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
2021-01-10金晓霞
金晓霞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是必然之举,但是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相关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文章首先探讨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再针对其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中职;语文
1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能够体现联系性、系統性的课程观,它的课程形式不同于传统课程的限制性和拘泥性,它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思政教学融入相关的语文教学当中,达成一种完整的课程育人的目标。
1.1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育人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思政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结合,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枯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将极大地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学科知识的交叉学习也会让学生更加喜爱语文学习。思政课程的实施不仅让语文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增加了学科宽度和深度,让学科教学回归到了以育人为根本的目标当中,这是新时代赋予思政教学的任务,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1.2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只关注教材知识点以及考试知识为主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以学生为主的“育人”作用。在新课改的目标下,思政教学倾向于以学科创新和课堂创新为主,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更加合理合规的方法将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起来,并以自身感受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消化、理解思政课程内容,良好的思政课程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并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课程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教师想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自身必须具备育人的素质,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不断加深对思政课程的挖掘和学习。
1.3提升教学效果,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以单一育人教学为内容,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孕育而出的思政课程,加入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的统筹规划中,也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差异,通过将思政课程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结合,使传统的语文课程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可见,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具有深度和力度。
2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结合教学模块的文体特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受传统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往往忽视了对情感氛围的塑造,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中,学生在这种枯燥的氛围下,对语文课程和思政教育丧失兴趣,思想修养和道德的养成也会受到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的情感氛围的营造,结合各教学模块的文体特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体模式丰富多样,以古诗词的教学为例,在学习人教版中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赤壁风景图,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有意识地营造壮烈激昂、豪放的情感氛围,挖掘其中的热爱祖国、愿为国家奉献、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培养和政治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距今一百年前我国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已经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教育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到如今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中职教学的范本。在此模式的影响下,教师遵循教学规范和流程,以既定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使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良好的落实。然而从学生的专业角度来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全体学生的综合现状制定的,不具有普适性,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中职语文课堂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专业基础以及思维发展特征,将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发展现状有效结合,融入思政教育时,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发展,适当地进行优化调整,也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促进全班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2.3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在探究感悟中提升创新意识
基于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教育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是中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的重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思政环境,塑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背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思政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在快乐地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促进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新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麦当劳文化”的含义,基于饮食文化碰撞融合把握“全球化”的特征和过程。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话题探究的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对生活中的肯德基消费做实地调查,课堂上合作讨论自己的调查结果以及对调查现象的思考和感受,探讨我国接纳西方文化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也可以让学生饰演中华文化的推广者的角色,交流讨论可以将我国的哪些传统文化推出去,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推广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以后走进社会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全球意识。
3结束语
总之,思政教育与中职语文的融合是是在必行的,教师应当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力结合,实现育人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探究[J].才智,2021(17): 77-79.
[2]潘莉萍.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21,42(0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