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活水”如何畅通“双循环”

2021-01-11毛思洁

宁波通讯·图话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活水宁波贷款

毛思洁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宁波集中开展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疏通、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堵点问题,保住供应链、产业链核心领域和重点企业,保证两链安全可控,进而实现局部带动全局,以畅通宁波“双循环”促进全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哪些成效?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予以解答。

记者:宁波开展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具体有哪些内容?请作简要介绍。

吕碧琴: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依托宁波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重点围绕“14613”,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第一个“1”即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出台《加强党的建设引领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把党的建设融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经营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4”即按照围绕使命走、围绕战略走、围绕产业走、围绕企业走的4个方向和定位,积极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使命,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融入宁波制造业、港口航运、外贸等特色产业,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6”即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聚焦港航贸易、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环保、民营小微、乡村振兴等六大重点领域,发挥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今年以来,宁波围绕重点领域,与财政、产业等部门开展广泛的政策联动,先后下发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专项意见9项,“白名单”模式下银企对接超过1.4万户次。

第二个“1”即按照“支持一块、调控一块、创新一块、治理一块”的总体思路,实施信贷投向调结构优增量“1+N”工作意见,配套建立24项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落实监管统计、分析和评价制度,让金融投向更符合国家战略导向。

“3” 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实施“我为企业解难题”的项目制管理,包括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提振、小微企业园“伙伴银行”试点、金融联合服务体试点等重点项目。

记者:银行在实施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许永良: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信贷、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支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加大制造业客群金融服务力度。强化管理,拓展思路,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市重點培育客群为重点,开展制造业攻坚专项活动。我行组建专门团队,送金融服务上门,实现精准对接、高标准推进。强化交流,组织科技企业、供应链等金融产品宣讲会。

创新培育科创企业共成长。构建金融支持上层架构,制定《宁波建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指导意见》。制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破解科技企业评价难、融资难的痛点。强化多方资源保障,成立高技术企业金融中心,同时通过信贷政策等多方面的资源倾斜,保障支持科创企业发展。至9月末,我行今年已为123家科技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多渠道支持绿色金融实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贯穿经营各环节,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分行绿色金融委员会,制定绿色金融业务推进方案;聚焦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至今年9月末,绿色信贷净增42亿元,增速达到32%。尝试碳金融领域创新合作,拓宽绿色项目资金来源渠道,成功发行浙江省首单碳中和债——宁波市轨道交通2021年度绿色永续碳中和债。积极探索支持绿色信贷新途径,与宁波市经信局就金融支持绿色制造达成战略合作,重点做好亩均效益、绿色工厂等企业综合金融服务。

新金融融合乡村振兴发展。连接G端(注:指面向政府)共助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与镇乡(街道)、村级基层党组织“党员联学、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抓、发展联促”的“五联共建”活动。加大涉农领域支持力度。聚焦小型规模经营主体,开发专属贷款产品;结合宁波区域特点,与宁波市美丽乡村建设、住房租赁等工作有机融合,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行一业”“一业一景”建设,探索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至今年9月末,我行涉农贷款当年新增超百亿元,连续两年新增位列同业前茅,并实现辖内县级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全覆盖。

目前,我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300多亿元,比年初新增300多亿元,同业排名靠前,其中对公贷款比年初新增近200亿元。

孙国锋:为贯彻落实宁波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我行先后开展“双联行动”“万员助万企行动”,大力支持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3315”和科技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至今年6月末,我行制造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分别较年初增加103亿元、24亿元和49亿元,制造业贷款总量、增量、占比和资产质量均保持同业前列,持续保持普惠领域贷款总量最多和贷款利率最低。

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指标,制定绿色信贷专项计划,配备绿色信贷专项费用,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今年上半年,落地市场首单债转股碳达峰项目——“碳达峰”基金收购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电站资产项目,成交价款达到5.8亿元。至今年6月末,我行绿色融资余额达到262.3亿元,比年初增加36.2亿元,提前超额完成银保监年度增量目标。

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企业综合化金融需求。积极运用“商行+投行”“表内+表外”等综合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债贷证租”投贷联动产品服务,满足宁波企业转型升级中直接投融资、兼并重组等需求,引导企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近三年,我行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金额近3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各类股权投资7亿元,5只承销债券全部创下宁波市场同类业务最低发行利率。

着力深化“三农”金融服务。积极对接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需求,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支持力度。依托“惠农e贷”产品,以农户信息建档为抓手,探索特色产业、信用村信用户等网络融资新模式,创新推出象山“红美人贷”、慈溪“葡萄贷”等特色产品。

