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研究
2021-01-11郝强
郝强
【摘要】文旅融合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是实现新时期文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文化和旅游机构深度融合的契合点,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新优势。武汉市武昌区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在社会经济价值、公共服务效能、融合发展路径天然的耦合关系,聚合资源平台、培育融合市场主体,统筹活动项目,打造优服窗口,不断探求“文化+旅游”的最大公约数,让历史述说,让文物代言,充分挖掘民间非遗文化,提升武昌旅游文化元素,把隐性文化资源转化成显性的文旅产品,将旅游服务内容融入到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依靠悉心便捷的服务将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打造成为武昌全域旅游的第一道风景,让更多的人在武昌邂逅“诗和远方”。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服务;机构功能;武昌古城
一、引言
进入新时期,我國旅游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机遇期,全国旅游游客人数激增,旅游营收也在水涨船高,旅游业态后劲十足,全国各大旅游城市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沉浸体验式农家乐、工业园科普认知游、景区地产颐康游……等项目如雨后春笋,竞相上马,开门迎客。但总体上来看,我国旅游行业文化附加值有待提升,文化景区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文旅产业性质的景点较少,文旅产业占比不高,游客量不足以支持景区的可持续性对发展。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把文旅融合发展确立为当前文化旅游工作的基本方向,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确立为工作思路。随着景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实现物理空间、服务功能、人员配备、活动项目等要素的旅游公共服务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方位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水平,是适应当前人民群众内在需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关捩。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年游客28.8亿人次,相较2019年的60.1亿人次,下降52.1%。旅游收入22286亿元,相较2019年57251亿元下降61.1%。面对不可抗力带来的重创,旅游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政策支持来增强复苏信心。党和政府在这一关键节点提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确实是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的融合是文旅业态变化和广大游客的客观需求。散客的与日俱增和个性化定制游的风靡,游客对旅游文化的细节程度越来越重视,随着探险旅游的兴起,公共服务风险管理的短板日益凸显。新的供需矛盾,倒逼政府文旅部门做出调整,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势在必行。
二、武昌区贯彻文化旅游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举措
武汉市武昌是具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全国旅游重镇,享誉世界的黄鹤楼景区就坐落在这里。作为湖北省首批公共文化示范区,武昌区以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积极将工作基础较好的武昌区文化馆、黄鹤楼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昙华林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黄鹤楼旅游服务中心申报为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努力探索公共文化与旅游功能融合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全力推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2020年7月,武昌区成立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出台《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机构职能,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推进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融合:
1、设施融合。充分发挥已建成的覆盖武昌区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一是在区文化馆开展旅游信息服务。将旅游服务推介纳入日常展览、讲座、文化活动中,提供丰富、精准、适用的旅游信息,以多种方式推送、传递给旅游者。二是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三是在旅游服务设施增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惠民功能。在旅游集散中心设置文史展示厅、文创工作坊、艺普讲习所等内容,展示武昌风貌、民俗等内容:为文创特色产品或项目提供展示及销售平台;借助数字设备和资源,开展艺术培训、文化讲座、文化活动等。四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鼓励在A级景区设置分馆,设立昙华林非遗体验馆、文创展示销售馆、音乐主题文化街区,把非遗体验、文创展示、音乐创意嵌入到游客集中的区域。
2、资源融合。串联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路径。将区图书馆、文化馆、昙华林非遗体验馆等能展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见证武昌社会文化变迁的文化场馆串联起立,打造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古城文化等文化IP集群以及“户部巷非遗节”“昙华林文旅嘉年华”等一批群众叫得响的文旅精品。在旅游资源富集、游客集中的地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城市书房、城市阅读空间、特色图书馆、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首义品牌”等群众系列文化活动进景区,为旅游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3、服务融合。探索把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结合起来,将辛亥首义文化节、户部巷美食街、昙华林非遗文化节等活动打造成富有武昌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成为宣传推介武昌旅游资源的重要平台。把文化、体育、旅游志愿服务整合起来,打造综合性的志愿服务团队。把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湖北扬子江非遗糕饼文化园等非遗项目基地与研学旅游相融合。打造综合性的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提升文旅公共服务的质量,把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结合起来。统筹整合公共数字文化和旅游资源,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一个界面一个端口获取区域内全部文化和旅游服务内容,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试点机构实践
1、打造主客共享新空间。武昌区文化馆从新认识自身多元化职能,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在一楼大厅增设全域旅游服务台、武昌红色展示区,免费提供旅游宣传材料,供大众取阅。利用馆设优势资源,承担起游客接待、文化体验、假日休闲的部分职能,让自身成为大黄鹤楼景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分,既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外延,也丰富了古城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文化惠民进社区、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活动,丰富武昌旅游文化资源,带动武汉旅游文化特色的提升。
