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玉米北方炭疽病大发生诱因及防治对策
2021-01-10李心赵伟莹
李心 赵伟莹
摘要:玉米北方炭疽病(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是春玉米生產上的一种次生病害。受2020年特殊气候条件影响,本市玉米首次大面积发生北方炭疽病。为摸清田间发病规律,科学制定防控措施,重点开展了玉米品种及不同耕作栽培方式等发病情况调查,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北方炭疽病;玉米;大发生;防治对策
玉米北方炭疽病致病的病原真菌为玉蜀黍球梗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腔孢纲黑盘孢目球梗孢菌。该病于1963年在我国吉林省首次报道发生[1],之后在东北三省及云南省多地均有发生 [2]。2020年6月,本市气温偏低、降雨量特多,比历年同期多78.8%,致使部分区域土壤偏湿,小范围内还出现了短时内涝,凉爽高湿的气象条件为北方炭疽病的提早发生与大面积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进入7月份,随着气温回升,田间已侵染病害进入显症期,呈现出多地、广范围、突然发生态势。据调查,该病全市发生面积近6.8万hm2,发病地块平均病株率为16.5%~25.5%,严重发病地块的发病株率最高可达100%。病斑多集中于玉米第6~9片叶,呈向上扩展态势。
1 发病症状
玉米北方炭疽病主要侵染部位为玉米叶片,一般从玉米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中部、上部叶片进行侵染扩展。该病初期症状为斑点状的水浸润样病斑,逐渐扩大至椭圆形或者圆形病斑,病斑中央部位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或紫红色,外围具黄色或黄褐色晕圈,病斑大小约为0.5~2×0.5~1.5(mm),因病斑似“蛙眼”状,因此有“蛙眼病”和“眼斑病”之称。该病发生较重时,叶片上病斑多融合成片,叶肉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严重影响作物光合作用。除为害叶片外,北方炭疽病还可侵染玉米的中脉和叶鞘等部位。玉米北方炭疽病可侵染玉米叶片的中脉是该病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最主要区别,当被害中脉多个病斑融合后,叶正面中脉呈淡褐色,浅于叶背中脉被侵染颜色。
2 发病调查
2.1 不同品种间差异性调查
经田间调查,嫩单19、垦单17、华美335、金辉106、瑞兴98、利合228、和玉189、和玉187、迪卡1563、致泰3号等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易感病。以华美335、嫩单19、和玉系列品种最为严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先玉335、大民707、冠玉707、南北5等。
2.2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间差异性调查
选择种植相同品种的免耕栽培、玉米秸秆深埋还田、玉米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离田等不同耕作方式田块各3个,每个块地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选取10株,调查每个地块的发病情况,明确不同耕种方式对发病的影响。根据北方炭疽病的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出病情指数,再进一步确定不同耕作方式下病害发生程度。
病情分级标准:主要参考玉米叶斑病类的分级标准[3]
1级:玉米叶片上无病斑或者有零星的病斑,病斑占叶面积0~5%;
3级:玉米叶片上有少量的病斑,病斑占叶面积6%~10%;
5级:玉米叶片上有较多的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1%~30%;
7级:玉米叶片上有大量的病斑,且病斑互相连接,病斑占叶面积31%~70%;
9级:玉米叶片上基本被病斑所覆盖,叶片全部枯死。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植株数×最高病级值)×100
发病程度:
轻发生:田间病害发生较轻,不防治不会造成产量损失;
中等发生:田间需要防治,不防治会造成产量一定的损失;
重发生:田间不防治会造成产量严重损失。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下玉米北方炭疽病病情指数
经调查,秸秆离田、秸秆深埋还田发病轻,病指为13.98和14.02,属轻发生;免耕播种、秸秆碎混还田发病较重,病指为29.14和24.69,属中等程度发生。
2.3 不同地块类型下发病情况调查
在品种、耕作栽培等条件相同情况下,调查低洼、坡岗地及田间地头、田块内发病情况。
经调查,种植同一品种嫩单19,低洼地、坡岗地发病较重,平地发病较轻;同一发病地块田间地头与田块内部发病程度基本一致。
3 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有利
据调查,冷凉、高湿的气候条件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发生与流行十分有利。本市6月份气温偏低,全市平均气温为18.7℃,比历年低1.7℃。其中:克山县、讷河市和克东县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时期低2.0℃以上,出现特低气温;其它县(市)区的平均气温也比历年同时期低1℃以上,出现偏低。6月份,本市降水量特别多,据气象部门统计,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42.5mm,比历年降水量多78.8%。所属县(市)的降水量均超过100mm,雨量最大出现在克东县,为184.8mm。气温偏低、降水特多导致玉米北方炭疽病在本市大范围发生。
3.2 田间菌源丰富
玉米北方炭疽病主要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发病叶片的碎屑等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4],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近几年,北方炭疽病在本市各地发生较为普遍,因没有大面积暴发流行,从未引起人们关注,但多年连作以及未经腐熟病残体数量的增多,田间已积累了丰富的菌源。由于今年特殊的冷凉高湿气象条件,导致田间大量病残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借丰沛雨水和气流传播,引起田间大范围发病。
4 防治对策
4.1 种植抗病品种
据孙佳莹等报道,玉米自交系中,缺乏抗玉米北方炭疽病品种资源,这与近年来东北地区玉米北方炭疽病连续高密度发生的情况相吻合。为此,寻找高抗病品种资源并培育出抗病玉米品种是防治北方炭疽病的关键[5]。调查发现,品种抗性对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目前防控中,仍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可选种先玉335、大民707、冠玉707、南北5等有较强抗性且栽培性状好的玉米品种。
4.2 加强田间管理
北方炭疽病一般在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吐丝期发病最为严重,同时发现下部老熟叶片比上部幼嫩叶片更易被该病菌侵染[5],因此,增施有机生物肥,优化氮肥、磷肥、钾肥和多种微量元素的配比,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防治中,要及时追肥,尤其是针对发病较重的地块,更要做好追肥处理,同时可在叶面喷施微量元素锌肥和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补充养分,提高作物素质,增强玉米抗病能力;还要利用晴好天气,加快田间铲趟进度,增温散寒,降低田间湿度,提升地温;收获后,要及时深松土壤,通过深翻促使病残体腐烂,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复合微生物菌剂,加速还田秸秆和植株残体的腐烂分解,以减少第二年初侵染菌源。
4.3 田间科学用药
近年来,国外大型植保机械设备的引进和国内植保机械的自主研发成功使喷施药剂成为防治玉米叶部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在玉米发病初期或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结合玉米螟防治,及时组织喷药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苯甲·丙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甲基托布津和肟菌·戊唑醇等药剂,每隔7~10d叶喷药剂1次,连续用药2~3次,可兼防大(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灰斑病等叶斑类的病害。喷洒药剂时,可适量加入芸苔素内酯、碧护等植调剂,以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高药剂防治效果。田间作业可使用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进行航化作业。
参考文献
[1] 戚佩坤,白金铠,朱桂香.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M].科学出版社,1966.
[2] 白金铠.杂粮作物病害[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王晓鸣,石洁,晋齐鸣,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
[4] 张崎峰.浅谈玉米北方炭疽病[J].中国西部科技,2014,1(13):49.
[5] 孙佳莹,肖淑芹,许佳宁,等.辽宁省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条件与药剂防治[J].玉米科学,2016,24(5):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