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历史保护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2021-01-10陈智远
陈智远
摘要:本文以某建筑项目为对象,根据项目改造要求,对BIM技术在改造期间各个环节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BIM技术对历史建筑改造实践成效,明确BIM在改造中的应用价值,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历史建筑;改造
1项目概况
浦光中学现有建筑由东大楼(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及西大楼两栋贴邻的建筑组成。东大楼前期改建后为一栋七层房屋,房屋的建筑面积约为6513.87平方米。一到五层为浦光中学教学用房,始建于1905-1907年,后于1993年进行插层、加层改建,改建设计单位为上海市黄浦区建筑设计室。目前为9~10层建筑,目前东大楼底部五层建筑面积4065平方米,6层以上现为汉庭酒店使用,东大楼建筑高度29.90米。西大楼现为一栋五层教学楼,建筑高度17.10米,房屋的建筑面积为4453 平方米于1991年竣工,设计单位为上海市黄浦区建筑设计室。据房屋结构抗震鉴定报告结论;西大楼结构基本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相关抗震措施要求,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东大楼房屋的承重构件基本符合要求,经加固后可以满足后续使用四十年的安全使用要求。
2 BIM技术改造应用
2.1准备阶段
在进行改造之前,主要实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1)信息收集。前期主要落实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各方面情况进行熟悉。针对主楼实施监测,采用3D扫描技术,在扫描盲区埋设相应的变形检测器,以便获得精度更高的变形量。对多方面工作机制进行协调,各参建方工程资料均需要进行信息共享,同时对流程实施审批。结合现有的信息,落实综合的场地分析。对建筑的改造图纸进行接收和分析。针对项目资料采取结构化的管理方案。部分缺乏图纸的异型结构部位,若以传统的方法实施测量,很难确保其精度,此时需要运用3D扫描技术来获取点云数据,并将其传输到BIM平台软件中,完成逆向建模[1]。
(2)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数据,完成BIM实施目标、计划等内容的制定。按照BIM模型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标准,完成对BIM模型的整体固化与施工流程的规范,落实信息同步支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后期的沟通效率,节省时间成本。
2.2设计规划和方案比选
(1)规划仿真。通过多个场景、多个角度来展现现阶段已有的交通、建筑、配套设施等各方面情况,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确保其能够更为直观的呈现改造信息。同时从日照、彩光等各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进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做到节地、节能、节材和节水,以此实现对整个布局合理性的提升,赋予其更高的功能性和舒适性[2]。
(2)选出最优方案。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做出对比分析,确定各方面所带来的成本。主要借助BIM来实现协同设计、三维可视化设计、限额设计等,同时结合技术对方案做出优化,以此实现对人工成本的控制,加快改造项目的实施进度。
2.3 三维激光现场测绘
对于历史建筑,通常存在原始竣工资料收集困难及确实的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现状数据的准确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又称“实景复制技术”,它利用向被测对象发射激光束和接收由被测物反射回的数据,完整地采集到计算机中,进而快速重构出目标的激光信号获取被测对象的空间坐标信息。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精确的获取目标物的实时空间坐标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导入 BIM 中进行后期的模型处理,就可以得到目标物的实时三维模型、二维图纸以及构件信息,能有效解决老旧建筑因图纸不全、变形位移等造成的建筑物重建、修缮施工难度加大的问题。
2.4构建模型
(1)由BIM软件来实现对任务的合理分配,设置划分相对应的工作集。从竖向功能来实现建筑专业工作集的合理划分,包括原有结构、内墙、车库部分、新建部分、施工场地等;考虑到水专业喷淋系统本身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必须对其实施单独分离;全专业均必须对轴网与标高等信息进行共享,系统默认单独设置相对应的工作集[3]。
(2)约定存放路径。其中主要包含过程文件、Revit副本、导入或者链接分离好的CAD底图。中心文件必须将其存放在服务器上,按照专业来实现对相应权限的划分处理,不得随意进行更换和修改处理。
2.5深化及成果输出
(1)深化设计。又可称之为详细设计,重点需要对各个专业技术进行协调。本项目主要运用BIM来实现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化深化设计处理、钢结构深化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同时将钢结构、机电等作为深化的重点。机电的水暖电专业深度往往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包括風口、风管末端、消防栓箱等,均必须确保其有非常清晰细致的表达。对不交圈问题、各个专业进行协调,确保施工进度的同时提升施工质量。结合甲方所确定的重点区域吊顶要求来实现净高分析处理。对预留预埋位置模型做出相应的复核验证,落实精装修操作[4]。
