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简论

2021-01-10陈杰思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陈杰思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文心雕龙·宗经篇》)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中国的经典教育始于孔子。孔子创办私学,采用的基本教材就是经他整理或编撰的六种经典,称为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荀子亦非常重视经典教育:“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六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六经的价值各有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之后形成的典籍重要的有“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上九部经典(《乐经》散失)合称四书五经。清末兴办新式学堂之前,中华经典教育占据着教育阵地,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新办新式学堂之后,仍设有经科。

阮元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故“育才首在通经,奉圣人之至教。”(阮元《奉敕进经籍纂诂折子》,见阮元《研经室》四卷一)儒家经典讲的“常道”,是永恒的道,是不变的道。无论时光如何流移,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人性存在,人们都应当遵守经典所载的常道,此即“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如果丧失“常道”,那么人生活就没有根基,沉沦于无常之中,随波逐流,没有原则,丧失信念。重新树立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原则,重新确立中国人的信念,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全盘西化思潮席卷全国,部分文人和政客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中华经典,或者对中华经典进行妖魔化解读。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民国初年废除读经到现在,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丧失了文化经典的教育。由于人们对中华经典存在着偏见,由于文言文造成的语言障碍,由于传统文化典籍缺乏功利的吸引力,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于是,中华文化经典只能是尘封起来,远远离开了民众,通过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渠道被阻断。直至现在,有不少受西化教育影响和受到“左”的思潮影响的人士,仍然对经典教育抱着很大的偏见,错误地将中华经典当做落后的保守的封建文化,错误地认为传统经典会禁锢人的思想。绝大多数国人都没有接受中华经典的教育,已远离了自己本民族的经典。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经典被抛弃长达百年之后,中华文化已出现断层,出现“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之局面,海外新儒家感慨中华文化已是“花果飘零”,陈寅恪哀叹自己“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出现精神空虚、人格扭曲、行为失范、淫秽色情、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赌博吸毒、心理变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邪教迷信、违法犯罪、歪风邪气等现象,君子之风减消,小人之风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民族丧失经典教育而导致的恶果。要减少和消除以上现象,必须重新开展经典教育。

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在我们教育中,中文学科作为语言工具,但是,“文以载道”,如果没有经典教育,我们如何能体认“道”?有历史学科提供事实与材料,但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历史事实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如果抛开经典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没有精神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何处找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到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寻找。

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流行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流行阅读的读者是从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等角度选择读物,而经典则缺乏趣味性、娱乐性、怪异性、刺激性,通常不会成为人们选择的对象,经典阅读越来越边缘化。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不接受经典教育,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良思想不断侵入,歪风邪气日益熏染。当他长大成人之时,世俗之见占据了他的头脑,当不良的品性已经形成,在这样的情形下再来面对经典,就会用内心的不良意识来抗拒、排斥、歪曲经典。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远离经典教育,则不良思想大行其道,歪风邪气日益猖獗,时间一久,民族精神就会沦丧,民族品格就会扭曲,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大大下降。中华民族远抛弃经典教育长达近一个世纪,经典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在现实生活中已难寻踪影。在全民族中推行中華经典教育,已经是非常迫切了!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