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拉斯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转站

2021-01-12卢燕

绿色中国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格拉斯哥气候变化气候

卢燕

今年最受期待、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26)11月1日至13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200多名国家领导人共同探讨气候变化问题。这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原计划12日闭幕,但直至13日才完成谈判。虽然过程艰难,这次大会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主席习近平向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并提出建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領导人宣言》,各方承诺到2030年停止并逆转毁坏森林;中国和美国在大会期间达成并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197个国家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闭幕后发表视频声明说,与会各方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还“不够”,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和技术持有者应结成联盟,共同帮助新兴经济体减排、加速转向绿色经济。此外,古特雷斯还对中国和美国在大会期间发布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表示欢迎。

在最紧迫的时候 很艰难地达成协议

虽然因为疫情拖延一年,2021年11月1日至13日,COP26还是得以举行,并艰难地达成了协议并且还有亮点。

2021年10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2015年到2021年或许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7年,同时警告创纪录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热量积累,已经将地球推向未知的领域。据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在COP26开幕当天发布的初步气候报告中指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带来深远影响”。因此,这次大会被称为紧迫而又至关重要的一次大会。

《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

承诺 2030年停止并逆转毁坏森林

英国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日至2日举行的COP26 世界领导人峰会上达成了一项重大协议——《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各方承诺到2030年停止并逆转毁坏森林。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视频致辞指出,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提出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和加速绿色转型三点建议,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这次重要协议的达成作用非常凸显,因为未来要实现碳中和,不仅要把二氧化碳排放降下来,同时要把碳吸收提上来,森林碳汇在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介绍说,解决全球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就是碳循环,通过碳汇的提升,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水平,这就是碳中和。这一宣言,包括资金的支持等,势必会对未来推动碳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非常强大的政治动力。

他同时表示,这个宣言只是一个起点,最重要的还是落实,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一些支持非常重要。

另外,2021年11月3日, 来自45个国家的450多家金融公司承诺,将其管理下的130万亿美元资产用于实现《巴黎协定》气候变化目标。

中美格拉斯哥宣言给大会注入正能量

11月11日,中国和美国在COP26举行期间达成协议并发表《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以下简称“中美格拉斯哥宣言”),宣布将根据两国不同国情,各自、携手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并加速气候行动与合作。

中美格拉斯哥宣言给COP26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为增进COP26的成色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次联合宣言在今年4月上海《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以及9月天津会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美双方开展各自国内行动、促进双边合作、推动多边进程的具体举措。中美格拉斯哥宣言的内容较为简明,其中订立的目标包括:两国将在这个10年当中采取更多行动减少化石燃料污染,以加快向“全球净零经济”转型;美国制定到2035年100%实现零碳污染电力的目标;中国同意在2026年开始的“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耗。其中还包含了开展多方面合作、甲烷减排、二氧化碳减排、森林保有、资金安排等事项。实际上,中美格拉斯哥宣言的发表,只不过意味着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重新回到了多年来的气候合作轨道上而已。奥巴马总统在任时期(2009年至2017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自2014年起,每年都签署两国气候变化双边协议,直至特朗普总统上台才中止。值得一提的是,双方明确,拟展开五个方面的合作,首当其冲是“21世纪20年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法规框架与环境标准。”

“最平衡”“最不坏”的结果

——《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原定11月12日闭幕的COP26在超时一天后达成最终协议,即197个国家签署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The Glasgow Climate Pact)。这份协议主要分为8个部分:科学发现与气候问题的急迫性;气候变化适应行动;适应行动资金问题;减缓气候变化;资金、科技转让和能力建设问题;损失和损害;执行机制;合作机制。

协议首先将全球升温控制最终锁定仅1.5℃。COP26召开期间,一些关键国家如印度、泰国、尼泊尔、尼日利亚和越南等国做出了新的净零承诺。至此,占全球经济总量90%的100多个国家都被净零承诺覆盖。另有多国更新其“国家自主贡献”(NDC)或宣布了新的长期战略。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原来一直拒绝净零承诺,此次也宣布,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此前,中国已经宣布了“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净零目标。

在合作方面,中美格拉斯哥宣言无疑是这个协议的一抹亮色,毕竟把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写入了中美格拉斯哥宣言,表明了两国重视发达国家所承诺的,在有意义的减缓行动和实施透明度框架内,到2020年并持续到2025年每年集体动员1000亿美元的目标,以回应发展中国家需求。”

最后,许多气候变化的对策共识仍未达成,留待下一届气候变化大会。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在COP26召开前也曾说:“不能指望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解决所有问题”。

