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信息技术助推新高考

2021-01-10刘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管理系统信息技术改革

刘坤

摘 要: 新高考改革是一项全新的教育革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动,一些试点地区虽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依然面临重重困难。随着信息技术发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必要内容。借助在信息搜集、数据处理、资源调配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可以从多个维度支撑新高考改革下的学校教育实施,如课程建设、德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等。

关键词: 新高考;信息技术

在21世纪的头10年,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或正在改变人类生存的空间。因此,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不能脱离信息化的社会背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改革中的难题是信息技术的使命。在一些地区,加强“信息支撑”建设已成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必要内容。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新的高考改革已经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它必须是“不可移动的”。

1.课程建设

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樣化发展的需求,是新高考改革下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推动教师依据校情和学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面对部分学校学生人数较少、师资不足的现状,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考虑整合区域优秀教师资源,分类分层开发区域性的网络课程,形成覆盖学考、选考、选修、体育、艺术和技术类体系化课程,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共享共学。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也汇聚了大量的优质数字资源,学生亦可注册观摩学习。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网络空间,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被记录,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呈现学生的学习轨迹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借助录播系统和网络,学校间可开展网络直播课堂,优质学校的课堂教学资源可实时传播到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生在电脑室观摩教学过程,并与在线的其他学生交流互动。

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的管理环境。这些课程从教师构思到最终成为学生课表中的一种课,往往还要经历申请、审核、公示等环节。过去选修课和校本课程较少的情况下,处理这些流程所需的人力、物力并不多,如今面对部分学校动辄建设上百门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没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协助只靠人工难以胜任。

2.德育管理

正如前面所言,学生管理的最大难点在于无法确定某个时刻学生在哪。因此,在软件上需要统一的德育管理系统,硬件方面需在教室安装电子班牌,在校门口布置考勤系统。电子班牌可满足早晚自习、上课签到需要,以不同颜色区分缺席学生信息,供授课教师参考。宿舍采用电子门禁系统,学生进出宿舍必须刷卡,因此,正常上课期间学生倘若在宿舍休息必然被记录。校门口门禁与考勤系统、请假系统连成整体,数据共享。学生请假外出首先向请假管理部门申请,请假缘由核实无误后,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刷卡登记,与该学生相关的所有教室电子班牌将显示该生请假缺席状态,而该生刷卡出校门,显示请假信息,安保人员方可放行。销假程序重复相反的过程,刷卡销假,学生个人信息在班牌中显示回归。

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纪律问题,例如早晚自习迟到、教室和宿舍卫生等问题,同样是刷卡登记。值日教师无须借助其他终端设备,仅需手机对学生卡进行扫描,按照违纪事实进行网络登记。德育管理系统全面记录学生在校表现数据,学生和家长若想了解具体情况,用手机扫描学生卡即可。

3.教师专业发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一部分教师专业能力水平难以胜任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大规模培训一时又难以铺开,而信息技术在解决大规模、跨时空、多层次教师研修中有着先天性优势,因此,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应对能力的不足。例如,采用视频和网络技术对教师进行远程直播培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搜集一线教师反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不定期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为教师提供指导。针对教师随时可能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开设网络论坛或即时通讯通道,及时化解教师教育教学疑难。建设网络研修实践社区,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围绕新高考改革教育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教师网络研修空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培训,部分地区和部分教师应用的效果较好。教师网络研修空间是教师教学、管理、学习、教研、交流的一体化网络环境,借助该环境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其他被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动态,从而更好地汲取其他教师应对新高考改革好的经验和做法。

新高考改革后,“导师”作为所有教师的角色登上高中教育历史舞台,什么是“导师制”、如何当好导师是众多教师的迫切之问。教师为了尽快胜任导师角色,需要借助网络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4.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改革新理念下的高中生评价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扭转唯分论的重要措施。《意见》指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确保综合素质评估程序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记录学生的成长数据是综合素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师指导和学生记录的方式难以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建立电子综合质量管理平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保证记录过程真实可靠,数据透明公开,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数据采集是综合质量评价的来源和难点。在信息时代,学生成长过程的数据往往以大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借助合适的终端和现有的教育平台,可以实现数据聚合和共享。例如,综合质量管理平台与学生个人网络研究空间、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校德育管理系统相连。

学生个人网络研修空间记载了学生网络学习的详细信息,包括下载资源的数量、学习的时长、学习同伴的数量、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教师评价等数据,这些过程性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自主的积极性和能力。

教务管理系统与网络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进行结合,能够架构起学生、教师、家长以及评价主体的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对教师而言,网络阅卷系统可将测验(日常小测和大型考试)阅卷网络化(学校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日常教师测验的扫描工作),教师不受时空限制,使用任何上网终端皆可评卷,省去了教师统计、登记分数等方面的体力劳动。成绩分析系统可智能化计算分析得分、失分率高的试题以及错误学生的名单,从而有助于教师进行精准辅导。另外,成绩分析系统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诊断报告,包括成绩信息和诊断信息,涵盖每次测验试题得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科能力的水平以及考核目标的达成情况。诊断报告以可视化的形式分享到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学生和家长均能查阅。

德育管理系统记录了学生在校除学业成绩外的所有表现,而且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各种数字终端来采集,真实可靠。考虑到综合素质评价会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针对这类活动的数据采集,可以建立类似于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的网络平台,谁组织谁登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避免过去由学校记录可能产生的造假行为。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信息技术的教育治理能力,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在面对新高考所带来的系列困难时,应首先从“信息化问题解决机制”方向来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冯成火.信息化:推进和深化高考改革必由之路[J].中国考试,2016(6):3-7.

猜你喜欢

管理系统信息技术改革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改革之路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