黄鹤楼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设立街道旅游信息服务点为契机,投入60余万元对现有馆设进行提档升级。焕然一新的服务中心不但多功能文化厅、健身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教育培训室等一应俱全,全新的旅游信息服务更是吸引了街坊四邻争相体验。
昙华林社区充分利用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书邻小境图书馆、崇文藝林美术馆、街头历史博物馆等公共区域,联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美术展等活动,展示昙华林地域特色。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公室,为游客提供咨询接待,休憩等服务,新修建的公共区域,网红打卡点“远景瞭望台”供游客游览观光歇息等。用好景区文化广场,开展“百年同心百人同寻红色根”“花开昙华呼唤你的爱”等中型活动。借助已有的旅游设施开展昙华林历史红色建筑小导游推广、优秀红色建筑推介等抖音推广活动。
黄鹤楼旅游服务中心会同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科积极推进抱冰堂提档升级工程,完成抱冰堂宣传册设计制作、讲解词的编写、讲解人员培训以及VR线上讲解系统设计安装工作,精心策划高品质开馆活动;与武昌区武和非遗中心携手成功申请国家非遗专项保护补助经费19万元;申报“张之洞与武汉的故事”为武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完成主楼五楼壁画高精扫描复制,收藏入库书法、画作、文物及史料复制品共计82件,完成胜像宝塔维修保养前期立项工作;完成新版《黄鹤楼志》出版印刷;在中心增设书报阅读、文创纪念品销售、书画展览、非遗展示等空间;充分利用文旅数字服务平台发布武昌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信息,精准对接游客群体需求。为广大游客提供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读书看报于一体的公共文旅服务。
2、服务功能相互拓展。武昌区文化馆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探索创新路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进景区70余场,开展美术、书法、戏曲、声乐、舞蹈、武术等培训辅导260多场(次),开展戏曲进社区活动12场。积极落实 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数字化工程,持续推动“互联网+文化+旅游”建设,让武昌居民通数字化平台享受文旅事业发展的优秀成果。利用“武汉群众文化云”服务平台实现 文化旅游资讯互联互通,市民可以足不出户畅享数字化公共文旅资源。组织街道分馆多方联动,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旅游、非遗保护等方面融为一体,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昙华林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资源融合的路径服务到社区治理和区区融合当中。挖掘昙华林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串联“红色商户”“红色带头人”典型人物和故事,再而以线带面,形成“红色圈”,通过商户反哺社区,发挥社区非遗文化优势,开展制作书签、木工、非遗刺绣体验、以物唤爱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景区游客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提升游玩的体验感。在资源融合的过程中,让党建引领的作用更强,区区融合的参与度更广、积极性更高。
3、服务活动联袂携手。武昌区文化馆每年举办主题摄影展、户部巷美食节、非遗展示等等活动,向八方游客推介武昌丰富的旅游资源,宣传首义红色文化,掀起武昌古城旅游热潮。依托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打造首义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文旅携手,宣传推广,通过文化展演助力旅游宣传,借助重大节庆推进旅游产品促销,依托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宣传武昌旅游,透过现代传媒优势吸引全球目光,彰显武昌文化和旅游产业形象和地位。武昌区文化馆会同区文物与非遗保护中心深度挖掘非遗和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武昌民俗文化,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带动非遗项目传承人针对性研发非遗旅游纪念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活化传承,支持文旅融合发展。在“黄鹤归来武昌城——中国·武昌古城推介光影展”上,武昌区文化馆组织的书画名家献上400幅书画墨宝。将人文武昌的气息通过旅游的窗口向全网展现。
黄鹤楼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利用辖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容。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旅游街道文化名片。街道大小活动均积极联系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黄鹤楼公园、武汉音乐学院等共建单位。贯穿全年的“黄鹤楼街群众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1年,涵盖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成为享誉江城的文化旅游品牌。2020年黄鹤楼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选送的“走进黄鹤楼特别节目”成功登陆央视《早安中国》,在向全国人民展示武昌风貌的同时,也向广大游客发出热情的邀请。2021年4月,在武昌首义泛悦汇小广场举办“传承百年伟业·铸造红色书香”世界读书日开放日活动,活动现场有书画家现场挥毫、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讲党课、辛亥革命博物馆奋斗百年路大型图文展览,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周边居民、路人、游客纷纷驻足围观。6月,邀请武汉音乐学院师生参加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举办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暨“使命在肩奋斗有我”路演活动。
昙华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挥地域特色,探索把特色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打造成昙华林地区的旅游名片。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上,发挥汉绣、泥塑、书法、绘画、美食、木工等非遗文化,充分利用十一、五一等节假日,协助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武昌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现场非遗制作展示等活动。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厅,进一步提升昙华林非遗文化的内涵与品质,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向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展示老街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组织1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单身青年齐聚昙华林开展“缘聚武昌城·梦回昙华林”汉服主题交友联谊活动,将文化服务嵌入到游客聚集的地方。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上,结合建党一百周年主题积极开展“展百年辉煌看潮起昙华”系列主题活动,邀请居住在昙华林的老居民、新商户讲述自己与昙华林的故事,讲述解放前昙华林历史建筑中发生的革命故事,让居民和商户人人了解昙华林历史、人人能讲昙华林历史,人人能为昙华林代言。