同时,积极推进以户联码、惠农商圈、乡村旅游、金融惠农为特色的数字乡村平台建设,成功举办“五彩梁弄”数字乡村平台发布会。至今年6月末,我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796亿元,较年初增加97.9亿元,贷款增速达到14%,涉农贷款余额、占比和增量均位居全市金融同业前列。

记者:宁波是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有很多全国首创的保险项目。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在“疏堵通链促循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俊:围绕贯彻落实宁波金融“疏堵通链促循环”专项行动,宁波人保财险立足宁波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加快保险供给侧改革。

积极创新产业保险,助力企业供给升级增效。我们构建了三个层级的产业保险。一是通过风险减量管理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除事后赔付补偿功能外,宁波推出的一般工贸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起重机械综合保险、生态环境绿色保险等创新保险产品还引入了专业风险减量管理服务,降低事故发生率。二是通过保险增信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保障企业资金链畅通。宁波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已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金额逾185亿元。出口信用险帮助企业加强收汇风险管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出口信用险为宁波市稳外贸作出重要贡献。三是通过专属产品助力企业应对创新风险。我们立足宁波外向型经济特征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实际,先后为均胜、百隆东方、东方日升、金田等十余家宁波跨国经营企业二十余个海外项目提供了超过1800多亿元人民币风险保障。率先试点一揽子科技保险,牵头制定宁波版首台(套)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机制,首创小黄鱼养殖科技成果转化保险。

精准服务民生保障,促进薄弱地区共同富裕。宁波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多达109个,覆盖了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动植物疫病风险以及市场收益风险在内的主要风险,护航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累计向农户提供710.3亿元的风险保障,支付赔款16.5亿元。推出全市生态环境绿色保险、宁波市水资源损失保险,积极探索光伏保险项目,助力绿色发展。此外,我们还积极将保险引入相对薄弱地区和困难人群帮扶机制中,实现帮扶资金的精准投放,撬动财政杠杆,实现特殊人群收入增长。承办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和区域大病保险、“市民保”等多种普惠性人身保险保障服务,覆盖逾250万人次,普惠金融与社会保障体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服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38.5万人次,支付赔款近千万元。

多维兜底居民安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宁波还通过引入保险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普及普惠公共服务,巩固共同富裕安全底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提振消费信心和需求。宁波有公共巨灾保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助保险,社会化大灾应急响应能力全国领先;推出道路桥梁综合保险,承保宁波轨道及重大交通工程,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5万亿元,深化警保联动,创新开展“绿色救助”服务;医责险、城镇/农村住房保险、电梯安全责任险、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综合保险、计生家庭综合保险等创新项目为老百姓衣食住行提供重要风险兜底保障。

记者:金融“疏堵通鏈促循环”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吕碧琴:宁波银行保险业开局良好,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金融供给总量稳步增长。今年6月末,宁波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4%,增量为2403亿元,创十年新高;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3%。宁波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29.9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全国第13位。金融供给既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也避免了过快增长加大金融杠杆。

金融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宁波银行业信贷投向及结构持续优化,保险业风险保障总额快速增长。今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6078.8亿元,同比增长17%,占比21.8%,稳居全国首位。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173.5亿元,占公司类贷款的比重达到53.5%。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288.8亿元,较年初增长29.9%。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368个,贷款余额达到661.4亿元。助力碳达峰,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847.1亿元,较年初增长27.3%。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6.2%,赔付支出76亿元,同比增长7.3%。

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实现“增点、扩面、提质、增效”。上半年新落地全国首例冷链食品无害化处理保险、全国首例人防工程综合保险等保险创新项目近20个,巨灾保险等原有100余个保险创新项目持续巩固深化,众多“宁波模式”“宁波方案”“宁波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助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数字金融创新、基础金融建设等十项举措持续推进,至今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316.2亿元,较年初增长23.5%,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4.1个百分点。

地方金融生态更加优化。全面风险监管持续推进,各项风险趋于收敛,主要风险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信用风险持续压降,不良资产处置加快,上半年处置不良贷款116.4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351.7亿元,较年初减少54.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实现“双降”。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影子银行等业务风险持续压降,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实现“双线双控”, 6月末两类贷款占比分别较年初下降0.7、0.2个百分点。■

猜你喜欢

活水宁波贷款
金溪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观书有感(其一)
渠清源于活水
旧信封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