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工作的演进、特征与经验启示
2021-01-12杨杨
杨杨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工作,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将群众工作置于首要位置,坚持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成为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党的领导优势和群众工作能力。无论是党的百年风雨历程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其积累和形成的群众工作经验,无疑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武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与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交织,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任务。本文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的群众工作演进轨迹进行考察,探究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经验,并提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可行之策。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工作的演进轨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核心任务是团结和领导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依据社会背景和主要任务,借鉴“多阶段分期法”[1],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农运动时期(1921年7月至1927年8月)。这一阶段,党将领导和开展工农运动作为群众工作的中心任务,对工农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工作经验。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这一阶段,党对群众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将组织土地革命和改良群众生活作为群众工作的两大任务,并且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P136)的主张。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这一时期,党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2](P279)作为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坚决而广泛地发动全体群众,并且提出“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3](P525)的群众工作理念和“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P900)的群众工作方法。同时,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党逐渐形成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P790)“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5](P409)“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P467)“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4](P933)“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4](P1012)“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P1096)等观点。第四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围绕争取和平民主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展开,面对强大的敌人,党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只要广大人民的力量增加到我们方面,就会使敌我力量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6](P151),才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同时,“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7](P1319)的工作理念提升了党的宣传、动员、组织和领导能力。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群众工作(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核心任务主要围绕领导人民群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展开,这一阶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这一阶段,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恢复国民经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为了更加紧密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将“必须重视人民群众来信”[8](P164)作为重要的群众工作方法,有效纠正了部分领导干部不够重视群众工作和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9月至1978年12月)。这一阶段,党系统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将革命时期形成的“团结—批评—团结”的群众工作方法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方式。同时,借助“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9](P547)“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10](P291)“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11](P581)等群众工作话语来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3.改革开放后到十九大之前党的群众工作(1978年12月至2017年10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过去、拨乱反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群众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这一阶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12月至1992年10月)。这一阶段,党在鼓励人民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同时,明确提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12](P152)。为防止党的群众工作出现失误,制度改革提上日程,邓小平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2](P342),同时要“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群众所乐于接受”的形式做好改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阶段更加重视民生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12](P368),这一时期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这一阶段,党的群众工作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展开,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P279)“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14](P579)“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5](P40)“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16]等群众工作观点,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4.十九大以来党的群众工作(2017年10月至今)
党经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和解决重大矛盾,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政策措施,为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不懈努力。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工作的主要特征
1.因势而谋,主动作为
始终依据群众工作形势调整策略,实现积极主动作为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宏观来看,由建党初期领导城市工人罢工,到适时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势利导为人民大众争取民主权利;由英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由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到有效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反映了党对时代特点和社会形势的科学分析与判断,反映出党对开展群众工作的环境及其变化具有极强感知力,从而正确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为维护自身权利和满足发展需求而斗争。微观来看,一方面,党在群众工作过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将群众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4](P934),号召和带领群众为解决阶段性社会任务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党在群众工作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注重“一切依靠最广大群众力量去解决问题”[17](P280),主动将人民群众作为革命、建设、改革的智慧和力量源泉。
2.谦虚谨慎,以民为师
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从革命战争时期坚持“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4](P864),到社会建设时期“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地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8](P164),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18](P407),到新时代“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9],可见党始终坚持谦虚谨慎和以人民为师的工作作风。此外,党在群众工作过程中特别强调党员队伍建设,始终注意打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需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要求党员干部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党的群众工作主张和政策真正符合群众需求。
3.问题导向,突出重点
党开展群众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事物发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哪里存在没有解决的矛盾,党的群众工作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建党初期,面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薄弱的问题,党领导工人和农民开展群众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争取合法权利。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党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党领导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和孤立敌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广大农村群众对土地的渴求,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多样的国内矛盾,党适时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民生问题突出,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多元,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不懈奋斗。
4.善于团结,凝心聚力
