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用童书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之源
2021-01-13戴迪玲天地出版社
◎文/戴迪玲 天地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在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图书品种数还是图书销量,近十几年来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趋势,尤其是2017年以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前重视,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与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年出版总量世界第一的童书,在传承和创新性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作用的出版探索过程中,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类童书的创新要素与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类童书的出版现状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兴、文化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传统图书的出版繁荣昌盛,只有全社会形成了人人爱读传统文化图书的良好风气,每个人才能从传统文化图书中获得知识,汲取智慧。
《意见》的下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论述,都在不断对出版业释放新的要求和政策红利,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开始步入快速增长阶段,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图书产品涌入市场。而这其中,少儿类出版物又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据2019年京东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京东图书共同发布的《2019京东童书消费报告》显示:童书目前是图书的消费巨头,2018年全国父母人均购买童书8本。其中传统文化类童书势头强劲,少儿国学等图书非常畅销。
然而,在看起来十分火爆的传统文化类童书市场中,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给读者在选择购买此类图书时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这种不良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类问题:
(一)重复出版、跟风出版
我们先来看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当当网搜索“三字经”一词,出现了52027个搜索结果;在天猫商城搜索“红楼梦”一词,最多出现了8405个结果;而据开卷统计,目前在售的四大名著少则上千种,多的可达2000多种,诸如注音版、绘本版、删减版、名家点评版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跟风出版、重复出版是原创力不足的具体体现。”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学谦说。跟风、模仿一直是我国少儿出版的一个顽疾,导致市场上同质化图书不少。
(二)粗制滥造、品质较低
由于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属于公版书,出版门槛较低,再加上这类书中的童书又多为刚需,即许多是学生必读书,这便为一些急功近利的出版机构提供了便利,导致大量的问题出现:“抄”和“攒”的情况普遍存在;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选取的版本杂乱不堪;内容不完整,大幅度的改写改编导致图书内容面目全非、质量堪忧;编校质量大打折扣……
以上这些不良现象严重扰乱了童书市场秩序,造成了诸多非良性竞争手段的出现,凡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都不应随波逐流,对此类现象应予以坚决抵制。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出版界理应更为谨慎地对待,应当“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出版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类童书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创新是活力的源头,我们必须把原创力和原创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李学谦说。作为年出版图书4万多种,总量世界第一的童书,在继承、传承和创新性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作用的出版探索过程中,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要义不仅在于能够增加图书市场的有效份额,更在于童书乃是启迪儿童心智的书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与教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才真正谈得上永久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类童书的创新要素与路径
如何用童书讲好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让当代孩子读懂中国传统文化,是童书出版机构需要认真思索与探讨的。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类童书的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题思路需要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原创出版扶持力度的增大,在传统文化图书细分领域,各童书出版机构不应仅仅聚焦于公版书及四大名著,还需开拓选题思路,策划出版独具特色的优质出版物。《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聚焦国博,从社会生活史入手,以历史为纲领,以文物为实证,以朝代为线索,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认为,这套书创造性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套可以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优秀读本。《故宫里的大怪兽》让故宫里的神兽活了起来,拉近了孩子们与故宫的距离。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曾说“这套书选材别开生面……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儿童书写重大题材具有深远的意义”。
选题思路的创新,策划视角的创新,将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视野。
(二)文本内容需要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让孩子们看懂、听懂,是需要出版机构在图书内容方面下一番功夫的,因为只有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东西,才能够被孩子们接纳和吸收。近两年在市场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的《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在这方面可谓颇花心思,其在内容特色方面做到了四个创新:全新的编排体例,打破原著故事主线,改变章回体小说体裁,帮助儿童无障碍阅读;全新的讲述方式,仅从儿童视角出发,精选适合儿童看的内容,用儿童听得懂的浅语讲述;全新的内容解读,分析原著人物故事,解读原著诸多伏笔,帮助儿童了解原著内涵;全新的创作内涵,精讲原著国学精粹,奠定儿童文化底蕴,启发儿童中华智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称 “这是一套传达真善美的精神,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红楼梦》原著中适合儿童的精髓的儿童读物,非常适合我们的孩子。”又如《本草纲目》少儿彩绘版,以儿童的接受视角、生活化的讲述方式和轻松活泼的语言,对《本草纲目》的丰富内容进行了精彩阐释,并对原书中的认知局限和讹误逐一指证,让这部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的皇皇巨著走进少儿视野。
文本内容的创新,将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看得懂、记得住。
(三)产品形态需要创新
当下,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图书产品,成为童书出版机构面临的又一大难题。除了内容方面的创新,图书形态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众多出版机构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尝试。如根据动画片改编的《大闹天宫》原创立体书,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经典动画进行了立体演绎,由300余个零件组成的立体结构,与精彩的文字相映成辉,为读者奉献了一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也让小朋友们认识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原创墙书·中国通史》用一张2.4米长的时间图谱拉页,从四维的角度展现800万年的中国历史,培养孩子的多角度历史观。
无论是立体书还是墙书,都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们不仅仅是书,同时也具备了玩具的属性,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图书产品形态的创新,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意见》指出,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童书出版是给孩子打好精神底色的伟大事业,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的神圣职责,所以更需要童书出版人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以当下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的少年儿童从小在阅读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