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基层学生支部党建育人的维度
2021-01-11邓蓓
摘要: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其贯穿于基层学生支部的实践中,有利于促进基层支部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在立德树人方面起着良好的典范作用,但同时,机制保障不到位、主体难于内化于心和交互性缺乏等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率。因而,提出从四个维度进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支部党建育人工作,实现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育人转向。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支部党建;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委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和高校党委青年力量的人口,它是进行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肩负最纯粹的育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基层支部工作的实践中去,做到党建育人促进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反推党建育人,符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促融立德树人与党建育人
从内在角度出发,高校立德树人分为两个方面,立德即培养道德,育人即培育人才。其中,立德为过程策略,明确高校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向,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同时,促进人才道德维度的提升;树人为结果策略,“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以人才长期发展为立足点,循序渐进地培养益于祖国发展,沉于知识海洋、浮于社会潮流的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协同立德树人与支部育人,即在支部之中,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支部建设的发展之中,培养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政治意识和专业能力齐头并举的知识型党员。
高校教育实践中的立德树人与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均为“人对人的教育”,两者的逻辑起点、现实目标和长远理想相合。就支部党建工作而言,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交往力量由两方面构成,一方为教师党员,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直接担任,主要提供统筹支部发展、理论和实践指导、维护支部团结等工作,是支部党员主体性发挥的先遣兵,负责基层学生支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另一方为学生党员,学生党员是由支部考察、发展起来的优秀青年,关系到基层支部在发展中的先进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人才扎实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人才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能力。高校学生党员首要身份为求知若渴的普通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强有力的知识人才储备;同时作为学生之中的优秀分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不仅是基层支部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重要对象,更是引领高校党建育人的排头兵,有助于推动高校支部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群众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一般性教育延伸。支部建设是通过这两方的交往和协同工作进行的,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必然需要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構成要素之中下功夫,靶向发力,将“以人为本”列入重要考量。
二、基层学生党建立德树人的影响因素
高校基层学生支部是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抓手,但在党建育人的实际工作中,面临着种种困难。首先,机制保障不到位。基层支部面临着事务性强、经费短缺、学生学业繁忙、教师事务杂多等一系列问题,党建工作乏力,渠道单一,立德树人融入基层党支部建设中的实效性较差,阵地建设无法匹配基层学生党支部应该肩负的政治责任。高校基层学生支部人员配置不合理,支部书记一般是由辅导员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兼任,他们在忙于自身工作与学习的同时,需要进行细致的党务工作,往往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场面,当本职工作和党务工作产生冲突时,会出现党建力度不足的局面。与此同时,经费保障不到位,在党建经费方面决算不足,学生支部在举办活动时束手束脚,只能在有限的保障之下进行活动。这些都影响着立德树人的大旗无法有效地与高校基层支部建设融合。
其次,支部立德树人主体“内化于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青年学生党员“好学”“好奇心强”等特征加速了多元价值取向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多元价值观能促进学生党员思想进步,但它也有弊端,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想不确定性随之而来,偶发无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的局面。同时,自媒体崛起,全民娱乐化浪潮影响着青年学生党员对偶像的选择,在娱乐花边新闻、影视大片、明星真人秀等裹挟之下,各类媒体对具有共产主义情怀、社会主义理想的偶像的宣传匮乏且力度不到位,优秀朋辈的示范引领作用难以渗透到青年学生党员中,导致学生党员更加注重“所见”的愉悦性,而忽视“所思”的重要性。在新冠肺炎之后,正面的抗疫英雄形象逐渐步入大众视野,这些正面的党员形象树立起了一面面旗帜,随着媒体的宣传,逐渐为学生党员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偶像,但现阶段的英雄形象远远不足,这都成为学生党员将我党的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内化于心的挑战。
再次,支部党建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存在交互性短板。时代快速变迁,学生党员的交往方式由以往的情感型、依赖型朝着功利型、自由型、交往型的方向转变[1]。交往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各类交往方式的出现横向拓展了交往渠道,但是,学生党员与同学的正面交往期待降低、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深度降低,长此以往,对党员的群众基础有腐蚀作用,不利于学生党员群众基础的巩固。同时,支部党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虽健全,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支部区块分类缺乏明确性,服务载体匮乏。现存的新型党员服务形式,如公寓党员工作站等,虽然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但是和支部党建工作的融合性较差,双结合性育人工作路线并未打开;学生支部新媒体党建工作仍是短板,新媒体交互平台的建设、管理、监督、宣传、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较差。
三、四重维度引导支部立德树人
(一)政治育人维度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规定了党支部具有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的基本任务,要求高校中的党支部负责监督保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要在支部党建工作中,强化讲政治这一我党的突出优势和特点。将支部党员的政治教育贯穿到支部组织生活、理论学习等方面,杜绝支部育人只注重实务、不讲政治的现象,教育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立场、在各类事务中立稳墙头、坚定方向、守正原则,不被西方各类自由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迷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2]。
(二)实践育人维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出真知。支部党建立德树人工作是在实践中展开的,接受实践效果的检验。实践育人和理论学习并不矛盾,有意识的开拓支部党建育人的实践维度,更有利于将立德树人与支部育人的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培养优秀知识型党员的目标。实践育人应与党建理论学习相互支撑,以增强学生党员信念,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强化主体性,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其三观,提高高校知识型党员反馈社会的能力。实践育人可作為高校基层学生党员的依托平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党员发挥模范示范作用的有力途径,也是党员践行群众路线的客观要求。实践育人还有助于塑造学生党员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开阔眼界,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同理心,例如,在走进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实践活动后,学生党员能更加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三)科学育人维度
