIM工作特点而言,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从专业特点到控制要点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连执行BIM计划的团队都有所不同(如南加州大学的《BIM》指南里直接指明了执行计划的“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因此施工阶段的内容被顺理成章地独立出来专门编制。

2.2 BIM实施计划的分项内容

综合各类不同的行业级、企业级的BIM实施指南,尽管内容条目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依据建筑信息建模的工作特征和在项目中的职能差异,这些条目姑且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五类:基础信息类、项目流程类、模型标准类、目标应用类、资源支持类。

这些分类并不是对拟定具体BIM实施指南章节的建议,而是对可能出现在指南中的内容条目的梳理,意在帮助读者提纲挈领的理解内容概要和意图。下面分别谈谈这五类内容的含义。

(1)基础信息类

这类内容非常简单,主要是项目信息(如甲方单位、项目地点、经济技术指标等)和关键人员通讯信息等基本信息(图2),不需要特别梳理和拟定,通常例行公事地根据信息源填写相关条目即可(图3)。这类信息并没有专属于BIM工作计划的特征,但却是所有项目管理中必备的基础信息。

(2)项目流程类

这是整个BIM实施指南中最核心的内容,绝大多数“计划”工作都是在这部分内容里完成的。这部分内容有两种逻辑流程,它们在BIM实施过程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一种是“时间流程”,在多数项目计划中表现为对“项目阶段”的划分、定义以及规范该阶段的工作方法;另一种是“协同流程”,各专业之间、各项目管理职能之间以及各项目利益方之间的职能分工、责任边界以及配合方法、专业间提资规则等都属于协同流程的范畴,它控制项目流程中“人”的因素。

在《美国国家BIM标准》所罗列的内容中,“BIM流程设计”和“组织角色/团队配置”两项就分别对应了上述两类流程。基于类似的逻辑,在南加州大学的《BIM指南》中也将“设计阶段”独立成章作为时间流程,并基于“设计团队”“MEPF”(相当于设备专业)和“施工团队”几种不同的团队,分别拟定了协同流程。但在更多情况下,这两种流程往往会发生更复杂的交织关系。如在印第安纳大学的BIM实施计划中,“核心协同团队”和“协作流程”被编在“项目启动”一章,而在运维模型上扮演核心角色的“模型管理员”职能则与分阶段的“模型深度计划”一起被整合在“模型计划”中。因此,我们把时间流程与协同流程归作一类,充分保留其相互关联和组合的机会。

(3)模型标准类

这部分内容直接控制建模的内容清单与深度标准,是技术管理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在行业级层面探索最系统和最深入的领域,我国也已经推出了相关的国家政策来对模型标准进行实施管控。模型标准既包括工作过程中的标准控制,也规定了各阶段成果的交付标准和信息的交互模式。

其中,制定标准的前提是拟定模型的内容清单,需要基于企业技术特点或项目需求,选择和匹配分类编码系统,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分类编码系统有Omniclass、Uniformat、Masterformat等,我国于2018年2月施行的《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2017)也让这项工作有了国标依据。

制定深度标准即建立“精细度等级”标准体系,这是更加重要和艰巨的工作,当然,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更丰富。“精细度等级”在美国国家标准中称为“Level of Development”(发展等级),英国国家标准中称为“Level of Detail”(细度等级),中国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2018)中称作“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模型精细度等级)。无论在哪类标准下,我们都可以将其简称为“LOD”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中建立了非常系统和清晰的4分级体系;美标除了在《G202—2013,建筑信息模型附表》中对6个分级的LOD标准(LOD100、LOD200、LOD300、LOD350、LOD400、LOD500)进行了精确的定义之外,BIMForum(BIM论坛)还基于上述分级推出了《LOD说明》(Level of Development(LOD)Specifications),为精细度分级拟定了详尽的细则和参考图样1。

(4)目标应用类

这部分内容是相对清晰的——“目标”可以直接来自项目的要求及合同中的任务书描述。而对于BIM应用,美国宾大BIM实施指南中总结了25种常规的BIM应用,一旦明确了项目目标,那么有针对性地选择BIM应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目标应用类的内容形式通常非常简明,列表的方式即可表达完整。但是,不同的BIM应用会对模型标准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复杂的计划工作在于拟定相应的模型标准。

(5)资源支持类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项目运作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资源条件,从办公、会议所需的物理空间到计算机配置、软件采购,再到网络条件及服务器选型,事无巨细。多数事务与一般项目运作中的资源计划无异,不需要特别展开。这里需要着重提醒一类BIM工作特有的资源类型——基于信息化工作需要配置的、与数据库建设相关的各类设施及软、硬件资源。

