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演变的时代化认识

2021-01-10解欣张楠楠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时代化结构特征教练员

解欣 张楠楠

摘 要:本文基于事物发展的时代化属性,以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在不同时期特征发展的阶段性认识为重点,围绕社会变迁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特征的改造进行探析。研究认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的演绎是在社会变革的多元文化系统中进行的,不仅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关系到现代社会关系的时代化过渡,同时也实践着对于平等、公平与均等内容的追求。

关键词: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时代化;

1.身份等级:传统封建社会时期“师徒关系”结构特征显现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是一个由血缘关系联结的宗法社会,每个家族的宗法,血缘关系牢牢地把持着乡村系统[1]。此种宗法组织虽不属于行政体系,但所发挥的作用却是行政组织无法比拟的。在费孝通先生所勾勒的我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结构“差序”场景中,可以看到由“己”为中心向外推动的层级关系[2]。此种关系体现出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对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追求。关系虽不在“五伦”关系范围内,却是在参照“五伦”关系后构建的一种拟血缘的身份关系。人们常会以“师徒父子”来拟定“师徒关系”的特殊性,就是拟血缘身份关系的体现。它是将个人行为与“家族”利益联系在一起,并以“三纲五常”为约束对拟血亲身份的“师徒关系”日常行动进行控制。作为传统社会中除法律制度外的一项行为约束方式,在“师徒关系”结构建立之初即对关系成员行业内部的规矩内容遵守达成共识。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关系成员的行为活动也都参照了行业“规矩”内容而建立。正如我国历史学家吴思所述:“正式规定各种制度之外,种种文明规定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不成文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称为内章的东西.”[3]。从李仲轩口述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中得以洞见。书中记述:“形意拳故规矩是不准带艺投师,如果只是当徒弟的自作主张要投一个师父,就是欺师灭祖,会遭遇唾弃”[4]。传统封建社会时期森严的伦理身份等级及其秩序构成了“师徒关系”结构中身份的不平等。

2.打破身份等级:新民主主义时期“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追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结构从封建社会进入到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间被定义为中国近代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各种西方社会理论思想得到了迅速的扩散和传播。在此后的五四运动中,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演化来的政权、族权、神权和父权遭到批判,而传统“师徒关系”结构中身份等级观念自然也成为批判的重点。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等社会思想家在所著文章中呈现的核心议题也多集中在对“三纲五常”与平权矛盾内容的讨论。如梁启超认为“五伦限于私人对私人范畴,中国缺乏私人对团体的伦理道德.”[5];陈独秀认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东洋民族则以家族为本位,尊长卑幼同罪异罚.”[6]。从当时社会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改以“先生”、“同志”、“夫人”、“女士”相称法令颁布行动看,社会变迁体现了全民追求平等观念的愿望。至此“师徒关系”正式从身份等级走向西方社会“教练员-运动员关系”所倡导建立的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内容中来,同时也使现代体育在我国得以实践与推广。

3.阶级平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成为改造我国社会的主力军。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对平等观念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这期间所发生的文化革命运动使传统儒家文化中等级观念再次受到批判。如果说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封建思想的批判在于打破传统社会“独尊儒学”的思想专制。那么文化革命运动对儒家等级观念的再次批判,则是由于等级观念所引发阶级间的不平等。竞技体育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三级运动训练网络,同时也实现了与世界竞技体育的接轨。在“举国体制”思想指导下,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对体制的依附成为获取体制内部资源的主要途经,同时也实现了对“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成员身份的强制界定以及差别权利及义务的预先给定[7]。由此看出,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特征的转变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政府主导制度变迁后的结果,具有体制特征。在按劳分配制度下,实现着关系成员间的社会分工与社會资源配置。

4.利益公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追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统社会结构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配置资源问题上所呈现的表象内容相似,都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8]。区别之处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仍保留着计划性以及国家计划的指导。1993年,原国家体委引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正式确定以转变运行机制为核心“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9]。1994年国家率先以足球为试点开启职业化改革进程,预示着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同年十余名长跑队队员因与教练员产生矛盾集体出走事件将人们从对未来改革内容的憧憬,转移到对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内容的客观审视中来。它预示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分配方式的合理性将对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稳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对于经济利益分配公平的追求。

5.机会均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征追求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过程中,由于竞技体育各项目间存在的发展差异,致使国家在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选择上实行着严格的控制。进而言之,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并非完全属于完全开放的市场化行为。该时期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具备了“体制”与“市场化”两种特征,而两种关系结构特征间存在着社会资源分配形式的不同。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开展是以体育项目发展,实现运动员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非职业化项目关系结构中自我利益的实现诉求容易被忽视。社会在倡导“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却因为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水平以及竞技体育各项目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抑制了“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对职业化发展机会均等的诉求。对此,运动员显然是不能够理解,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行为都与利益因素相互联系。运动员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主体性意识在增强,而教练员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中领导力作用明显减弱,教练员为了重新树立领导力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中的作用,极容易采用传统“师徒”观念中伦理和身份等级的优势对运动员行为及其意识进行抑制,而这种方式却成为关系矛盾频发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郑定,马建兴.论宗族制度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J].法学家,2002(2):19-3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23.

[3].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23-325.

[4].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21-32.

[5].梁启超.新民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23.

[6].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M].上海:山海人民出版社,2014:12-26.

[7].解欣.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演化及其再造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6):90-95.

[8].刘国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根本性区别[J].红旗文稿,2010(21):9-11.

[9].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Z].1993-5-24.

猜你喜欢

时代化结构特征教练员
水环境影响下的屯城古村营建特征研究
淮南花家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当代意义
论《四月物语》中的散文式结构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