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维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

2021-01-11何磊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践困境思政课实践策略

摘 要: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为思政课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在具体落实层面,思政课改革的力度、深度、效度仍有不足,一些举措尚未完全落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改革创新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文章主要分析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究其中的问题原因,从而有针对性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实践困境;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4-0044-0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鲜明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

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在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践导向,深刻阐述了办

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系统强调了办好思政课的顶层设计,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是评价思政课育人效果的科学依据。近年来,全国高教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谋划思政课改革,出实招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但对标上级最新精神和要求,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力度、深度和效度仍显得不够,一些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一、制约思政课改革的实践困境

(一)力度层面

1.思政课改革的内生动力还不够足。近年来,一系列深化思政课改革、鼓励思政课创新的政策文件先后印发,有关加强思政课建设、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激励措施陆续出台,但在具体落实层面还存在不均衡不深入现象,少数高校思想认识不到位、推进改革站位不够高,存在滞后性问题、选择性倾向以及“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心理和畏难心态,特别是关于思政课教学效果考核、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落实不够深、成效不够显。受限于教育评价改革相关政策尚未全面落地,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改不改都一样、改的好不好区别不大”,从而导致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推进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2.联动办好思政课的系统合力还不够强。从顶层设计来看,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队伍保障等方面工作还需系统谋划和联动推进,对思政课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還需进一步健全和坚持。从体制机制来看,二级院系及相关部门发挥协同效应,整合思政资源,形成共抓思政课、共建“大思政课”格局的合力不强,思政课建设的“组合拳”还需精准发力、持续有力。从教学管理来看,少数高校仍然沿袭思政课单纯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工作的狭隘思想,仍然奉行思政课改革只是教学层面改革的错误观念,而没有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去设计和推进。从系统集成来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等方面的举措不够实。

(二)深度层面

1.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量质还不够高。近些年,在诸如编制周转池、专项津贴、职称指标单列等政策红利的积极推动下,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囿于历史因素及体制机制束缚,从量上来看,思政课教师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供给差”,尤其是最近两年高职、专升本、研究生扩招等原因,对照1:350师生比的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岗位等刚性要求,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有效增量仍受制约,师资选配还有差距。从质上来看,为落实足额配齐思政课教师的明确要求,一些高校在操作层面,对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执行不够严格、退出机制落实不够到位,少数高校强“引”弱“育”,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着,直接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齐而不强、足而不优。

2.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还不够活。提升质量是课程教学的目标,而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当前关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虽逐渐多样化,但对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思政课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还没有有效健全,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依然是局限在分数和成绩,而缺乏对思政课育人效果评价的综合性系统性设计,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及时性评价轻长远性评价等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一些学校甚至陷入了将思政课考试由闭卷改为开卷、片面以学生评教成绩为主来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简单化评价方式。

(三)效度层面

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还不够显。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看,思政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过程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有效度和有效值并不高,总体上并没有达到‘有效’的程度。”虽然近来年,在政策的支持以及改革的推动下,思政课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改观,学生在思政课堂上逐步由“低头”向“抬头”转变,但如何进而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点头”,是亟需思考的现实问题。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等方面来看,“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仍占多数,体验式、项目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对偏少,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运用不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贯彻不够到位。从思政课教师的

业务素养及教学能力来看,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讲好思政课的情怀还需塑造、思维还需培养、视野还需拓宽;一些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多联系实际少,不善融入新元素、不愿引入新内容,日复一日 “老生常谈”,极易引起教学倦怠和思维定势。此外,在高校中依然占多数的大班制授课,使得思政课教师无法考虑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了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导致学生的情感认同不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而且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二、深化思政课改革的实践策略

2019年8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都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及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系统设计。对标精神和要求,在具体的实践层面,统筹抓好思政课、合力办好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育人效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一)完善省级领导联系高校及“听评讲”思政课等制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领导干部进校园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关于建立领导干部上讲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出台了相关制度性规定,如《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致力于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必须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联系高校师生等制度。一是健全“三个一”机制,即:每位省级领导分别对口至少1所省属高校,每学期至少1次听取高校思政工作汇报,每学年至少1次深入联系高校开展工作调研。二是完善带头“听评讲”思政课制度,即常态化实施省级领导深入高校听评思政课制度,并结合主题教育、开学第一课、党团日活动、师生思想座谈会等,带头为师生做专题辅导报告,传达最新精神,宣讲形势政策,通过“面对面”实现“心贴心”。