(2)重点施工工艺模拟。在推动工程施工进度持续加快的影响,广大市民服务大厅都应当为市民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钢筋桁架楼承板技术来替代以往传统的设计,从而实现对施工工序的简化,还得工期相比之下缩短了15天。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主要通过BIM来进行验算和模拟,以便获取详细的信息和数据。
(3)成果输出。通过文本的方式来输出,例如:二维图纸、BIM模型图纸报告,项目汇报注释复杂节点等,通过文本、视频的方式来完成现场交底以及施工处理方案疑问的解答,以便更好的参与施工交底。Revit成果在进行输出时,需要对图纸内容进行批量打印,只需要结合图纸的大小来实现分门别类的构建数据库,即可生成PDF信息表,方便调取。
2.5施工进度动态模拟
(1)可视化进度汇报管理。对工程进度进行跟踪,以周作为单位,实现实时直观,以便更为精确的体现出施工计划的执行效果,更为精确的掌握工程的实施进度情况,打造智慧工地。针对“人、机、法、环”进行动态管控,并形成多方联动的高效管控体系,及时快速的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综合预测,保证工程三管三控一协调的目标。借助质量管理平台软件,来实现对工程质量检查数据信息的实时录入,加强工程质量的监测,软件能够及时出具相关质量检查报告,并针对风险点进行预警,让施工人员能够重视起对风险点的管控,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合理性。
(2)施工阶段管理。在进行施工操作期间,施工方及时将相应的施工操作模型传输到BIM平台,并完成进度等各方面信息,落实好危险源控制、安全巡检、风险预警、物料验收等操作,同时针对关键部位做好实时测量,以此实现对管理效率的提升。在线对模型进行预览,并最好关键数据的标记处理,以便更好的进行工艺工法和进度的展示,促使其具象性、可视性以及交互性得到强化,更好的实现集中呈现[5]。
(3)施工精细化控制。在实施期间,BIM能够自动根据动态监控数据来生成相应的数据,形成数字报告,并将其发送到朋友圈、微信圈,或者项目经历,在获得确定之后传输给甲方,以便实现对施工情况的精细化最终,保证其现场、多方管理。
2.7运维阶段
业主在对竣工模型实施审批的过程中,各方可以结合业主所提出的各方面因素意见,来实现对模型信息的完善,确保文件、模型、报告等成果文件连同项目一起传输给业主,提升项目管理的一体化交付效果。业主能够结合模型的反馈来落实好相应的运维处理,以便进行后期资产、监控消耗、智能物业等各方面的全面管理,从而达到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流程。此外,还可建立起较为完整完善的资料数据库[6]。明确材质构成、几何尺寸、权限所属、时间进度、问题追踪信息。运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二维码技术来实现对构件设备的维护,以便更好的进行维护管理。
3应用效益分析
本项目通过BIM技术参与项目改造,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管控方案,通过可视化、CAD、参数化、流程化等方式来落实设计、测绘、技术交底、进度模拟、质量检查等,对文档进行统一管理和进度管控,并实现全过程的沟通跟踪交流。平台能够分段来实现对数据的协同管控和交付,通常是多方面沟通参与。
本项目在改造之后,取得了较为客观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对造价进行节约和改造周期的缩短。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反响,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性认可。
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来看,在采用BIM技术对本项目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处理后,其经营效应情况见下表。
4结论
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日益突显,对其进行改造处理,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成为了当前历史建筑处理的主要方法。以BIM技术来实现对历史建筑改造处理优化,能够极大程度上引入各种现代化技术,改变传统测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大任务量问题,同时还可根据所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来实现模型的构建。本研究针对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就配合运用了扫描技术来完成对BIM模型的逆向建立,各组的构件被赋予了三维可视化和属性信息化,为项目的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BIM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工程建设方式,其不仅能够提高房屋改建的应用前景,同时也能够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參考文献:
[1]魏泉铭.BIM技术在历史保护建筑改造中的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12(1):105-109.
[2]蔡乐刚,朱杰.BIM技术在里弄建筑更新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0,12(2):22-27.
[3]魏舒乐,刘杉,杨雪.BIM技术在关中地区历史街区改造策略研究[J].四川建材,2020,46(12):56-57,59.
[4]童宇.基于逆向几何重构的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构建及其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19.
[5]高硕,许骏.BIM+VR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41-44.
[6]刘杉,魏舒乐,杨雪.BIM技术在西安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