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进展与趋势述评

2021-01-10洪春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
关键词:评估发展教育

洪春蓉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在世界范围受到高度重视,评估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手段之一,研究成果凸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历经学习探索、过渡适应、探索发展、改革突破的阶段,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不断深化发展,伴随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要求,梳理高等教育评估进展和趋势,有利于在新要求下把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向。

关键字: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评估;第三方教育评估

一、高等教育评估研究的实然描述

(一)现代化大学治理背景下,公共治理和供给侧改革成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各领域纷纷加入布局,探索新时代体制制度改革,共同发力并释放活力。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双一流建设的政治推手,高等教育评估引来了新机遇,恰逢高等教育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运动,全国上下掀起高等教育评估研究热潮,新视角新理论新见解一时间犹如一阵春风,吹散高等教育评估迷雾。治理制度改革成高等教育评估重点突破口,学者针对现实矛盾和国家新改革导向,重点从公共治理角度和供给侧视角进行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和评估话语权重构,供给侧改革的观点认为学科高质量需求与高校供给质量存在矛盾,认为高校评估可以转向专业评估,追根溯源旨在解决从学科、专业高质量提升来满足学生高质量个性发展需求及国家发展需要。公共治理的角度从行政管理改革入手,供给侧的角度从市场作用入手,充分发挥两大手段进行现代化大学治理的教育评估改革。

由上而下的治理制度改革從政府模式、学校模式、第三方模式等进行多种模式的重新审视和布局。组织体系、评估责权话语不断明晰,新格局下第三方教育评估规范性受到关注,学者从第三方合法性、专业性、独立性、公信力、适用性,并就责权职能进行上位层面的组织管理探索,也有部分学者就高校自治内部评估研究为突破,针对合法性、系统性、公信力、评估文化,三者综合趋势是政府放权、高校自治、社会专业的高等教育评估治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评估各模式评估主体责权新时代的重新分配,实现教育评估多元主体参与,多方权利结构优化、治理结构有效化的目的,也是应对管办评矛盾的有效举措。

(二)协商合作评估新理念,多种评估模式构建中国式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治理结构调整,形成多元治理新理念,协商、合作代替简单教育评估行政管理模式。这种基于价值共商、利弊协作的治理理念,使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从系统性发展为分层分类、多元多维交织的评估网。按评估对象来分,有高校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教学评估、人才培养评估;按评估形式来分:有常态数据监测、国际评估、专业认证、院校评估、自我评估;按评估主体来分,宏观层面有政府、高校、社会(第三方),以及三者共存的模式,微观层面在各种评估对象中,根据评估需要进行评估主体团队的构建,近年学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评估的需求在递增,另一方面针对高质量要求评估队伍构建及专业性提升成新方向,此类研究成果相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院校评估、师资评估、专业认证、学科评估、第三方评估几种模式的评估队伍研究,出发点在于提升评估有效性和公信力。按评估性质来分:有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按评估需求来分:有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结果性评估;按评估方法分:有绝对性评估与相对性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描述性评估与量化评估、专家评估和典型案例评估、大数据等;按评估定位来分,目前存在的有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监测、审核评估几种模式;按评估内容来分,有绩效评估、过程性评估、成果评估(新大学生成果评估)、新的风险评估和元评估;按照被评对象性质来分:有硕博点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职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从发展历史来看,其中本科教学评估又包含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

(三)双一流强国战略布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国际化成新热宠

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才现状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高技术高端人才更是匮乏,基于新世纪的种种突出矛盾,国家制定强国战略,并指出强国战略核心在于人才强国。政策导向下,教育部就高等教育提质先后开展了全国重点高校建设、211、985、111、双一流等人才强国政策,从建成一批国内重点高校、一批国际水准研究型大学及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为继续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战略决策。质量评估作为诊断提质的有效工具,新时期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国际化特性成教育评估标志,相关研究聚焦等新使命纷纷进行内涵解读、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路径研究、指标讨论、评估文化环境建设的新探讨,教育评估目的从质量提升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教育评估视线范围从国内转到国际,打破高校固话形态,引入国际化、择优扶优激励机制来增加新一轮高等教育竞争性。进一步推动高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评估基于国家30多年的历史,经历合格、优秀、随机性、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的一个发展历程,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高要求奠定了基础,保基本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一批国际性重点高校与学科成为可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而国际化形式更多的体现在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及优势院校评估中,从第四轮学科评估可以看出国际化趋向更加明晰,一是认可高校和学科在世界排名的位置,主动找到发展点,二是教育评估上层理念以及具体的指标构建都不同程度的考虑国际影响力。针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学者提出高质量发展,周洪宇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补短板又要鼓励发达优质院校先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平衡。针对高等教育结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伴随前期我国所采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高校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市场供给矛盾,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需求,提出高校自我优化、资源挖掘整合、以及制度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我国教育评估文化所塑造的自觉自信新转变。