3 BIM实施指南的拟定与应用

3.1 如何拟定一份BIM实施指南

《美国国家BIM标准》的BIM实施指南直接引自宾大的《BIM项目实施计划指南》,这是一个分为四个步骤的技术路径(图4)。当然,这不是拟定BIM实施计划的唯一路径,但是对第一次尝试这一工作的团队或项目而言,追随这一思维路径分析和梳理纷繁复杂的BIM工作,一定对后续的计划拟定大有裨益。

(1)第一步:明确BIM目标及应用

作为第一步,明确项目目标不止为后面的步骤建立了基础,也最大限度地精简了所需梳理的BIM工作的类和量——如果抛开目标的导向和筛选,那么有可能发生的BIM工作的种类和工作量都是难以估量的。前文已经讨论过项目目标与BIM应用之间的推导关系——一旦BIM应用被确定下来,那么BIM应用对信息模型的各项技术要求,以及成果交付的形式和标准等一切后续的内容,也都可以被逐步梳理清晰了。

4 《美国国家BIM 标准》中对BIM 实施指南拟定的指引图

5 《美国国家BIM 标准》BIM 实施流程图

6 印第安纳大学《BIM 实施计划》协作流程图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以目标为先导的方法,意味着这份指南是以项目级的BIM实施计划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在行业级的计划里,目标一定是全面和宽泛的,难以提供足够清晰的先导条件;企业级的BIM目标也是指向项目类型而非具体的项目要求,同样无法建立单线条的计划起点。一份有代表性意义的真实项目任务书,不仅可以为计划提供足够具体的起点,还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从计划起点到计划终点各步计划控制的有效性。

在后续更系统化的指南拟定过程中,要把具体项目的BIM目标及应用条目扩充为匹配该项目及阶段类型的更全面的目标总结和应用列表,再基于若干项目级指南的基类,梳理出匹配企业级的指南条目。

(2)第二步:BIM项目实施流程

项目实施流程的拟定是BIM实施指南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变数最大的部分。不同项目目标、不同阶段的BIM工作,不同团队的工作方法都可能是天差地别的。既然无法提出某种放诸四海皆准的指南,那么一份实施指南里最有效的内容,就一定是它独特的、针对团队技术特点制定出来的那部分内容。

如前文中对“项目流程类”内容的分析,全面的项目流程一定涵盖了时间流程和协同流程。但对于具体的拟定工作而言,针对协同流程的拟定工作要远远重于时间流程。

以项目阶段为基准的时间流程一般基于行业中既定的阶段划分,各类行业规范也都为阶段的划分依据、内容及深度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如果建立太多超出行业共识范围的内容,反而有碍于指南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此外,既然实施指南的拟定是以项目级计划为起点的,那么单项项目一般不会纵跨整个生命周期,绝大多数常规项目仅涉及单个阶段。因此,当为了计划拟定选择项目案例作为模拟应用情境的样例时,最好选择单阶段项目,这样更有典型性,并且在后面的步骤里,单阶段的项目级流程更容易通过串联和叠加而构成全阶段的完整流程。

在这一步,拟定BIM实施指南的重头工作在于梳理协同流程,不同实施指南之间的区别本质上是人的区别和方法的区别——这正是协同流程关注的重点。因此,美国国家标准作为行业级标准其示例的流程其实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如图5所示,这幅技术路线图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项目阶段和协同配合中可能涉及的各专业,并没有表达协同规则和方法,它更像是一张待填写的空表格。相比起来,在印第安纳大学的《BIM实施计划》中用于定义各方协同职责的表格充分地体现了出色的企业级BIM实施指南所应具备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图6):表格的纵列是项目阶段,其划分基本上继承了国际一般惯例;横行尽管没有网状的流程关系,但是在协同的各方中定义了业主的职能,这在一般的技术流程里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独特的、有别于行业一般理解的“建筑师”(Architect)职能——这个流程里的“建筑师”并非传统意义的“方案设计”或“建筑专业”,而是创建、更新和管理建筑信息模型的核心角色。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印第安纳大学《BIM实施计划》中的流程表与美国国家标准中的技术路线图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

7 美国南加州大学BIM 指南数据传递流程

拟定协同流程最普遍的方法是绘制技术路线图,与二维正交的表格和树状展开的思维导图相比,网状交织的技术路线图可以描述更加错综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流程规则。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南加州大学《BIM指南》中的流程图(图7):这份流程图里仅划分了“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两个项目阶段,并没有像一般惯例一样对设计阶段进行再分。从组织构成上,区分了“设计团队”“施工团队”和以南加州大学(USC)为代表的业主团队;从流程方法上,建立了复杂的网状结构流程关系,其中业主团队和设计团队分别主持了质检和信息模型运维的工作,并贯穿项目始终。

