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理性决策思维推进我国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2021-01-10张慧欣陈一婧卢秋野
张慧欣 陈一婧 卢秋野
摘要:本文从非理性决策思维和绿色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分析非理性决策思维成因、非理性决策思维类型、非理性决策思维实践应用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分析绿色生活方式内涵、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必要性、推进绿色生活方式途径、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意义,为利用非理性决策思维推进我国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非理性决策思维;绿色生活方式;理性;人的需求;
对推进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顺应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保护需要,也契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故而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通常对推进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研究的前提是将研究对象假设为“理性人”,即“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然而近年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人的决策很少符合“理性人”假设的研究结论,指出人的大多数判断和决策是在非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下做出的。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5:Mind, Society, and Behavior》),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人的非理性决策有三种思维:自动思维(thinking automatically)、社会思维(thinking socially)和心智模型思维(thinking with mental models)。[1]人的这三种非理性决策思维为我们研究推进大众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向。本课题就是要研究尝试利用人的非理性决策思维及其规律推进我国大众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而这一研究视角是国内外学者很少涉猎的。本文所涉及的关于非理性决策思维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成果均为国内外2010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非理性决策思维研究述评
1.关于非理性决策思维成因的研究。
人产生非理性决策思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非理性心理特征、认知过程本身和有限理性。杨金桥从非理性心理特征和认知过程两方面分析了人非理性决策思维的产生。他分析认为,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可能会自认为做出了“理性”的决策,但却丝毫意识不到,这种“理性”决策的背后受到了非理性心理特征(诸如情绪、性格等)的影响甚至操控,使得人们决策的结果在实际上并不是理性的,而自己却浑然不知。人的认知过程本身也具有非理性特征,这也使得人难以实现完全的理性决策。艾瑞里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这就使得人的决策和行为有时是非理性的。
2.关于非理性决策思维类型的研究。
世界银行在《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中首次提出,人的非理性决策的三种思维,即自动思维、社会思维和心智模型思维。“自动思维”就是人不经过深思熟虑,自动做出判断和选择。“社会思维”是指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常常取决于身边其他人如何思考和行动。“心智模型思维”是指人们思考时通常不是利用他们自己发明的概念,而是使用所属社会的概念、分类、身份、刻板印象、因果推断和世界观等。
3.关于非理性决策思维实践应用的研究。
学者们探讨了非理性决策思维在脱贫、健康、儿童早期教育、游戏等方面的实践应用。世界银行的《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深入研究了利用人的非理性决策思维(自动思维、社会思维和心智模型思维)促进脱贫、维护健康、做好儿童早期教育和提高居民储蓄等问题,并大力提倡在发展实践中积极利用人的非理性决策思维,以进一步推进发展事业。郑重阐述了玩家非理性决策思维在游戏付费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地说,他是运用前景理论(非理性决策的一种理论)阐释了游戏开发商如何利用玩家的非理性决策思维进行付费设计。
二、绿色生活方式研究述评
1.关于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围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了表述和界定。胡雪艷认为,所谓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遵照社会生活生态化的要求,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2]吴芸认为,绿色生活方式就是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3]廖晓义将绿色生活方式概括为5个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4]王治河从后现代的视角,在批判现代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这种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以追求诗意存在和创意存在为内容的生活方式。
2.关于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必要性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应对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现有生活方式的缺陷和建设绿色城市等方面分析了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曹红艳论述了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改善紧密相关,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不仅面临着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与公众生活有关的污染也逐步上升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主要问题。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给环境带来的损害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攀比、炫耀、浪费行为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增排更多的温室气体。因此,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一杯水做起普及绿色生活,推动人们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王治河从建设后现代生活方式的角度,揭示现代生活方式至少具有三方面的严重缺陷: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它将自然看作征服、宰制和肆意剥削的对象。它在将人推到最高主体和绝对中心地位的同时,忽略了自然的独立性和内在价值。二是个人中心主义,它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只要个人自由不讲社会责任。三是消费主义,它将生命的意义等同于对物质的占有和对财富的追求,信奉“我买故我在”,强调人的消费决定人的存在和价值。他认为,这种现代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文明的建构。需要转变生活方式,建构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吴芸分析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人类的消费需求急剧膨胀,过度的消费加剧了高消耗生产,加速了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毁坏了生态资源环境;与此同时,人们又不顾及生态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对消费所带来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产生了大量的消费垃圾,污染了生态环境。空气污染、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人类要继续发展、更好的生存,必须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生活模式。Yoon Choe(2012)和 Ingeun Yi(2012)等研究者从绿色城市的角度分析了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根据联合国的推测,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70%。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按照现有的城市模式,能源、水等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设绿色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实现绿色城市,需要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对于实现绿色城市来说,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比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供给更为重要。
