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策略

2021-01-11徐爱萍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青少年生活化

徐爱萍

【摘要】我国当前坚持的教育宗旨是“立德树人”,要想实现以上教育目标,应当尽早做好德育工作,让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够成长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以及言行。这不但有利于他们个人成长,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进步打好“人”的基础。青少年处于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进入到青春期,非常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或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染上一些恶习。为此,应当将青少年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围绕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生活化

青少年主要是指初高中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等尚未定性,抓住这个阶段开展德育,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他们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老师、家长的管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容易让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较多的错误意识,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不良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新闻也给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使得德育工作的地位更为突出。但是从实际的青少年德育教育执行情况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授课老师将着眼点放在课程本身,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与德育教育人为割裂开来,导致课程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价值。另外,德育通常以说教式教育模式为主,和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也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要想改变以上青少年德育现状,教师应当认识到开展生活化德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青少年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营造生活化德育情境

从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模式来看,很多教师都是采取说教式教育,枯燥的向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模式过于单调,因此学习兴趣不高,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难以融入情感,对相应的德育知识感同身受,因此教育效果不理想,很多青少年还会对这样的德育教育产生反感心理。为了让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落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其次应当探索更多新型教育模式,让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生活化德育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学生的心灵、思想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德育观点的实际价值,自觉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思想之中,用于进行实践指导。例如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民族的人民,提前了解相应民族的传统、习俗等,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真实体验与各民族人民相处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而然地将相应的德育观点渗透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对各民族的传统更为尊重、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包容心理,有效促进学生民族团结精神和意识的提升。

二、引入生活化德育内容

各种德育观点的形成,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是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些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一旦在生活中做出一些破坏道德准则的行为,便会引发较多的社会化问题。尽管无法完全杜绝这些违背道德准则的行为,但是通过在青少年中开展德育,能够使这类不良行为大幅减少,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且贴近实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生活经验等,向学生进行德育观点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牢固的德育价值体系。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探寻改正措施。如生活中常见的乱扔垃圾、插队、车窗抛物、行人不走人行横道以及闯红灯等等不文明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让学生寻找其中存在哪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探讨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正确的做法。这样的教育之下,由于学生全程参与,因此能够对相应的德育观点建立更为深刻、清晰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资源开展德育工作。以当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不爱惜食物现象为例,教师可以从农作物的种植着手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常见的食物类型,让学生探讨这些食物由哪些原材料制成(如大米、面粉、淀粉、花生等),然后用多媒体贴出一些生长在田中的弄作物,让学生说一说以上食物产自于哪种农作物。最后教师播放农业生产的画面,并告诉学生我国每年浪费粮食的数量以及这些粮食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粮食资源的可贵之处,养成珍惜粮食的意识以及习惯,并更加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除了以上教育资源,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当地风俗习惯、红色教育资源等开展德育,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和相应的德育观点产生共鸣,使这些德育观点能够内化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自觉运用这些德育理论去指导言行。

三、开展生活化德育实践

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形成一种自觉的德育行为。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下,德育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有助于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但是课堂上,学生缺少德育实践的途径,这时教师便可以将德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德育教育的不足。例如可以组织青少年开展“环保”类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走进社区,用清洁工具去打扫楼道、社区的卫生,将地面垃圾扔进垃圾桶;组织青少年将捡到的饮料品、废纸板等拿到废品回收处,了解这些废品的用处,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节约资源的意识,并可以用换来的钱做一些有意义的小事。通过这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更加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总之,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应当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有效开展德育,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等,促进青少年个人成长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未来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开胜. 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研究[J]. 理论观察,2021,(04):24-26.

[2]高航.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策略研究[J]. 教育界,2020,(35):84-85.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青少年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