闭幕时多国代表抱怨,COP26最终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令人失望。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各国存在严重分歧的背景下,这份协议是本次大会多边谈判所能取得的“最平衡”“最不坏”的结果。

光说不做没意义

面对嚴峻现实,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也已基本达成,因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和激烈斗争一直停歇,在这次的COP26会场内外上仍在上演。

没有中国就拯救不了世界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森林蓄积量增加了8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贡献1/4的新增绿化面积。11月2日发布的《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中 “中国经验”受到外媒关注。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经验”时称,在过去几十年,随着人口和工业发展的增长,中国遭受到严重的森林损失。之后,中国承诺重新种植森林,并扩大可持续的树木种植。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23%。政府已经将扩大造林作为其气候政策的一个支柱,中国许多地区都明显比几十年前更绿了。

“没有中国就拯救不了世界。”德国《世界报》2日以此为题评论说,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作出最深远的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久前,中国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总体部署。德国电视台称,欧美国家需要与中国合作,否则全球阻止气候变暖的努力就很难成功。

《纽约时报》报道说,峰会开场几小时,第一波碰撞就出现了,特别是关于谁应为减排负最大责任的分歧被凸显。承诺和实际履行之间也存在脱节。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提醒峰会,较贫穷国家到2020年还没有收到曾经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在领导人2日结束峰会离开后,各国代表将在接下来的两周继续工作,但谈判能否取得突破仍不确定。

光说不做是没有意义的

发展中国家在本次峰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非盟轮值主席、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齐塞克迪2日表示,非洲国家准备每年从税收中拿出至少60亿美元,用于适应气候危机的影响。他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在未来5年每年提供25亿美元。印度总理莫迪1日则承诺,印度将于207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这是印度首次宣布净零碳排放承诺。BBC称,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碳排放国,这个目标比很多国家所定的期限都更晚。但这对印度来说已经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该国50%的电力仍依赖燃煤。

峰会上的一个小插曲,被媒体当作西方大国“双标”的佐证。《华盛顿邮报》2日报道称,约翰逊因计划乘公务飞机从苏格兰返回伦敦遭到批评。就在几个小时前,他在演讲中警告拯救地球的“末日时钟”已为时不多。《卫报》嘲讽称,约翰逊不久前在一次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圆桌会议上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光说不做是没有意义的。”

面对气候变化的极端挑战,普通公民考虑的可能是灾难到来时的逃脱和应对;产业界思考的应该是脱碳的前景与转型;金融家思考的可能是投资与商机;政治家考虑的多半是选票、民生和利益。

中国致力于实现承诺

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磋商探讨解决办法。参加气候大会的一些人员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决心,并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承诺。

高度重视 积极引领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贡献。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主张,指明了COP26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力推动了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多边主义是良方。《巴黎协定》由近200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凝聚着人类集体智慧,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一起,是多边共识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遵循。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亲自交存中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书,推动《巴黎协定》快速生效,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决心。作为负责任国家,中国始终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与国际社会共同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与发展路径创新。

加强全球气候治理,需要雄心,更需要行动。中国一直是信守承诺的行动派。去年9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宣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提出了一系列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及具体政策举措,获得国际社会一致赞誉。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具体举措,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和最新贡献。

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必须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历史责任,要在减排问题上作出表率,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切实落实气候融资承诺,并在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举措应全面均衡,要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主要经济体应该就此加强合作。

中国进步相当显著

英国作家和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在COP26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取得“相当显著进展”,并会继续取得更大成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表示自己和包括中国在内的20国集团国家有密切的接触,特别是中国。他表示看到这些国家有非常强的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包括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

马丁内斯高度赞赏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付出的扎扎实实的努力,并列出一系列中国减排“成绩单”——过去15年,碳排放强度大幅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正式设立三江源等一批国家公园;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

他认为中国的成绩十分明显,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了生态文明理念,一直在为所有这些项目做出很多努力。他相信中国设定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信守承诺。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上,中国将继续取得卓越进步。虽然这些目标非常雄心勃勃,而且很难实现,但中国有信守承诺的传统,所以他相信中国会“说到做到”。

相比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成果,马丁内斯认为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中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安装上,美国的表现远远落后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

马丁内斯还表示,美国人对气候问题的在意程度远远比不上他们对中国的诽谤和妖魔化。同时,他谈到某些西方媒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对中国的歪曲指责时认为,“这非常可耻,显然是错误的。指责中国只是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推卸自身责任。将责任推卸给中国,意味着他们没有认真对待自身责任。他说,西方国家不但不应指责别人,而且应改变自身行为,削减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效率,并在世界范围内起到带头作用。“此外,他们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援助”。