3.关于推进绿色生活方式途径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宣传教育、法律制度、技术设计、互联网+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方面探究了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陈吉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路径:(1)弘扬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观念,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2)完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将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在法律中固定下来;(3)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形成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强大合力。张学海认为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可行路径是“三化”,即推进消费的减量化、虚拟化和循环化。贾真、葛察忠等在梳理了我国现有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从生产、包装、采购、回收四个环节和衣、食、住、行四个领域提出了完善建议:(1)增加绿色供给;(2)推进绿色包装;(3)促进绿色采购;(4)开展绿色回收;(5)引导绿色饮食;(6)推广绿色服装;(7)倡导绿色居住;(8)推行绿色交通。胡雪艳等认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途径:(1)转变职能,构建政府引导机制;(2)完善法律,构建行为制约机制;(3)强化理念,构建适度消费机制;(4)注重教育,构建绿色文化机制。Andreas Reiter(2011)认为,通過建筑和技术的设计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即引导生态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Kim(2010)等分析提出,利用各种媒介实现能源消耗的可视化有助于推进绿色生活方式。[5]
4.关于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意义的研究。
学者们论述了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多重意义,诸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生产向绿色转型等。吴芸阐述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四方面的重要意义:(1)提升全民生态素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国民身心健康;(3)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4)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张学海分析说,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能够形成三个正向连锁效应:一是可引致消费的正向连锁效应;二是可引致生产领域的正向连锁效应;三是可引致绿色产业快速增长正向连锁效应。[6]李莹在《全面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与途径》中认为,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防治环境污染、维护城市居民健康的需要,更是树立绿色理念,实现全民共享共建的需要。[7]周洁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中认为,绿色发展生活方式是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动能基础,能推动公民个人的身、心、灵全面提升与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生态环境文明工程的基础。[8]李波、杨震、沈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角下的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研究》中认为,培育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在现实层面具有四种意义,一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二是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三是对于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意义;四是对于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的意义。[9]
三、利用非理性决策思维推进我国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
1.绿色生活方式是根治生态危机的基础
生态文明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也随之诞生,如扩张式的和非理性的消费,具体表现为攀比、炫耀、浪费这些行为。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改变不良习惯,使其与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相适应,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基础。
2.绿色生活方式能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
公民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能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能够真正的从根本上改变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习惯,使身心得以放松,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公民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从而提供一定的保障平台,这能够从制度上对公民的生态权益进行保障。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为了公民的迫切需要,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能够确保人民生活得以满足,能够使公民享有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态权益,使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得到满足。
3.绿色生活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必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全体人民共同梳理绿色的生活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是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关键所在。
四、结论
第一,现有研究多侧重理论结论,而鲜见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对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本课题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第二,现有研究多侧重从问题出发,而鲜见从社会真正的主体——人出发,建构研究的起点和目标。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等非绿色生活方式,将人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和第三方。但我们知道人才是生活方式的主体,所以通过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主体——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而这正是本课题与以往同类课题选题的最大不同。
参考文献
[1]杭承政.考虑个体非理性的公共政策——评《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J].公共管理评论,2017(01):164-171.
[2]胡雪艳,郭立宏. 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N]. 光明日报,2016-05-03(007).
[3]吴芸.全方位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J].唯实,2015(10):59-62.
[4]廖晓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目标[J].科技导报,1993(11):3-6.
[5]贾真,葛察忠,李晓亮.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措施及完善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05):26-30+48.
[6]张学海.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连锁效应与可行路径[N]. 河北日报,2015-08-12(011).
[7]李莹.全面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与途径[J].内蒙古人大,2020(01):37-38.
[8]周洁. 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N]. 山西经济日报,2018-11-20(007).
[9]李波,杨震,沈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角下的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04):85-90.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 利用非理性决策思维推进我国大众绿色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编号:LJKR0219)。
张慧欣,女,1963-,辽宁沈阳人,沈阳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