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形态及优化思路

2021-01-11邓伊楚

化工矿产地质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验室人员建设

邓伊楚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1]安全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实验室一方面肩负着传播和实践安全文化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安全文化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理念源泉,并从多维度提供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现阶段实验室安全文化已经被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但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凸显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短板。面对实验室管理的复杂性、科研任务的紧迫性以及实验室自身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实验室应主动探索更加科学、完善和具备实效性的安全文化体系构建路径。

1 实验室安全文化发展概述

“安全文化”最早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报告中首次使用。90年代“安全文化”概念传入我国,最早进入安全生产领域。2018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安全文化开始承担新使命,其范畴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与各领域都息息相关[2-4],此背景下安全文化更广泛地应用于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中。实验室安全文化主要是指在实验室内部形成一种组织文化,即系统性地评估所有工作流程和程序,用以识别危险和实施降低风险计划的文化理念和方式。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安全文化发展以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是实验室人员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规范的集合,主要通过实验室管理体系对制度、环境、设备和成员等要素施加影响。

长久以来,各方面对实验室的核心要求和实验室人员的考核重心是科研成果,而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实验室运行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关注重点也逐渐从上述客观指标向安全、稳定等主观意志所倾斜。只有安全这项实验室的建设基础得到保障,才能完成高标准的科研任务,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这种倾斜需要经过落后、适应到引领的转变过程,从目前实践来看,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处在适应新时期变化的调整阶段,还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隐性危机,并保有引领新时代的殷切期盼。因此,分析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形态,提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优化思路,成为了本研究的重点。

2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形态

当前,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距离新时期不断提高的安全管理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呈现出多种形态。

2.1 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隐性缺失

安全精神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表现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目前,实验室往往简单的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违规操作、粗心大意等表面浅层次原因[5],并没有充分剖析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源是安全意识的隐性缺失,这种现象在实验室安全精神文化层面普遍存在。另外,实验室大多将科研项目作为关注的重点,而“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贯彻不彻底,安全学习也没有受到重视,即便开展安全培训,通常只是进行简单的宣讲,缺乏实际训练和操作检验,难以在实验室人员精神层面实现安全文化的内化。

2.2 实验室安全行为文化职责交叠

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精神文化指导下,全体人员的安全行为模式。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多由科研主管兼任,这就导致安全管理的责任并没有细化到具体人,实验室人员对自己应当承担的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缺乏深入、细致和直接的认知。所有的认知都要转化为行动,这种职责交叠的现象会直接导致采购环节失控、实验质量无保障、危险品保存无序、废弃物收集和处置不规范等行为出现[6]。另外,实验室安全统筹工作一般涉及资产、设备、科研、保卫、后勤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呈现出“谁都可以管,谁也没有管好”的问题形态。

2.3 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认同错位

安全制度文化是对安全理念贯彻的保障机制,在实验室安全文化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中,制度文化发挥着约束和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然而现行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多为宏观性的要求,对实验室管理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责任划分缺乏精准定位,对不同特性和功能的实验室缺乏有效的“定制”标准,对准入机制、考评机制和检查机制的规范并不严格。正是因为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的不精确、不完善和不严格造成了安全制度与安全理念的错位,实验室人员易滋生侥幸心理,在处理问题时无法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很难形成对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的认同。

2.4 实验室安全物质文化投入不敷

安全物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室内部空间、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安全设施以及个人防护装备等类别。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物质支撑力度的加大,物质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资金投入更倾向于实验设备和耗材,而安全标语设置、安全通道管理、安全设施配备等安全需求则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进而导致诸如安全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仪器设备得不到定期的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通风和逃生通道存在设计缺陷、危险品处置空间分散等一系列安全隐患。

3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优化思路

针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新时期呈现的问题形态,依托安全文化引领范围、安全文化运行机制以及安全文化传播载体精准施策,可以构建起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3.1 革新实验室安全文化引领的范围

实验室处于新时期构建安全文化体系,应当积极将安全理念与实验室人员的日常、工作、学习相结合,以革新安全理念引领安全行为范围的方式,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

3.1.1 融入日常

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实验室人员的日常生活领域也随之改善和拓展,仅注重实验室内部空间的安全行为不能满足新时期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日常时间的安全意识养成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与工作时间相对的时间范畴,日常时间不再局限于家庭生活、政治生活及其他社会生活时间[7],具备了更广阔的延展空间,但这种延展也带来了意识与行为不协调的问题。安全文化引领应充分融入实验室人员日常生活形态,涵盖更广泛的日常时间和空间,以安全文化的精神养分引领实验室人员日常行为,提升安全意识的日常养成效果。

3.1.2 植入工作

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方式通常是科学、系统和持续的,这些特点赋予了安全文化构建的行为基础。将安全精神文化融入实验室人员自我价值实现渠道的工作当中,可以切实解决安全文化意识与实际工作形式之间多重疏离的问题,令安全文化构建不再是少部分人在特定情境下展开的工作,而是成为实验室人员工作过程的自发意识和促进力量,并随着实际工作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不断孕育安全意识的新形式,以合理的植入引领实验室人员工作行为,提升安全意识的工作融入程度。