黄鹤楼游客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市、区两级文化部门举办“武汉·春天的旋律”文化展演进景区进街区演出活动,邀请武汉爱乐乐团、武汉汉剧院走进景区开展演出10场。邀请业内高水平专家,精心策划实施文化演艺、黄鹤诗路、展陈升级、文化广播、文创开发、古装服务、诗歌研学等系列文化项目。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鹤舞长河》120场,推出文创雪糕、汽水以及绿豆糕,央视、湖北省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策划并举办“匠欣-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作品回顾展”;联合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在黄鹤楼前西广场举办“黄鹤归来武昌城——中国·武昌古城推介光影展”活动。以黄鹤楼楼体为幕,展现武昌古城1800年历史,展示武昌古城“千古名城”的风采,推介武昌古城的发展创新成果,彰显古城特色文化与精神。活动当天,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新浪新闻等直播间热度达305万,全网总阅读量约超1050万。
小结
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武昌区积极推进文旅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推动文化旅游设施资源融合,先后投入经费404.2万元用于公共服务机构试点融合;其中用于文旅融合试点宣传经费65.2万元。通过“一部手机游武昌”“武昌文体旅游”“武昌文化”“武昌区图书馆”等多个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试点工作,出版《武昌城》专刊2期,在全区旅游景点和4个公共服务试点机构免费发放,积极宣传武昌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融合试点的亮点做法。激活文旅资源,增强服务动能,探索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场所植入武昌红色文化元素,不断增添图书阅览、书画展览、非遗展示、民俗表演、体育健身等功能。试点机构的文化专干将推介荆楚民俗旅游文化成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公共文化工作者学习旅游知识在基层蔚然成风。有效发挥出文旅公共服务的潜在效能,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旅产品和更多视角的文化解读,从根本上提升了武昌古城旅游的内涵和品质。
文旅融合,功能融合是内在要求,資源融合是物质基础,技术融合是重要关捩,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通过试点实践,武昌区成功总结出文旅融合的三条思路:一是继续推进产业融合,从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到文旅联动,产业一体。通过举办“辛亥首义文化节”“户部巷小吃街”“非遗展示周”等特色节庆活动宣传旅游项目,吸引四方宾朋,借助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革新,降低行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嵌入式融合,引入专业院团实景演出,以景点历史文化元素为载体基础,打造全新红色文化景观,与原有旅游产品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三是全方位打造主题式融合,如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主题文化俯拾即是,无处不在,天堂映画电影主题城市书房、近代街头教育博物馆、瑞典教区、鳞次栉比的民国文化特色小店,美轮美奂的多国风格历史文化建筑,再加上话剧《武昌昙华林10号》的剧目演出和不期而遇的经典露天电影,特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主题天衣无缝的融通。
下一步,武昌区将以文旅部门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以信息服务为核心,提升文旅咨询服务水平,构建全方位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广试点经验,从粗放性投建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向有重点、补盲点、均等化投入和有效提高文化旅游设施利用率转变。将旅游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把过往旅游服务的盲点开发成现今游客发掘“新世界”的爆点。加强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信息建设,依托旅游信息大数据,提升文旅融合试点工作科技含量,扩大信息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范围,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衍生出更多时尚文旅精品,助推文旅产业升级。发挥好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与景区、景点、饭店、旅行社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性化公共服务,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受。引导广大文旅工作者、导游乃至中外游客自觉成为讲述荆楚故事的义务传播者。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让文化与旅游综合服务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把武昌的发展进步和市民的精彩生活呈现好、传递好,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妤.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路径研究——以铜川市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4).
[2]熊正贤.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与实践路径研究——以重庆涪陵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6).
[3]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21,(7).
[4]石燕;詹国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数建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以江苏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1,(7).
[5]庞学铨,编.国际文旅融合示范案例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5).
[6]潘丽丽.文旅融合(理论探索与浙江产业发展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浙商研究院智库丛书[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3).
[7]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编.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论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10).
[8]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4).
[9][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
[10]傅才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报告(2019)[M].人民出版社,2019(7).
[11]窦志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初探[M].文化发展出版社,2020(9).
[12]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论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10).
[13]王慧聪.论文化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以山东省文化馆系统为例[J].人文天下,2019(19).
[14]耿佩君,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文化馆(站)服务[J].参花,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