马丁内斯完全赞同中国国家领导人在COP26上所提出的建议,“最重要的是维护多边主义,我们需要合作,而不是相互指责”。

中国以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逐步站到了全球气候治理舞台的中央。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实则治”,与国际社会一道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政策新理念;中国的实践经验和重要贡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还有中国的承诺。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这份白皮书其实是一次承前启后、吐故纳新、总结性地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果。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这份白皮书都是一次大的跨越和升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呈现的新面貌、新状态得以全面展示。同时,无论政府、市场还是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都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 新理念 新发展

白皮书开篇即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这些独具中国底蕴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开启新风尚。“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COP26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引领许多创新,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推动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際关系学院院长李强表示:白皮书提出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5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坚定的行动派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白皮书中的一串串数字,一张张图表展示了中国作为坚定的行动派的实践之路和傲人成绩。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创造了塞罕坝、库布其等一个个“荒漠变绿洲”的传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幅美丽中国的壮阔图卷徐徐铺展开来。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一系列“最大”“第一”的背后,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取得的新成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就本身就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单位:万辆)

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2011〜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柴麒敏表示,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开始进入到碳排放达峰之前的一个准备阶段。同时,中国在推动能源方面的转型力度也非常大。比如,我们的煤炭在2005年的占比大概在72%左右,现在降到了57%左右,几乎每年以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在下降;还有我们的非化石能源现在已经提升到了15.9%,非化石能源装机在电力装机的占比当中接近45%。这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最快、存量最大、投资量最大的一个国家。

2011〜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在产业方面,我们的新能源投资,在过去10年位列全球第一;甚至我们在这些领域的知识产权的专利的数量也位列全球第一,去年,我们的专利数达到了全球的57%;特别是我们的碳汇能力在过去10年中,全球新增的碳汇面积当中有将近30%是来自于中国,几乎位列全球第一的。”柴麒敏说。

2011〜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陈希表示,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减排目标是负责任和务实的,并且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表并积极执行。特别是中国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新技术的同时还向其他国家输出和普及。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文指出,近15年来,中国始终着力减少对重工业投资的依赖而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生产国,但仍致力于在绿色技术领域达到领先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前中国正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向环保进步,而且正在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另外,中国还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拳,尽量减少排放并积极实现碳中和。这些战略和大规模投资的优势,会有力促进中国的环保进程。

2011〜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

李强也指出,中国取得的气候治理成效,源于对5个方面的重点投入:一是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二是降低碳排放强度,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的削减幅度。三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四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五是加强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功能。

一诺千金有底气

应对气候变化,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从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到做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从宣布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到着手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念始终如一、行动坚定不移。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评价的:“中国为联合国事业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当数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决心。”

白皮书指出,中国还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柴麒敏表示,我们承诺的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轻松。但这是站在我们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上考虑的。碳达峰、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倒逼机制,它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我们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完全是相符合的方向。“很大程度上,碳达峰、碳中和是鼓励好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了很多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绿色的建材、储能、氢能等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实现这个阶段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可持续发展。当然,它也能够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损失。根据我们国家气候变化的评估,我们因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概占GDP的1%,大致相当于10000亿。”柴麒敏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日前列举了一组数字: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欧盟、美国、日本所用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李强表示,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既对自己负责、也向世界负责的负责任大國形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则摒弃了西方国家先治污后减排的发展模式,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未来,中国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继续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继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共识,以‘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引领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李强说。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到亲自交存中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书,从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到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一系列新目标,从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到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阐释中国全球气候治理主张,为全球气候治理指引方向,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

所有这一切为的是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背景知识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由联合国举办,与许多其他全球活动一道开展。由于2015年在第21届缔约方会议(COP 21)上签署的《巴黎协议》,大多数人对缔约方会议都很熟悉。该协议旨在大幅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目前已由191个缔约方签署,是一项对各方来说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巴黎协议》被视作继《京都议定书》(COP03)后引领全球踏入零碳社会的重要举措,因为此前《京都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的碳减排做出要求。

《巴黎协议》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此外,协议承诺每5年审查一次各区域的气候目标。这份承诺更加凸显了今年会议的重要性,各国需要提出更宏大的计划和目标来应对气候变化。因此,缔约方会议可被视作推动全球联合应对当前气候危机的有力工具。

猜你喜欢

格拉斯哥气候变化气候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戴口罩
2007:绿色企业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做鬼脸
圣诞之吻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