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论”发展历程及其转化过程解析

2021-01-11王耀斌上官周平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王耀斌,上官周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712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理论被称为“两山”理念或“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其核心与精髓代表的就是绿色发展。“两山论”的提出对区域、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2],为世界协调发展观提供了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理解和掌握“两山论”发展脉络和科学内涵,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思想,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两山论”,提升速度和质量,对于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任务,完成碳达锋和碳中和任务目标意义重大。

近年来,社会各界从生态学[3]、哲学[4- 5]、经济学[6]、史学[7]、政治学[8-9]等学科出发,从“两山论”发展脉络、理论内涵辨析、转化机制和途径、评估体系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相关的研究报道近几年呈急剧上升趋势[10],通过知网检索,目前“两山论”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报道可以简单地分为评论性质的新闻报道和科学研究性质学术论文,新闻记者和政治界通过网络媒体和报纸平台对“两山论”思想的解读和宣传[11],极大的推动了“两山论”的普及,使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从多学科角度对践行“两山论”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12],极大的推进了“两山论”的发展进程。

在对“两山论”的研究中,从明晰理论发展脉络、知晓理论基础、把握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探索践行模式等方面展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两山论”[13-15],如王会等(2018)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两山论” 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之上从市场自发的消耗性利用模式、 市场自发的非消耗性利用模式、公共政策支撑的非消耗性利用模式三种模式对“两山论”的践行机制进行探讨[6]。此外,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两山论”,学者们从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两个角度,对转化途径、转化机制、影响因素、评估体系等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9, 12, 16-17];在实践经验总结方面,从浙江安吉典型开始,“两山论”践行典型逐渐遍及全国各地。同时2017年开始国家启动建设“两山论”创新实验基地,探索“两山论”的转换通道,相关工作在不断丰富和深入。

综上所述,基于我们在黄土高原多年的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积累,分析与总结 “两山论”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涵和转换路径,提出未来高质量发展中全面践行“两山论”的工作重点,以丰富和推动“两山论”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1 “两山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以“两山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早在福建和早期浙江工作期间就已萌生,最终在以生态建设立省的浙江落地生根,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逐步走向全国各地,最终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做好“两山论”阐述和形成脉络的梳理,有助于理解和把控“两山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现有研究已对“两山论”的形成脉络进行了大量梳理工作,可分为沉淀、萌发、升华、延伸等四个阶段[1, 18, 19];此外也有学者从习近平主席梁家河知青生活开始,分为播种期、萌发期、成长期、完善期、成熟期等五个阶段[20]。基于 “两山论”的阐述还在不断更新发展以及“两山论”的发展与习主席的成长经历关系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通过对最新内容及习主席早期知青生活和河北福建的工作经历的补充和总结,将“两山论”按照启蒙阶段、形成阶段、完善阶段三个阶段进行梳理和总结。

1.1 “两山论”启蒙阶段

这一时期,从习近平1976年到陕北梁家河知青插队开始,再到后来河北正定县和福建工作,最后到2005年8月15日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为止。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正是其梁家河插队期间的7年生活,埋下了“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之后在河北正定县和福建省的工作中,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疾苦,在实践中总结,进一步坚定其“两山论”信念,使其得以萌发。

1.2 “两山论”形成阶段

从浙江安吉余村返回之后,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 2005—2006年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文章初步阐述“两山论”,并付之于“生态浙江”区域实践中,成果颇丰,先行区域也开始在全国探索实践。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和强调“两山论”的思想,使其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从浙江走向了全国各地,并且开始出现在国人和世人眼前。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问题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两山论”最全面、经典的一次阐述。

1.3 “两山论”完善阶段

这一时期,标志着“两山论”时代的到来,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之上,与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一起,正式从区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不断深入人心,并成为全国全党的共识。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写入中央文件,成为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再次提出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2017年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将其推向了高潮,全国各地开始广泛深入学习“两山论”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探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榜样和模范。2017年起国家也积极推进“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两山论”通道的转换通道,加速了“两山论”的理论落实和践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重要的历史交汇期,“两山论”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锋、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于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两山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

2 “两山论”的内涵与理论体系

2.1 “两山论”的内涵辨析

“两山论”是指习近平围绕其展开的系列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最为全面、经典的一次阐述。对于“两山论”内涵辨析,主要从理论来源、理论基础、内涵实质、重大意义等方面展开,全国各界人士激烈讨论,为人们认知和熟悉“两山论”提供了机会,迅速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共识。

