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
2021-01-11刘煜
刘煜
体育是超越国界融合全世界文明的人类共同语言。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到1896年举办首届奥运会,百年间人类在体育运动上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奇迹,在体育的世界里,那些发挥自身潜能、无限拼搏的运动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努力。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运动的行列,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中不断刷新纪录,这本质上表明了一个国家的“飞”速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体育一词的: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
虽然中国古代有很多体育运动,但却没有用“体育”一词,事实上,“体育”是个舶来语。在我国“体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由东渡日本求学的学子回国后带回“体育”一词。而关于“体育”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则见于1904年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里:“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 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道:“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自此以后,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断涌入,我国开始设置更具多元化的体育课程,综合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我国体育大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开启体育新时期、现代体育理论形成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开启体育新时期: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体育开始回到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正确轨道,体育商业化蹒跚起步。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社会参与体育的思路,开始对出租场地等体育相关有形资产进行开发,这是体育产业兴起的第一步。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的中国回归到国际体育大家庭中,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980年,我国首次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冬奥会,我国的28名运动员在速度滑冰、花样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现代冬季两项中,共参加了5个项目17个单项的比赛。1984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组队参加了夏季奥运会,共获得15块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
同时,体育事业也始开展有偿服务,1980年举办的“万宝路广州网球精英赛”是在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大赛由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赞助,广东体育服务公司和香港国际管理集团联合主办。第一次在赛场上出现了外国烟草、汽车制造公司的产品广告,而且在比赛的场地范围内临时搭建了许多商铺出租。广州市的不少厂商出资租赁这种商铺,开设摊档,出售了不少体育器材、用品和工艺品、食品等。但那时还尚未形成体育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形成诸如欧美体育强国盛行世界的体育产业品牌。这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体育竞赛的起 步。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的通知,其中提到将体育正式纳入我国第三产业,为体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体育相关岗位提供了就业机会。
现代体育理论形成阶段: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为指引,中国体育开启了与之相适应、符合体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亚运会在市场化、商业化特别是产业化操作上还略显稚嫩。1991年,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但并未成功申办。1992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提出体育产业这个概念,中国足协也开始制定足球发展规划,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开启竞技体育改革。1993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以转变运行机制为核心、“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我国的体育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包括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技术培训与咨询、体育旅游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初步成型。1994年足球甲A联赛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的重要转折点,被称为中国体育产业的破冰之举。同年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产业办公室作为体育产业管理职能部门。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此部法律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1995—2010年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提出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同年还颁布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至此,中国体育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进入了依法治体的新阶段,也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中国体育產业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多元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国家体育总局于2000年底出台《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认可了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内体育事业取得的瞩目成绩。《纲要》指出,今后至201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事业也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扩大竞技体育项目优势,巩固加强在奥运会中的前列地位,努力实现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努力把体育产业培养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基础,我国体育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是全世界对中国实力的肯定,这一重要事件促进了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2004年中国男篮也迎来职业化赛事全面改革,男子篮球俱乐部逐步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也逐步开始学习美国NBA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球员自身特质推出“北极星计划”,将2004—2005赛季CBA男篮甲A联赛作为起始赛季,2005—2008赛季作为能力建设阶段,夯实CBA基础的同时结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营造篮球氛围。
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难得的历史机遇,它向世界弘扬了中华文化,并让全世界再次认识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奥运期间来自全世界的友人齐聚北京,观赏精彩比赛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领我国体育事业走上了新高峰。连同加入WTO,两驾马车并驾齐驱,驱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务院在2009年8月30日公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二条中规定了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诞生不仅是为了纪念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倡导民众更广泛地参加体育健身。在后奥运时代,除了竞技体育外,大众体育也在不断发展,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了健身运动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把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传播给身边人,健康生活理念逐步深入老百姓的内心,整个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稳步上升。
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在由其举行的全国社会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全力推动我国社会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以群众体育为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指导、民间体育组织等体育服务有效增强群众对新型城镇化的真实体验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多元化发展时期,国家推出的各项政策推动着整个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体育相关赛事、体育经营公司等市场化行为也不断发展壮大。
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再次表明我国对于发展体育事业的坚定信心。文件中还指出,到2025年,全国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要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要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建设更多的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 点。
根据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公告数据,体育产业在2015年总产出为17107亿元,而这其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业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5.7%和50.2%。到了2017年增长最高的体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业制造业的总产出涨至13509.2亿元,增加值3264.6亿元,体育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体育场馆、体育公共设施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将体育产业与现实的健康需求相融合,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体育产业也随之发展,2019年举办的中国体育产业峰会,展现了众多体育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科学运动、智能运动关联融合的设备。随着高科技不断向体育方向渗透,不仅是专业运动员有更科学更具规划性的训练方案,普通也能在运动类App中分析自身健康指标,获取智能运动方案,拥有更具个性化的体育运动科学指导。各类可穿戴电子设备与运动器械也变得更加智能化,让人民的生活更具规划性,在体育运动中形成更加强健的体魄,全民健身的目标正在稳步实现。
北京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的第十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体育场地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体育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国正式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年均增幅达到10.86%,全国县级以上地区体育总会平均覆盖率达到72%,全国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到每万人3个;体育健身指导人员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18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00万人;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每年参与活动总人数超过1亿人次。2014年度至2018年度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5.67%,超过2006年至2013年20.2%的年均增长率。高增长率说明我国体育产业充满活力,一系列体育产业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体育产业体系越来越完善,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其中包含体育用品制造和贸易体育培训以及竞赛表演等细分领域。冰雪运动产业、智能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投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产业园区五大热点领域的也正在稳步发展。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已达到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从名义增长看,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升级和转型重要的支持。
2021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再次强调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体育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十四五”计划开局的之年,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产业作为国民朝阳产业,在四十年历程中激荡成长。我国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全民健身意识觉醒、国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巨大推动显而易 见。
即将到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進一步提高我国体育竞争力,在国际体育舞台中再次大放光芒。在这场超大型的社会活动中,各国携手“一起向未来”,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共创佳绩,书写冬奥新篇章,体育产业的黄金时期正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