在拟定实施流程的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核心就是信息交互。BIM作为建筑信息化平台,它与传统模式在思维和方法上的区别在于从图形化到信息化的革命性转变。因此,作为一份BIM实施指南,它有区别于其他设计或管理计划的关键——对信息流的把控。这是为什么美标引用宾大的方法指引,将拟定BIM实施流程的工作称作“开发一种以BIM和信息交互为任务支持的流程”。在协同流程里,要建立技术角色之间的信息交互规则——各职能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不同专业团队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及项目各利益方(如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之间的信息交互等;在时间流程里,重点在于明确各项目阶段之间的信息交互标准及方法。

(3)第三步:信息交互

这里所指的信息是一种广义的信息,包含了几何信息(传统设计成果的体量模型、平面图形以及相关参数)和非几何信息(与物理性质、造价、力学等相关的信息)。简单讲,我们基于BIM技术完成的一切成果,都可以认为是某种特定形式的信息。

上一步(BIM项目实施流程)拟定的信息规则,是关于信息交互的过程方法,信息作为一种动态的“流”,在整个项目的不同职能和不同阶段间流转。而在这一步里所要建立的“信息交互”模式,是相对静态的,因此这部分工作的内容不是建立流程而是制定标准——针对各技术职能之间的提资、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成果以及项目各阶段的交付成果制定信息标准。

这其中,各项目阶段的交付成果在行业规范管控的范畴之内,有许多相关的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可作为参照。同时,从行业接口来讲,企业级和项目级BIM实施指南的拟定也不应该有悖于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因此,对信息交互标准的拟定,应该从阶段交付成果的标准拟定开始。美标指引里将这一步工作分成“精细度等级”(Level of Detail)、“信息内容”(Information Content)和“责任方”(Responsible Party)三项,其中责任方是在上一步实施流程的协同流程中明确的,这里只需标注清楚,拟定工作的重点仍在于 “精细度等级”和“信息内容”两项。

对于“精细度等级”的标准,应参考并符合国标《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标准中已经将模型精细度(LOD分级)分为了“几何表达精度”(G分级)和“信息深度”(N分级),4个分级梯度——“项目级”“功能级”“构件级”和“零件级”的划分也非常清晰。这份国家标准不仅可以作为行业级的成果标准,同时也值得作为企业级和项目级的指引标准。不过,国内目前尚未推出比较权威的分项细则范本,因此拟定LOD标准的细则就成为企业级和项目级指南中最繁重的工作。前文提到的BIMForum的《LOD说明》是目前国际上最系统的细则说明范例,是“精细度等级”方面最好的范本。

对于“信息内容”,最重要的选择依据是在第一步中明确的项目目标和BIM应用,这些是由合同或任务书决定的。企业级指南对内容清单的全面性要求更高,在这方面,国标《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中对信息内容条目的分类罗列相对全面,足以作为参考——这份国家标准中建立的分类系统与国际上流行的Omniclass和Uniformat分类系统有非常高的相似度,所以在梳理“全内容清单”的时候参考任何一套分类系统都是有效的。不过,Revit系统中内置了Omniclass和Uniformat,这极大地提高了编码录入的效率。因此,当前基于上述两套国际分类编码系统来处理信息内容,仍是首选——这样也为信息交互的国际化接轨保留了余地。

从表达形式上,最匹配信息交互标准的表达形式是表格。无论国内标准还是国际标准都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同时,信息交互标准的细则通常也需要以附件的形式成为合同文件的一部分,表格也是最典型的合同附件形式之一。

最后,数据格式也是信息交互标准的重要内容,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是IFC格式。IFC的全称为建筑对象的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IFC)数据模型标准。它是由国际协同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 Ineteroperability,IAI)在1995年提出的,该标准旨在促成建筑业中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软件共享同一数据源,从而达到数据的共享及交互。IFC数据模型覆盖了AEC/FM中大部分领域,并且随着新需求的提出不断扩充。企业级指南中如无特别需要,可以将IFC格式作为常规选择,在项目级指南中可以依据特定的技术需要进行个例选择。当然,这是比较单纯的技术选项,遵从技术需求就好,没有太多讨论的空间。

(4)第四步:BIM实施的基础支持

对这一步,美标(宾大指南)的指引中罗列了四个条目:交付策略、沟通流程、基础技术需求和质量控制程序。其中仅“基础技术需求”比较直观地属于“基础支持”一项,涵盖了前文中“资源支持类”的内容。