“两山论”萌生于实践,贯彻于行动,最后在实践中遍地开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国策。众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吸收与继承、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借鉴、对国际国内生态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社会政治实践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等方面对习近平以“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讨论[21-24]。 “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5],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最新认识。从历史维度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26],体现了人们的现实需求。该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性,还体现了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的未来发展之路,代表了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得以双重实现的最终体现[4]。“两山论”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发展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得出的重要解决。

“两山论”思想理论体系其丰富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生态学、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想要全面认识和了解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需要全方位的去探讨和研究[27]。“两山论”不仅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句话,而是三句话构成的完整表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想要理解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必须全面解析[1]。黄承梁从史学角度,以唯物史观和自然史观为指导,从“人类纪元”范畴出发,用“人类纪元—人类世—生态纪”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史观维度对其进行了探讨[7];赵建军和杨博从哲学角度认为“两山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性[4];沈满洪则从“兼顾论”“前提论”“转化论”对其进行了阐述,并认为绿色发展观是“两山论”的精神实质,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妥善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的主线,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1];谭力则从生态经济学角度,从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肯定生态自然与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价值、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和目标方向等三方面,深刻剖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19]。“两山论”的核心思想和精髓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观是“两山论”的精神实质,绿色发展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要渗透和贯穿各方面和全过程[1]。

此外,对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概念辨析从未停止,但迄今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在学术界,从生态学角度看,“绿水青山”是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生态系统的本身的组成与结构及其为人类所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金山银山”是指由生态系统服务带来的生态福祉。从经济学角度看,“绿水青山”是万物的来源,具有无限的价值,通过市场等手段,使资产市场化和价值化,发展潜力巨大;“金山银山”是指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目前,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生态产品是“绿水青山”总贴切的表达,“金山银山”也是由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人类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的“就是”的理解至关重要,至少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和生存必须的条件,也可以认为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生态资产;另一方面就是“绿水青山”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可以认为是具有可交换的产品[27-28]。全面理解“就是”的含义,对于深入贯彻和落实“两山论”至关重要。

想要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两山论”,还必须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社会福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升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修复”等联系在一起。“两山论”的精神是指就是绿色发展,但又有区别,与五大新发展理念密切相关。认识和理解“两山论”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有助于坚定贯彻和落实“两山论”的思想和行动。

2.2 “两山论”转换机制与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两山论”转化机制与途径的探讨,应该应充分考虑其“绿水青山”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明确其价值转化途径,不能一味的单向转化,而是积极探索双向的转化机制和途径,实现协调有序发展。首先,应明白“绿水青山”是一种生态资产,是国家实现生态扶贫的重要财富和基础资源,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武器[12]。“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率、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应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基础和方向,构建绿色生态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市场机制[29]。 “绿水青山”并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呈现的生态资产,要想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需要通过核算、确权与定价来实现价值化和市场化[30]。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生态产品和过程,要想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须建立体现市场价值的“绿水青山”生态支付体系,把“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经营。

加快建立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探索并落实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跨省域的生态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的横向补偿机制,推进省级区域内横向补偿, 实现财政政策的绿色化[12]。对于具有私人属性的生态产品和生态过程的价值转化,可以从完善和增强“绿水青山”的保护机制、优先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积极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关联的外生性产业、创新“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创新“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经营理念等方面努力[16, 31-32]。众多学者也从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12],发展生态经济、增强转化内生动力[33],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4]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针对“两山论”双向协调发展,应积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反哺机制等方式助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促进两者协调发展[9]。此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推进,也极大地促进了“两山论”发展进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融合性”、价值实现通道“灵活性”、价值转化能力“有效性”、价值实现渠道“多样性”以及优质生态产品生产供给“广泛性”,对全面建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意义重大。对于转化的影响因素,王金南从效用论视角分析了经济发展各阶段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种财富的认识转变,指明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条件,在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存在障碍剖析后,提出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对策建议[35]。

“两山论”实践的探索贯穿其整个发展历程,随着“两山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全国各地也开始对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使相关的实践经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国家层面,国家从2017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的“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探索和创新不同的转换通道[36-39],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操作[40]。在地域层面,各地深入践行,涌现出一批典型样本,如湖州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致富[41],安徽旌德县通过“绿水青山”吸引高端产业,打造了健康制造产业集聚基地[42]。随着“两山论”思想的深入人心,从“两山论”的视角出发,对政府差异化政绩考核[43]、农村垃圾处理[44]等问题,众多学者也展开了相关探讨和讨论,何建峰[43]从“两山论”角度出发,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深入探讨了县级政府差异化政绩考核问题。因此,明晰“两山论”转化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高效推进“两山论”实践,发挥其最大潜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为实现碳达锋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2.3 “两山论”实践成效评价