3.1.3 嵌入学习

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举办安全教育培训,更要将安全意识嵌入实验室人员知识学习、技能提升、成果研究等全部学习行为,达到无形之教的效应。只有在实验室人员学习过程中持续性的开展安全文化实践活动,才能纠正安全意识存在的偏差,逐步扭转错误的安全行为,进而形成步调一致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另外,安全培训需要形式上的创新,增进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体验感培训,可以有效拉动安全学习意愿,以沉浸感的嵌入方式引领实验室人员学习,提升安全意识学习的参与范围。

3.2 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骨骼”,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统筹考虑,应如何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均良性运转的共同体。

3.2.1 微观运行机制

实验室管理者、研究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等群体构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各主体从微观上看相互独立,工作内容也截然不同,但从核心要旨分析,各主体拥有相同的安全研究、安全生产的主旨需求,这就要求实验室安全文化工作主体应当建立协同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各主体协同的过程中,为切实保证安全管理对象认知清晰,还要自上而下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一刀切”的管理划分方式。具体来看,针对不同实验室实际情况,可以将实验室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管理小组,设置相应的小组长负责工作布置,并根据不同实验环节或类别明确个人安全管理责任。此外,安全责任是督促各主体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从微观视角切入是要以安全责任驱动安全监督机制,即对安全管理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性、动态性的跟踪监管,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3.2.2 宏观运行机制

首先,在宏观运行层面,国际动态、国家需求、社会发展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之保持趋同和关联既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实践延伸,也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自身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验室的研究应主动融入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其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宏观运行层面应当做好环保意识的树立,切实做好“三废”的处理,用预先警示、实时登记、定向追踪等方式实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环保价值,让实验室行为更具持续性和时代性,并且要积极落实现代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优化安全文化的环保秩序,提升安全文化的环保效益。再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宏观运行层面还应当注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8],以文化浸润方式,实现安全管理从强制到引导的转变,达到安全文化在实验室行为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成效。

3.3 扩展实验室安全文化传播的载体

载体是实验室安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得以实施的基础,既包括可见、可触的现实空间,也包括可感、可悟的文化意识。

3.3.1 情境载体

情境赋予实验室安全文化传播的形态,既包含活动的形式,又蕴含服务、验证、辐射等作用机理。具体来看,首先是活动情境,要在实验室内部积极开展安全技能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安全辩论赛等一列安全文化活动,以参与的方式传播安全文化。其次是专业情境,要鼓励实验室人员参加安全行业考试,让既懂专业又掌握安全技能的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安全评价体系、规范安全防范方案、编写辨识危险源手册、执行实验室准入制度以及设计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再次是科普情境,要充分利用实验室人员自身知识编制科普性的安全宣传手册,积极参与安全宣传活动,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室利用学科优势在每年世界艾滋病日面向社会举办安全宣讲活动,对社会和群众产生辐射和传播效应。这些鲜活的传播素材赋予了安全文化成为实验室主流意识强有力的话语权。

3.3.2 空间载体

实验室物质空间是安全文化传播的基础,重视物质空间的安全建设有利于为安全文化环境氛围营造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实验室空间,并安装通风、过滤、灭火、报警、消防等安全设备,配备口罩、护目镜、急救箱、淋洗等防护设备,购置消毒柜、防爆柜、温控器、延时防爆类电器等技术设备,让安全设施成为实验室的“防护服”;另一方面实验室目之所及的空间均可作为安全文化的传播阵地,通过空间感官建立安全传播是安全环境氛围营造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实验室宣传栏展示安全知识和事故警示,在实验室通道等公共空间设置安全标识和安全提示,在实验室内张贴安全操作规范及危险源提示。

3.3.3 媒介载体

媒介是安全文化传播的通道,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技术的进步造就新媒介的涌现,实验室安全文化通过多种新媒介的传播可以有效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令安全管理更为高效。例如二维码在实验室中的应用,将所有器材、药品、材料的使用说明进行编码,通过扫描编码可快速掌握安全使用和操作信息,实验室使用更为便捷有序,有效避免误操作造成的安全事故。另外诸如公众号、H5网页、MG动画、ARVR虚拟现实以及自媒体等众多的新兴媒介载体形态均有助于实验室安全文化更为广泛和立体地传播。

4 结语

总而言之,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持续性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变革,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也需要不断发展。新时期实验室主体的安全素养、安全观念与安全行为将会呈现新气象,实验室机制的安全运转将会更具实效,实验室传播的安全载体将呈现多元化态势。本研究通过问题形态的解构分析和优化思路的实践探索,旨在为实验室构建起顺应新时期发展趋势、蕴涵新时期时代特点、符合新时期内在要求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猜你喜欢

实验室人员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