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凝聚智慧是党开展群众工作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善于团结”的群众工作方法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建党初期,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党广泛动员工农群众,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抗日战争期间,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努力,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2](P155),团结一切力量为抗日救国而奋斗。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协成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党提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20]的要求,开拓了人民政协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天地。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1.坚定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1]。自建党以来,党在群众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密切联系和紧紧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实际要求同频共振,调动和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从毛泽东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思想,到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衡量标准,到江泽民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到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充分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在党的群众工作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不仅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增强了执政合法性和先进性,而且将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建设学习型政党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高党的社会适应性和增强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群众工作面临新矛盾、新问题和新任务,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党组织的快速应变能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学风。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将学风建设作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将学风问题作为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坚持集体学习并形成制度,围绕群众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学习,为建设学习型政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22],要求全党切实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和群众工作本领,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方法。
3.遵循客观规律
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既要在持续学习中推进理论创新,又要在群众工作实践中大胆探索,两者都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遵循客观规律是通过系统总结长期以来党的群众工作经验教训而形成的科学领导方法。其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规律。坚持任何改革发展事业必须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其二,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本质,在群众工作过程中强化“四个自信”,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能够救中国,而且可以发展和壮大中国。其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理顺生产关系作为群众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解放生产力和优化创新生产关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四、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启示
1.将民生发展作为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
群众工作与民生发展具有本质的一致性。自建党以来,党始终将解决民生发展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百年群众工作历程证明,民生发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只有在群众工作中真正回应民生关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和解群众之所忧,以实际行动诠释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才能更好地保持和增进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进而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这不仅凸显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和问题导向,而且是党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写照。
首先,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相较于绝对贫困而言,相对贫困的治理更加复杂,收入、教育、医疗、资源禀赋、营养健康以及个人发展能力等都可能成为致贫因素[23]。这类问题的治理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整合,在识别致贫因素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其次,推动民生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构建有助于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性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实施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后,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更加完备的民生制度建设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既要注重调适不同民生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追求民生发展综合效应的最大化,又要关注民生保障的公平性,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内生动力。
2.将群众工作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人民群众居于国家治理的主体地位,群众工作必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要素[2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这要求党的群众工作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25],在不断完善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过程中,将党的领导优势和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方面要完善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当今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的趋势下,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党治国理政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增进党的群众工作效果,必须构建起符合时代需要的群众工作体系,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国家治理多元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党的群众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更好地增进和凝聚多元主体的价值共识,使其在国家治理活动中,将做好群众工作转化为自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提升党的群众工作能力。面对日趋复杂的群众工作环境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26]。一是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以服务群众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坚定群众立场的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三是提升政策执行的能力。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提高政策执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四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的能力。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宣传和教育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行动积极性。
3.以网络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党的群众工作成效的“最大变量”,网络社会群众工作成为新时代党应对执政考验和化解执政风险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群众工作,在多个场合就做好线上群众工作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指出要“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并将其作为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工作场景的线上延伸,实质是对党的网络执政适应性的一次检验,因为网络群众工作并非实体社会群众工作的简单移植,它需要面对互联网社会的跨越时空限制、结构扁平、即时反馈、多元参与、话语复合等多维特征,这些特征对党在网络社会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提升网络群众工作的情境认知能力。网络群众工作情境认知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有利于实现党群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形成良好的党群关系。一方面要提升情境解释能力,促进网络群众工作符合网络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网络群众工作对网络社会的引领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提升情境反思能力,党要通过对网络群众工作过程的反思,提出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其次,增进网络群众工作的话语聚合能力。网络社会话语呈现表述自由化、观点碎片化和载体多元化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对主流话语产生解构和挤出效应。党的网络群众工作不仅要破解“网络失语”困境[27],更要通过培育理性网民、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措施,不断增强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最后,强化网络群众工作的价值引领能力。党在百年群众工作中不断生产和创造了符合时代需求的公共价值。党在网络群众工作中需要通过探索和创造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网络公共价值,增进对网络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引领和驾驭能力,进而将广大网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工作是一幅不断认识、解决、再认识、再解决社会矛盾的生动图景。党在密切联系、紧紧依靠和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开展的群众工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并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工作经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变化和新任务,更好地将群众工作融入民生发展、国家治理和网络执政过程,是顺利推进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加快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群众工作的视角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出党的百年建党史也是一部群众工作史的观点,并且按照不同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主要任务,将建党百年以来的群众工作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同时,在对百年以来党的群众工作特征和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将民生发展作为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将群众工作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和以网络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