支部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领导政党和理论具备科学性。无产阶级政党有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先进的群团作为支撑,明确的前进方向作为依托,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大学生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孕育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将来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次,青年党员培养过程和目标合理。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科学的支部育人体系,将引导学生党员对新时代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理想的实现,实现支部自上而下的育人策略。同时,高校是科学的发源地之一,其目标是培养科技人才,它是联系科技人才和社会的桥梁。高校学生支部立德树人工作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策略体系。再次,支部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内容具有科学性。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育人,主要分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格修养发展等几个方面,这和学生党员的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相吻合。
(四)主体间协同育人维度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间性建立在实践论的基础之上,它反映的是一种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换言之,育人的工作,其本质是在进行分版块的交往,立德树人始终贯穿于支部育人主体间的交往过程。不能分裂地将支部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看作主客体的教育和被教育过程,支部中出现的每个因素都可以看作是单独的个体,它们互为多级互动主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间性是主体性之上的超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之中。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主体之间“和而不同”,支部立德树人工作中,需要发挥育人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德育精神和人才培养默契。人有社会性,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因而,进行各个多级主体之间的衔接也至关重要。在支部党建中,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一个积极的场域,协同运用政策导向、理论前导、环境支持、策略支配等材料,促进党建发展。
四、基层学生党建立德树人转向路径
(一)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治引领
习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要加强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强化政治领导,突出党在高校基层学生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创建良好的政治育人生态。首先,支部内部应进行优化。基层支部需把握党务工作的严肃性,注重对学生党员的政治把关,严格遵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标准,杜绝突击发展党员;创新党员发展的模式,为党员设计一定的量化积分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同志中进行差额民主选举,创造争先创优的鲶鱼效应;完善党员发展的评判标准,注重拟发展对象的政治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群众基础;强化标准意识,注重流程规范化;倡导良性竞争,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严把关,从入口处提升基层支部的党员质量。
其次,树立党的一切工作落实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还应融入到党、团、学三类工作中,在开展工作时,尤其在涉及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面前,支部应把关团学事务工作,始终要突出党支部的领导力。辅导员作为支部书记,可在实际操作中,有针对性地将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党建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变化形态,结合当下的热点和潮流元素,举行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党团学三体工作融合的过程中,要避免基层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同质化。
(二)注重实践的多层次性,把握活动阵地
支部具体工作的多阵地化拓展,首先表现为实体阵地的拓展,除却内部经常性的学习和交流,还要注重支部党建立德树人工作的对外扩展,基层学生党员应该“走出去晒晒太阳”:开展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党龄的学生党员间的素质拓展和座谈式交流活动;走入红色革命基地进行实地参观,感受革命氛围;结合学生常规活动,开展支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如“三下乡”、支部党员精准扶贫和爱心支教等;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例如,辩论、党史“一站到底”、红色流行歌曲比赛等;同时,注重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开拓和使用,注意新媒体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视频、音频、小游戏、虚拟现实等交互手段进行支部成员理论学习,利用论坛、微博、QQ、微信等进行支部线上交流活动,把控舆论导向,让其成为基层党建实实在在的宣传窗口和教育窗口。
其次,进行影响力阵地纵深的拓宽,树立支部育人品牌,形成特色鲜明的支部文化,促进学生支部党建的规范化发展。结合支部人员的构成和专长、支部设置的特点,建立主题明确、特色鲜明、有针对性的、连续性的支部特色活动体系,形成持久不间断的支部理论支撑和活动体系,让学生更有认同感和政治信心,以传承性战胜流动性,将支部优良的传统通过传承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将优秀党员先锋性和模范作用辐射开来,激发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为立德树人的长远性发展打造阵地支撑。
(三)渗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占领思想阵地
思想阵地工作能够保障支部立德树人工作的纯粹性。首先,需把握支部书记这一重要抓手,支部书记的角色影响高校学生支部政治引领功能效果的发挥。支部书记开展支部工作的科学性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要素,即視野是否开阔、指导理论是否科学以及是否抓住主要矛盾[4]。这要求支部书记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熟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高校党委要有意识地培养支部书记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法,促进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和纪律性实打实的提升。同时,基层学生支部书记向教工支部看齐,逐步打造“双带头人”支部书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党建研究、社会主义制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发展,也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实践。
其次,培养支部学生党员的科学意识,坚守“三全育人”的科学方法,在开展支部“三会一课”及举行各类活动时,将科学的理论穿插其中,坚定学生党员政治方向、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培养党员思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熟读并理解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使用各项载体,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克服学生党员盲目爱国的心态,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和组织纪律观,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包括学生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建设,促进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协同支部结构,激发党员主体性
合理的支部结构更能激发学生党员的主体性。高校党委提出支部发展要求的同时,更应注重为基层支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基层支部建设扬长避短,优化结构和设置。现存的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主要以专业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设置横向的支部结构,个别高校成立了党员工作站或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作为党员先锋示范作用的基点,为广大同学提供志愿服务。该模式主要优势是便于管理,以辅导员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干部为支部书记,进行学生支部的运作,但是容易引起支部党员断层,不利于党员精神的传承、优良支部作风的沉淀。以四川省某医学本科院校为例,该院校实行以年级为单位的支部建设,一般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党员数目不断增加,会出现支部党员的“繁盛期”。但随着学生的实习及毕业,支部的党员数量骤减,进入“匮乏期”,支部出现断层,领导结构不稳定,支部的支委改选工作变得频繁。因而,支部设置的创新必不可少,一些学者提出了以学科为依托,与实验室相结合,在团学组织、优秀青年组织(如军乐团、国旗护卫队)中建立纵向的党支部等优化支部结构的方式均可作为借鉴。
参考文献:
[1][4]陈月兰.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31.
[2]周廷勇,张帆.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J].红旗文稿,2019(14):22-2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作者简介:邓蓓(1989-),女,四川绵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党建。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