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脑梗死一例

2021-01-11周红牡曹非

临床内科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骨髓红细胞脑梗死

周红牡 曹非

患者,男,53岁,因“右下肢麻木半年”于2020年7月2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尚可独立行走,自感右下肢肌肉萎缩,无肌肉颤动、吐词不清、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具体经过不详,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右下肢麻木”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170/110 mmHg,平素服用尼福达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g;吸烟20余年,每日20支。入院体格检查:T 36.2 ℃,P 79次/分,R 20次/分,BP 141/100 mmHg,神志清楚,心音正常,心律齐,无杂音,肺部听诊呼吸音正常,无胸膜摩擦感;腹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配合,颅神经征(-),颈部软,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下肢浅感觉减退,右膝反射、踝反射较左侧活跃,右臀肌稍萎缩,共济运动正常,病理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WBC计数9.55×109/L(3.50~9.50×109/L,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相同),红细胞计数6.97×1012/L(3.80~5.10×1012/L),血红蛋白207 g/L(115~150 g/L),红细胞压积61.4%(35.0%~55.0%),PLT计数373×109/L(125~35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7%(40.0%~75.0%),淋巴细胞百分比8.5%(20.0%~50.0%),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7.9 s(25.0~37.0 s),纤维蛋白原(FIB)1.73 g/L(2.0~4.0 g/L),凝血酶时间(TT)21.7 s(12.0~16.0 s),D-二聚体、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叶酸、维生素B12、自身免疫抗体全套(类风湿因子、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SS-B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检查结果均正常。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深静脉回流通畅,双下肢动脉少许细小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通畅。头颅核磁共振(MRI)平扫+头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椎平扫检查结果:1.双侧顶叶、半卵圆中心、右侧小脑半球多发软化灶并胶质增生;2.脑萎缩;3.脑动脉粥样硬化;4.脊柱退行性改变。肌电图检查结果:1.放松:右股内肌、胫前肌、腓肠肌、肱二头肌未见异常自发电位,轻收缩受检肌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波幅、时限未见异常,大力收缩受检肌呈混合相平均电位1.0~2.0 mV;2.双下肢H反射:H波潜伏期正常,右侧波幅降低,所查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未见异常,右胫神经F波未见异常。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52%,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占39%,成熟红细胞排列密集,全片见巨核细胞179枚,成熟红细胞排列密集,骨髓像幼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比值增高,考虑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待排],见图1。入院诊断:1.脑梗死;2.MPN:PV待排;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给予患者金路捷+倍清星+克林澳静脉滴注,口服尼福达+阿司匹林肠溶片+立普妥+泮立苏+丁苯肽治疗,待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后再酌情使用羟基脲。2020年7月10日患者复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7.23×1012/L,血红蛋白208 g/L,红细胞压积63.8%,PLT计数4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2%,淋巴细胞百分比11.7%,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2.1 U/L(4.3~29.0 U/L),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52.5 fl。JAK2 V617F突变定性检测报告:JAK2基因V617F突变(+);MPLW515L/K基因突变定性检测报告:MPL基因W515L/K突变(-);CALR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检测报告:CALR基因(-)。嘱患者继续口服羟基脲(1.0 g每日3次)、碳酸氢钠片(1.0 g每日3次)、别嘌醇片(0.1 g每日3次)、吲哚布芬片(0.1 g每日3次)、邦之(2 mg每晚1次)、尼福达(20 mg每日1次)、必洛斯(8 mg每日1次)、泮立苏(40 mg每日1次)、恩必普(0.2 g每日3次)。患者症状好转后带药出院。出院诊断:1.脑梗死;2.脑动脉粥样硬化;3.PV;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状态良好。

图1 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00)

讨 论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塞是3种导致脑梗死的最主要病因。脑梗死常见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吸烟史、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及心脏疾病等[1]。PV所致的脑梗死临床上较少见,PV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疾病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增殖期或红细胞增多期,表现为红细胞增多;其次是红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髓外造血、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骨髓纤维化[2]。PV的两个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血栓,少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PV致脑血管病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脑梗死为主,引起颅内出血相对少见[3]。脑梗死发生的机制不明,目前主要考虑是由于患者血细胞增多,血细胞比容升高,血容量增多,导致血流速度降低,使血液黏滞度增高,出现血管内压力增高,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尤其伴有PLT增多时,会形成血栓。PV导致的脑梗死发病隐匿、进展较缓慢,且特异性稍差,临床上很容易误诊、漏诊[4]。

研究发现大多数PV患者中存在JAK2 V617F基因突变,JAK2突变主要在造血祖细胞的造血干细胞集落中发现,V617F突变位于JAK2的JH2假激酶区,JAK2 V617F突变是JAK2基因第14号外显子上的鸟嘌呤点被胸腺嘧啶取代,导致JAK2中JH2结构域第617位的缬氨酸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使JH2区域折叠结构发生改变,空间结构不稳定,JAK2的激酶活性增强,JH2活化环相互接近从而造成受体磷酸化,引发一系列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导致细胞的过渡增殖和细胞凋亡减少,引起内生性的红细胞系克隆性生成[5]。因此,对于疑似PV患者,除血液和骨髓常规检查外,还应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6]。本例患者入院后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血红蛋白为207 g/L,且三系血细胞均增多,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提示幼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比值增高,基因检测结果发现MPL基因W515L/K突变阴性,JAK2V617F基因阳性,CALR基因阴性。根据WHO推荐PV的诊断标准,该患者符合PV诊断。PV合并脑梗死的治疗首先需积极控制可逆转的危险因素,降低血液粘度,将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容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单纯的扩容及抗PLT聚集治疗疗效欠佳,需采用静脉放血及骨髓抑制疗法,能有效减少血细胞总量,减低心脏负荷,改善循环,增强脑供养,更好地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有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史、高血压病史,使PV易漏诊、误诊。在临床诊疗中,除需要注意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外,还需要关注红细胞、PLT等指标,若水平升高,需要多次复查,并根据病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及相关的基因检测,找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临床疗效[8]。

猜你喜欢

骨髓红细胞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