(四)高等教育评估迈入成熟期,评估知识体系研究更胜评估执行体系研究

一方面从教育评估本身发展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从政策下文发展至今有三十几个年头,近几年元评估、反思和批判、教育评估内涵再审、教育评估制度再审等,教育评估不再简单视为一个测量工具或手段,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知识体系的内容,改变过去教育评估研究的执行体系方向,重新审思教育评估的知识体系,即过去教育评估重点解决教育评估的实效性,通过教育評估研究更好的执行教育评估活动,而元评估等则是重点解决评估的有效性,即通过教育评估的内涵、本质、价值、制度等知识系统进行多元多维评估文化建设。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平衡,办学形式复杂等客观因素,高等教育实践类执行体系研究方向缺乏高度参考价值,而知识体系从理论的高层面给予指导,进行科学的范围、标准、原则、意见的指导,允许评估主体进行相应的评估活动执行体系设计,第二符合高等教育多层多类多元多维的新特点,更加能够解决高等教育复杂和广泛的需求与教育评估单一的困境。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现实写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实践类执行层同样积极发挥着摸石过河的改革创新精神,而有关教育评估的理论提炼和本质探索将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新时期教育评估环境转变,即唤醒多方参与多种价值的意识,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矛盾越发突出,才得以进行权利、制度、文化等上层建设的评判和改进探索。学者张继平曾提及新时代教育评估变动中评价方法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以往解决教育评估体系、指标体系侧重解决评估技术、方法科学性,评估体系制度流畅性和完善性。价值理论则侧重从评估本质、内涵、价值协商进行教育评估创新。评估技巧转向评估思维的开发建设。

(五)高等教育评估新审思,多元视角顶层设计成新突破口

高等教育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事业中承担着积极的正面推进作用,同样也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产生负面阻碍作用。集权评估治理形式消耗高校办学自主性、社会组织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善引发高校教育评估形式化,评估现状与多层多类高校供求矛盾、量化评估造成结果质疑,结果排名加剧高校评估压力,引发道德违背和非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乱像,并造成高校教育资源高消耗和失衡,指标设置影响高校管理活动倾向,存在诸如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师轻学生、重数量轻质量、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等问题,并引发高校发展同质性,阻碍高校教育质量健康发展,随之评估主体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多样性需求,评估组织机构越发臃肿。新时期,紧随国家深入改革步伐,学者对教育评估进行重新审视,在教育评估大好时期进行权利、制度、文化等教育评估顶层设计,构建国家教育评估良好环境。针对政府教育评估权利的过度膨胀和干扰,学者利用公知治理的理论提出新时代教育质量权责划分,如黄益民提出“政治系统保持开放与透明,评估系统需要持续的专业性,特别是对国际交流与质量控制。”

二、高等教育评估研究的趋势特点分析

新时期高等教育评估立处国家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纵观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学者针对核心矛盾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教育评估研究出现许多新特点,从教育评估孤立认识转向教育评估生态关联认识,跳出以往从评估看评估的局限,从教育评估生态系统重新审视教育评估问题,具体来说从评估理念、评估标准、评估体系、评估指标、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技术方法等以评估为主的观测点改变为评估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观测点,认为评估博弈本质在于找到合适的“生态位”。从教育评估问责转向教育评估改进,反思批评前期全国教育评估单向问责的低效和不良反应,改变政府教育评估目标从宏观控制、管理发展为帮助促进高质量改进发展。从尊重相关利益者转向价值共建,通过教育评估管理时期的铺垫,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一步探索教育评估本质,指出新时期教育评估的核心是价值共建,从关注利益焦点到找寻合作途径,进一步延伸理论。从阶段性教育评估转向常态监测,源于教育评估出的公共治理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创建,加之学者对信息化、大数据的探索,年度制的全国教育评估理念被常规质量管理监测所替代,实行常规监管和阶段性测评相结合的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从政府行政管理转向协商共治,从评估体系开发建设转向评估思维开发建设,从评估完善性需求转向评估专业性需求,从水平评估转向高质量评估,从量化指标转向量化+柔性指标等。在管办评分离的教育评估政策导向下,政府、第三方评估和高校自我评估三者新型关系被重新定义,政策层面的全国教育评估机构能够向行业组织推进,第三方评估被认为是政府管理创新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自我评估要求能力强化,实现管办评分离政策下的权责角色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刘晓凤,李研.基于标准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内在逻辑、保障机制与建设路径[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02):7-12.

[2]吴华溢.从一元到多元:合法性理论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变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35-39.

[3]刘益东.我国高等教育评估30年的发展与变迁[J].大学(研究版),2016(02):37-45.

[4]赵聪环,王媛.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再审思[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5(01):12-17.

猜你喜欢

评估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