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构建
2021-01-10刘燕李旺泽周紫君刘琳琳
刘燕 李旺泽 周紫君 刘琳琳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党同志要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势所趋,不论从教师还是从学生角度来看,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构成大教育格局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党史教育;思政教学;内容构建
一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内在关系。“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1]。总书记也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因此,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应是协同育人。当代大学生要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学习党史紧密融合,自主探索红色谱系精神的思政力量。用党的故事丰盈思政理论;厘清党史脉络,把握党史框架;以党的成就凸出成功经验,以走过的挫折彰示历史教训;让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了解昨天、掌握今天、开创明天。二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结伴目标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有很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要想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共同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关怀就要求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一步创新,要让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切中新时代发展的主题,而让党的历史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正应该是当下最时尚的思政课堂教育方式,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融入思政课教育、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在书写的历史作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从而持续地对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和提升。三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的构建。
1用党史故事支撑理论骨架
思政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自已要弄清楚党的历史故事和党形成的理论的之间的关系。总书记曾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所以,会讲故事就内在地要求教师熟悉掌握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既能具体讲解党史故事,又能透过对党的故事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重点讲好党的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从学理的层面明了党的性质,从精神层面认同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自然就达到了以史明理的教育目标。总结来讲,思政课堂讲解党的故事和理论,应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理论骨架要用党史故事来支撑,不能仅停留在故事的肤浅层面哗众取宠,也不能只仅停留在枯燥沉闷的理论层面。要让思政课堂鲜活起来,一方面要用有趣的历史故事说明枯燥的理论,使沉闷的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表达出来,浅显易懂,让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接受;另一方面,教师要用升华的理论剖析历史故事,使故事折射出本质,使思政课堂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
2用党史细节构建思政脉络
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切入,宏观体现在党史思政脉络,微观体现在党史的细节里。整体把握脉络,就需要思政课从宏观上讲解党史,可以通过党史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纵向分析党一百年来解决这一具体问题的演变进行,进行历时性的分析,廓清党对这一具体问题解决的脉络,从而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百年党的奋斗史中表现出的普遍规律。从微观上讲党史就是党史细节,依据具体思政课程特色,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要求,精准选取党史中的相关历史故事或历史片段,引导学生熟悉党史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党百年奋斗史中的重点内容。无论讲脉络还是讲细节,都要立足百年党史历程的历史演进。党史细要通过摘取历史片段来证明历史结论,党史脉络要通过同一细节的百年历史演进过程来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能只讲细节,也不能只讲脉络,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沉陷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中。正因如此,思政课堂讲党史要力求做到讲大脉络用小细节来架构,小细节要用大脉络来定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用党的挫折架构成功经验
百年党的风雨奋斗史中,既有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遭受挫折的历史教训,无论宝贵的经验,还是惨痛的教训,都应向学生传达出突历史镜鉴的作用,也都应我们不能遗忘的宝贵财富,更应是我党历史智慧的主要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着这一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我们正视宝贵的历史经验,但也不回避惨痛的历史教训。正如总书记对待领袖人物的错误和失误这一问题上所倡导的态度一样:“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承认-分析-纠正,就是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把党的经验和教训都作为宝贵的历史教材来对待。思政教师不能只讲经验,也不能只讲教训。只讲经验是对党的奋斗历程不自信的体现,而只讲教训则极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两者都不符合科学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认识论要求。思想政治课要透过经验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智慧,要透过教训展现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警醒,还有我党不回避历史的自信和坦荡。4用党的实践托起未来希望对待党的历史,我们必须要用辩证的思维,采取科学态度,使用正确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昨天,把握当下,开创明天。也就意味着,回顾过去只是手段,瞄准未来才是目的。思政课讲过去,是为了找到应对未来要遵循的历史规律,是为了找到应对未来可以发扬的历史智慧,是为了找到面向未来能够继承的力量和勇气。思政课讲党史,鉴得失、析成败、知兴替,让学生了解过去,让学生从认知过去中囊获走向未来的宝贵历史智慧。让学生在回顾过去中迎接未来,使其深刻领悟“历史不遥远,也从未远去”,让党史思政教学内容增强其获得感。
4结语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二者融会贯通,从而构建党史教育大格局,扩大思政课程影响度,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逐步从内在增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对党史教育思政课的认同感,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努力引导大学生从党史思政教学中获得主体意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简介
刘燕、刘琳琳均系华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旺泽,华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紫君,唐山教育局,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基金項目
华北理工大学2021年度党建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党史学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项目编号: ZD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