另外三项条目的内容在其他步骤中已经确定——如“交付策略”的相关标准是在“信息交互”一步中明确的,“沟通流程”涵盖在“实施流程”范围之内,而“质量控制程序”的流程和标准则分别在“实施流程”和“信息交互”的工作范畴之内。这些已经完成了计划拟定的条目之所以被列入“基础支持”的步骤,是因为上述这些内容都是BIM实施指南的关键环节,从内容上应该编纂成文使其形成类似手册、表单或流程图等格式化的文件,令其内容可读、可查、可索引。这是一个将内容物化而形成“设施”的过程。经过了这一步格式化的工作,并明确了相关资源的配置,一份完整的BIM实施指南也就可以“成册”了。

拟定BIM实施指南的技术路径当然远不止于上述《美国国家BIM标准》所引用的宾大《BIM项目实施计划指南》中的这一条——出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目标和基于不同团队的技术路径都可能非常不同。比如,如果我们把“信息交互”(第三步)放在“实施流程”(第二步)前面,那么将得到以静态成果标准为先导的方法,在明确各环节交付标准的前提下再梳理工作流,更有利于标准的达成和质量的控制;再比如,对于那些更重信息功能和数据管理的团队或项目,在“信息交互”标准之外,还需要有专门的步骤来系统地制定信息管理规则并明确与数据库建设相关的工作、团队和资源……可能性总是无法穷尽的。

但是,无论哪种技术路径,都只是一个方法性的起点,我们永远无法孤立地去评估一份BIM实施指南的质量——是否匹配特定企业团队的工作方法或者是否针对具体项目的技术要求才是最终评价BIM实施指南有效性的标准。因此,在上述框架性方法的指引下,充分、敏锐地研究和梳理具体团队及项目的特点,才是拟定指南的关键。

3.2 企业级指南与项目级指南

既然BIM实施指南必须针对团队和项目的特征来拟定,也就意味着不会有实操意义上的行业级BIM实施指南来供全行业统一执行。那么,充分理解企业级和项目级BIM实施指南之间的异同就非常必要了。

前文已经讨论过,在企业级的BIM实施指南被拟定完成并在实践中验证可行之前,拟定项目级的BIM实施指南是工作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明确项目要求远比梳理团队特点更容易;另一方面,项目级的指南更加具体和直观,而且一经拟定,更容易在项目中付诸实践。相比起来,企业级的指南是抽象的,需要更多元的信息反馈、更多轮次的实践检验以及更长的调试周期。

建立完整的BIM实施指南体系,是一个从“基于具体项目案例的项目级指南”到“类型化的项目级指南”再到“企业级指南”的过程。在应用中,企业级的BIM实施指南并不直接指导具体项目工作,而是对团队的职能构成、工作方法、业务重点和质量标准等一系列的重要技术方向进行详尽的描述。它可以导出组织结构、形成技术手册、衍生出培训课程、提供报价依据和合同范本,还可以作为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细则。企业级BIM实施指南并不是各阶段项目级BIM实施指南的简单叠加(那只是项目流程的一个线索而已),它反映了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以及在从业技术方向上的抉择。企业级指南的拟定来自对企业技术特点的客观梳理,而一份优秀的企业级指南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企业特点,并把特点转化为优势。

在实践中,企业级指南还是项目级指南的“父类”,它作为项目级指南的指导原则为项目级指南的拟定提供了基准。尽管企业级指南的拟定是以项目级指南的积累为起点的,然而一旦企业级指南体系被成功建立起来,之后的项目级指南就可以依据具体项目要求,从企业级指南的系统中脱胎出来——由此获得的项目级BIM实施指南,将更加快捷和精准。

同时,项目级指南对企业级指南的反馈作用也不可忽视。企业级指南对企业项目的实践控制是通过对项目级指南的拟定和执行来完成的,项目级指南的有效性是检验企业级指南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经由不断增加的项目量,项目级指南会为企业级指南提供持续动态的反馈,甚至在企业级指南的系统中建立越来越可靠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这样的“反哺”将推动企业级指南的不断更新和优化——由此形成企业级指南和项目级指南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注释

1 关于精细度管控的更多内容,可参看《建筑技艺》2020 年6期《精细度管控——美标LOD 系统与国内建筑信息模型精细度标准的对比研究》一文。

猜你喜欢

企业级指南流程
工星人平台注册流程
企业级BOM数据管理概要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指南数读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HP企业级性能SSD PCI—E 3.0×16通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