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决胜北疆
2021-01-11时见论
文 | 时见论
策马奔腾 和 平/摄
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2020 年,注定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随波涌动起伏,见证逝者如斯。能够见证和亲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是当代每个中华儿女的人生大幸!
倒计时的钟声越来越近,中华民族逐梦小康的千年征途即将走完最后一程,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手中得到历史性解决
早在2000 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发出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希冀。“小康”,指的是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生活状态。千百年来,饱受贫穷困扰的中国人民用这个词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赋予这个词与时俱进的内涵,先后提出了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整体跨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揭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底线任务与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脱贫”一词代替“扶贫”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多。从“扶”到“脱”,前者描述的是动作或状态,后者强调的是结果。2015年11 月27 日至28 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脱贫攻坚”,指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大决战前夕的有力动员,释放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
号角吹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工作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14 年,国家发布了832 个贫困县名单。从2016 年开始,我国贫困县逐年脱贫,退出数量在2019 年达到峰值。2020 年11 月23 日,贵州省宣布,该省最后9 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历史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纵观古今中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打响的这场脱贫攻坚战,是史无前例的。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和执政党,只有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如此不遗余力。1 亿左右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4 亿人共同迈向全面小康,这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无可辩驳地向世界彰显着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证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内蒙古与全国步调一致,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在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内蒙古都得到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深情关切。2018 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都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讲话的重要内容。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
“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为了防止消失模在型砂里出现吸水、吸潮等问题,造型后的消失模应尽快浇注,造型完成到浇注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允许超过12h。
一声声、一句句,成为内蒙古战贫的行动指南、根本遵循。
对内蒙古而言,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既是扶贫工作也是民族工作,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
内蒙古自治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偏远地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有31 个国贫旗县和26 个区贫旗县,3681 个贫困嘎查村。全区贫困面和深度贫困旗县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和阴山南北麓,这些地方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条件差,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背水之战,内蒙古将党中央统一部署同边疆民族地区区情结合起来,集中优势兵力,整合优势资源,驰而不息、一以贯之地推进、推进、再推进。全区各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精准”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完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管体系、考核体系,实施十项“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分别制定了产业到户、兜底保障、易地搬迁等10 个专项方案,靶向发力拔穷根,对症下药治穷病。
辉煌的战果,书写在内蒙古118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截至2019 年底,全区3681 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 年的5.85%下降到2019 年底的0.11%。全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的13793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到10473.2 元。2020 年3月4 日,内蒙古最后20 个国贫旗县退出贫困旗县序列。至此,全区57 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退出,内蒙古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放眼千里草原,一个个贫困嘎查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扎实落地,一项项脱贫政策落实到位,一个个贫困地区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幸福美好的小康梦想正在变得越来越真实可感。
困难是人克服的,奇迹是人创造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主体和关键在于人,作用的对象也首先是人
贫穷就像深扎进泥土的老树根,仅靠市场机制和个人努力不足以将之连根拔起。脱贫攻坚战是主动作为的抗争之举,离不开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这个中坚力量。
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将脱贫攻坚的战场当作锤炼能力、检验初心的考场,尽锐出战,倾力帮扶,上万名扶贫干部打起行囊、奔赴一线。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自治区级领导同志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15 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分行业分领域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57 支工作总队常驻57 个贫困旗县进行督导;扶贫工作队遍布3694 个贫困嘎查村和5008 个非贫困嘎查村,全区累计有8.2 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县、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与每个贫困户结成对子,驻村工作队不脱贫不撤离,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各地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了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脱贫攻坚战是为贫困群众打的,也是通过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打赢的。从大兴安岭到瀚海驼乡,广大扶贫干部奔波在田间牧场,行走于土房毡包,问实情、出实策、解实困,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寻找过好日子的门路,用真心真情点燃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干劲和决心。各地创新帮扶方式,采取设立奖励积分、设置公益岗位、信用星级评定等手段培育贫困群众脱贫意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昔日的“懒汉”“穷汉”蜕变为“脱贫之星”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场与贫穷之间的伟大抗争,带来的改变不止于物质财富的方面,更见诸“人”的方面:体制机制在攻坚中完善,作风在攻坚中砥砺,干群关系在攻坚中升华,积极性在攻坚中迸发,创造力在攻坚中涌流……