(二)强化齐抓共管思政课的统筹合力。思政课取得实效,必须统筹高校各层级资源,强化各思政要素整合联动,在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中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一是从体制层面,要着力优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密

切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的建设路径,着力构建“学校建好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格局,着力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教学从“独奏”向“合奏”转变。二是从机制层面,要认真落实党政定期研究思政课及保障思政课建设的一揽子措施,强化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课磨课、教学效果评议等制度执行,着力打通思政课教学的“中梗阻”。三是从实践层面,要坚持“理论+实践”并重,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两张皮”拧成“一股绳”变为“一盘棋”;推行“底色+特色”教学,统筹思政属性与专业特性,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统筹“第一+第二”课堂,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强整体性设计,开展系统性开发,将各类思政资源串点成线、扩点成面,构建形成完整的思政教学阵地和育人链条;推进“线下+线上”并进,实施“课下+课上”联动,以“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为牵引,深化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积极打造“思政金课”。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和资源共建共享。立足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及质量提升。一是锚定“高质量”,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诸如“长三角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项目”等已有协作项目基础上,强化思政资源和要素整合,组建更多更优质更广范围的区域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或“思政课建设特色联盟”等,重点打造高校思政名师名课名库,推动实现课程资源优势互补、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网络课程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围绕“一体化”,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小学启蒙—中学塑造—大学引导”的思政课教学逻辑体系,在此过程中,强化高校牵引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思政学科、专业、人才、教研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开展与中小学结对、探索“手拉手”备课等,推动高校丰富优质的思政资源下沉前移。三是突出“协同性”,加快构建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广马克思主义学院“1+1”共建模式,实行区域高校思政课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联合开展思政课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共同建设红色资源共享长廊、文化资源共享基地

等。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学科专业高水平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部校、省校共建馬克思主义学院等举措,推动“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的要求落地见效。一是对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等最新上位文件精神和要求,开展标准化建设验收,分批对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开展评估,并同步研制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长期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等。二是对接全国高校“双一流”“双万计划”等标准要求,重点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给予政策激励和经费保障。三是加大师范院校思政专业建设力度,在招生计划、服务特需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保障城乡中小学思政学科教师队伍稳定;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引导高校开展自我评估,力争实现省级认证“全覆盖”。

(五)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真正让思政课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从“点名课”变为“点头课”,将“网上课”变成“网红课”。一是推动思政课质量变革。组织成立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全思政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发布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坚决淘汰“水课”、积极打造“金课”。二是打造思政课品牌项目。深入落实“一省一策思政课”行动要求,继续在省级层面打造一批思政工作特色项目,凝练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三是深化思政课教材建设。扎实推进国家“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并结合各地实际,组编地方校本教材,及时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抢险救灾等现实题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

(六)全面加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整体而言,对标新精神新要求,仍需下大力气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提质增量,持续实现质优量足、量质齐升的目标,从而满足思政课教学需求。一是围绕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要求,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严格落实“准入、教育、评价、退出”等系列制度,真正实现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引导思政课教师“用坚定的信仰讲好信仰的坚定”。二是将统筹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各地“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步研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等配套文件。三是坚持“引育并举”原则,强化思政课教师“团队+梯队”培养路径,推行“专职+兼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广泛邀请时代楷模、行业模范、老战士、科学家等作为思政课特聘教师。四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修订《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健全符合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的职称评聘标准,带头在思政专业教师职称评审中破“五唯”。进一步破解党建和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发展体制障碍,保障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7-13)[2021- 9-1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713/c1001-32155692.html.

[2]徐建飞,王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涵、问题与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1(2):169-174.

[3]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3):14-18.

[5]何磊.高校思政类选修课“翻转课堂”的SWOT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5):51-54.

[6]刘先春,佟玲.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3):109-115.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Practical Dimensions

HE Lei

(Executive Office,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form in recent years has created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level, the strength, depth and validity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some measures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implemented, and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between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goal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reform and exploring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practical dilemma; practical strategy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思政课实践策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价值预期、实践困境与效力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