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探究

2021-01-10王玲玲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路径教学理念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基于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以及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并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孔孟的互动教学理论的依托下,提出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方向和实践途径,从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供有益可行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理念;实践路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打造“思想政治金课”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在思政教学中,既要统一使用教材并设定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出多样性,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教学中既坚持教师主导,又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及知识接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要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和要求,呼唤着我们要研究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发展创新。

(二)新课程改革以及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教师不再扮演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成为“多面手”,既要引导学生对思政学习充满乐趣,也要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点拨,还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序合作。可见,师生双方拥有着平等的人格。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消除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实现优质课堂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依托的互动式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这是皮亚杰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他多年以来一直把儿童的智力发展当成研究重点,“图式”是这一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图式”的形成与变化,这是认知发展的本质内涵。皮亚杰对学习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绝不是把知识传递或转移给他人,而要对学习者进行引导,让他们借助于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经验 。可以把这一理论梳理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新知识观。师生之间在人格与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以强制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而要与学生合作,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二是新教学观。学习就是要解决问题,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进行交流、合作,这样才能让问题快速解决。三是新学生观。教师要把社会热点话题搬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学习新知识,学生的理解将更加丰富。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为这一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代表者为马斯洛等。这一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具有自主、协作的特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都享有主体地位,不只是要与同学沟通,也要与教师互动。这一理论主要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是增强应变能力的前提;二是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三是要在轻松的氛围下组织学习活动;四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独立思考;五是要让学生能自发主动地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六是经验与意义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3.孔孟的互动教学理论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了“乐之者”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为互动式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是《道德与法治》课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当代人对《论语》进行解读,能从中找到一系列正确的教学理论、宝贵的教学经验。孔子倡导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获取知识实际上就是一个深入探究并加深理解的过程;他提出的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征产生足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条件有针对地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思并重是孔子教学理论中的另一大精髓,认为学习与思考是学习中的两项基本内容。孟子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弄清知识的由来与原委,一定要主动钻研与探究,只有教师讲解到位、详细,才能让学生深入、积极地思考,产生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理解知识的要义。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的实践途径

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式教学所依托的理论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或教学理念运用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实践中,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方向和实践途径。

第一,更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互动式教学法提倡交互主体,即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均处于平等的地位,都是活動的主体。我们应当改变当前主客体二元的教育观念,由传统的对象性教学理念向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转变,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必须要形成,要重新看待受教育者,把他们当成重要的接受主体,不能受到传统僵化思想的影响,要积极、深入地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平等的,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征予以关注,选择的教育方法、安排的教育内容都要与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保持一致,在与学生沟通、对话时要运用他们喜欢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好感,使得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和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互动间的交往关系,二者互为主体性,体现的是一种主体间互动性的关系,双方之间是平等的,互动式教学法主张在交往过程中坚持主体间互动性原则,师生之间将彼此看作是平等的主体,以对话为媒介,相互承认,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互动发生在两个或多个人之中,参与互动的人都有一定的表达与行为能力,在师生互动之中,可以从对方的观点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加深自己的反思,实现自我完善。不管是对师生关系进行分析,还是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知,互动式教学理论都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因为互动与对话应该是教学的主体部分,彼此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的与和谐互动的关系。

第三,营造尊重和爱的互动氛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禀赋,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禀赋特征,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对他们的个性差异予以尊重,更要帮助学生补齐短板;要对学生做出的选择、形成的价值观予以认同,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会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价值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让他们的价值取向保持正确,尽管学生的价值观可能有不当之处,但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我判断并做出正确选择。在教育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尊重和热爱时,会激发起其极大的学习热情,只有课堂中处处萦绕着爱,只有课堂中的人都能积极互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自由而快乐的,才能形成个性,拥有神奇的创造力。

结论

互动式教学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能让课堂处处有生机,能让每个学生充满活力,能让教师能力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厌学的情绪不断缓解,非智力因素被积极调动,眼神里充满了“生命力”,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康维铎,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历:姓名:王玲玲出生年月:1992年6月 性别:女 籍贯:湖南邵阳.

职务:初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深圳市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

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3):90-95.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路径教学理念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的创新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思考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