随着“两山论”理论日臻完善,“两山论”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实践与研究有序展开,研究评估“两山论”理论和实践的成效迫在眉睫,在推动两山转化路径和机制探索、评估“两山论”实践基地发展水平、优化转化机制等方面作用尤为重要。目前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理论层次的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才刚刚起步。在理论研究层面,“两山论”效果评估体系的指标选取,应在充分把握与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筛选[45],至少应包含“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山转化”三类的一级指标[26],应该既可以反映“绿水青山”的健康状况和环境水平,也可表现“金山银山”的价值水平,同时也能够表明“两山”的转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还应包含对“两山”的耦合协调水平、限制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的量化,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在实践探索方面,不同学者从县域[46]、省份[47]、区域[48]和典型地区等不同尺度进行了评估方法探索;在评价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建立方面,逐渐开始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来定量评估“两山”的耦合协调水平,通过采用门槛模型来探索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估手段[49];对于建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已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两山指数”指导意见,以量化和评估相关建设工作[40]。探索和完善“两山论”评价体系,也可以从“两山论”转化的健康状况、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程度、转化成绩评价等方面展开。对于“两山论”的评价,应是全方位、系统性的评价,包含“绿水青山”的质量与价值评估体系、“绿水青山”发展路径选择与评估体系、“绿水青山”转化潜力分析、“绿水青山”转换效率评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调性评估等众多方面。

目前虽然已经展开了部分探索,依旧有众多不足和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由于指标的可获取性、不同“两山论”转化类型独特性和差异性等原因,很难做到因地制宜、全面的指标筛选。同时,由于两山转换的复杂性,在发展进程的时空动态成效评价方面尚显不足。应该吸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选取经验,丰富和发展具有“两山论”特色,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时空动态评估体系。

3 未来高质量发展中需全面践行“两山论”的重要方向

3.1 多学科开展“两山论”理论体系升华研究

“两山论”内涵丰富,以众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想要系统全面理解“两山论”,并指导实践探索,必须融合各个学科的思想和技术。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单一学科的探讨和研究为主,多学科交叉性的深入研究还较少。新时期,亟需培养一批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两山”型专业人才和队伍,融合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提高建设的科学水平,突破发展瓶颈,加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用系统性的思维和方式对“两山论”理论体系展开深入研究,让理论更好地落实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全面升华“两山论”。

3.2 多层次开展“两山论”践行模式示范推广

随着“两山论”思想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开展了多尺度、多方位的实践探索,从不同角度和地域探索“两山论”转化途径和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同尺度、不同层级、不同资源禀赋下的实践模式总结和示范推广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各地及相关部门应加强不同地域、不同尺度间,多层次践行模式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地域发展模式和实施技术细则,加快实践模式的示范推广进程,为“两山论”的落实提供模范参考。要打破固定思维,实现行政区域划分(从山村、小镇、县域乃至省市的全域模式的探索)和自然地理为划分(从某一沟谷、景观、流域至某一区域的探索)灵活搭配组合的多层次复合“两山论”践行体系。

3.3 多目标开展“两山论”生态过程的协同发展

目前,“两山论”转化机制、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成热点,但主要以具有私人属性的生态资源资产生态过程和价值转化探索为主,实际工作中,对如何盘活具有公共商品属性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等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的价值转化研究仍需努力,需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多元生态补偿体系与制度,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加大探索森林银行模式,加速GEP考核模式推广等,促进隐形的生态系统调节与服务功能量化和价值化,有力推进“两山论”多目标协同发展。此外“两山论”的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之间具有权衡关系,一个生态过程或功能服务的增长,往往意味着其他服务的损失,因此,开展多目标“两山论”的生态过程协同发展,不能只能注重其经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质量的动态变化与评估,落脚于主体功能定位,切勿都想法设法发展经济,忽视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和条件,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发展。

3.4 多尺度开展“两山论”转换途径评估工作

目前对于“两山论”转化途径的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多尺度、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案例。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尺度下“绿水青山”类型的转化途径和模式探索,应有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追求和模仿套用。开展多尺度的评估工作,有利于客观公平地展现不同“两山论”模式的成效,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并改正。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丰富评估数据来源,提高数据可靠性,不断探索多模型、多指标、多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多尺度地反映时空变化特征和差异。既要有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也要有特定类型转化模式的评估体系,以全面实现“绿水青山”常驻、“金山银山”永续的发展愿景。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