当胜利来临,时代会记录每一个奋斗者的功勋。草原儿女不会忘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26 名内蒙古扶贫干部永远倒在了攻坚的征途中。自治区派驻正镶白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副队长王晓东,在下乡扶贫途中所乘的车辆爆胎发生车祸不幸牺牲,留下20 万字的扶贫工作笔记。四子王旗忽鸡图乡驻活福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瑞峰,因长期过度劳累,手握钢笔倒在了铺满“精准扶贫明白卡”的桌子上……牺牲生命是个例,舍小家顾大家,“5加2”“白加黑”则是扶贫干部的常态,日夜操劳、力耕不辍更是广大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他们每个人的奋斗故事,都将映入历史的天空,汇聚成激励草原儿女接力前行的磅礴精神力量。
“鱼”和“渔”,是脱贫攻坚战中一对绕不开的话题。每个地区的脱贫道路不尽相同,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发展作为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
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空间狭窄,是农牧民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彻底拔掉穷根,还得从产业扶贫这个“造血”工程上找出路。
内蒙古将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都用在产业扶贫上,各地“把脉点穴”,围绕区域特色,采取“菜单式”扶贫、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资产收益等增收模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全区向贫困旗县倾斜产业扶贫资金209 亿元,累计向41.6 万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70.2 亿元;将有条件的56 个贫困旗县纳入自治区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重点县范围,累计实施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1.9 万个,覆盖贫困人口124.7 万人次,50%左右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在扎赉特旗的黑土地上,农民在彩色水稻田里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新画卷;在巴林左旗的产业园里,贫困户用手编笤帚苗工艺品扫走了“穷神”;在奈曼旗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们通过菜单产业扶贫、入股分红等政策过上有保障的生活;在达拉特旗的黄河岸边,农民种水稻、养虾蟹、开农家乐,家家户户有致富产业;在磴口县的沙漠地带,沙漠水稻基地、沙漠有机牧场、有机葡萄园、肉苁蓉基地等一处处生态绿洲流金淌银……
各地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脱贫攻坚成效就好。产业挑大梁,为贫困户打造了“聚宝盆”,栽下了“摇钱树”。真金白银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让奋力改变贫困面貌的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夯实产业扶贫之基、厚植就业扶贫之本、增强内生动力之源,一条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完美链条正在形成。
贫困是个综合征,吃穿医教、水电路讯、社会保障,每一项都是脱贫的拦路虎,所有短板都要补。我们追求的脱贫,重数量更重质量,重当下更重长远
内蒙古在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着眼贫困地区长远发展,进一步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力交出高质量的脱贫的答卷——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区2016 年以来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102.79 万人次,资助金额233.41 亿元。建成控辍保学动态数据库,精准做好失学、辍学儿童少年监测、核查和劝返工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4 年以来累计投入“全面改薄”资金92.51亿元,校舍建设开工学校1793 所,到2020 年底前全部完成。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启动176 所乡镇卫生院、752 个嘎查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到2020 年底前实现贫困旗县乡村卫生院建设、设备、药物等基本医疗服务达标。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25 种集中救治大病救治率达99.9%,贫困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98.5%。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2013 年到2020 年,全区共下达中央补助资金79.6 亿元,自治区本级补助资金63.6 亿元,支持99.3 万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牧区贫困农牧户实施危房改造。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53.7 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供水工程15317 处,安装净水设备16.8万余套,改建自来水工程2780 处,解决了18.3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从2013 年起投入121.8 亿元,将8.36 万户、27.99 万符合搬迁条件的农牧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2016 年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将在今年全部完成。
政策兜底扶贫方面,建档立卡人口中纳入农村牧区低保保障的有43.57 万人。落实基本养老政策,通过政府代缴保费实现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缴尽缴、应保尽保。
一件件民生实绩,给贫困人口带来直接福利,也让全体农村牧区人口受益。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世人:内蒙古的脱贫,是保证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和发展权利的真脱贫、脱真贫,是成效真实可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脱贫。
脱贫难,守住脱贫成果也不易。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对脱贫群众和摘帽地区不能就此撒手不管,必须扶上马、送一程。挖掉穷根之后,还要有稳定的致富产业,有城乡要素的互动和合理流动渠道,有公共产品在城乡相对均衡的配置,这样的脱贫,才是有质量的脱贫,才是群众念兹在兹的脱贫。
要清醒地看到,我区部分脱贫摘帽地区的贫困人口虽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脱贫的基础还不稳固,还有一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可能导致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增多,巩固脱贫成果的难度加大。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举措、资金支持力度、帮扶工作力量总体稳定,不断夯实脱贫摘帽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基础,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得而复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后各项工作的重点,将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的新阶段,这也是“十四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广大脱贫群众定能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2020 年已接近尾声,内蒙古将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进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