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人的现代化看我国教育发展及展望
2021-01-10沈敏
沈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新的表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可分成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物质的现代化;第二个维度是治理的现代化,即制度的现代化;第三个维度是人的现代化,也是前两个维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人的现代化应是居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中心地位,物质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的现代化来做文章,因此要为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现代化素养创造良好环境,而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我国教育发展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共建党之初就定下党的根本宗旨,即为人民服务。由宗旨延伸到教育领域,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反思、批判古今中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教育实践,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和革命实际的教育理念,具有三个典型教育特征,即人民性、革命性与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治价值取向和“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建构;同时结合当时社会革命实际,将社会革命和教育革命相结合,在古今中外教育思潮中去伪存真,通过教育革命促进社会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注意的是,建党初期的教育现代化理念受到三民主义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形成的以打破旧礼教建立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为指引,以劳动民众与劳动教育为主的普及教育。建党早期的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中国社会发展与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石。
(一)拓宽教育对象:从扫盲到普及----实现“有学上”。
1、发展基础教育,实现幼儿“有学上”
建国初始,百业待兴,为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入学,1995年《教育法》颁布,强调国家需要为这些贫困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学生提供重点的帮助和支持,保障适龄儿童都能如期就学。200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全国施行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2017年,中央财政共投入预算14.9亿元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我国文盲率已由1982年的22.8%下降到2020年的2.67%;全国幼儿园数量超29.17万所,学前教育入学率已达85.2%;义务教育入学率99.96%;高中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15岁级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上升到2020年的10.8年。
2、职业学校兴起,培养青年实用人才
1996年,《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明确国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村及少边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从2007年秋季起,国家设立中职学校助学金,受资助学生约占90%。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免除学费;2010年免学费范围由农村学生、涉农专业进一步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2012年秋季起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进行了调整,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享受免学费政策,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助学金资助。2015年春季学期起,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
3、高等院校发力,造就科技人才
1977年,中共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普通高校数量为598所,2019年,这数量达到2688所,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独立学院257所,高职高专院校1423所,其他普通高教机构21所,41年间,我国高校数量增长6.65倍。与此同时,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977年的27.3万人至2020年的914.9万人。此外,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并对国家贡献率不断增长。国家科技部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持续增长,合同金额达152.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数为2815项,合同金额为47亿元。这些无不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培育规模化高素质人才,并为高质量科技创新持续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卓越力量。
4、继续教育、特殊学校并举,实现全民“有学上”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文件,重点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中心,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國公民“学有所教”。
(二)提升教育质量: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发展----“上好学”
1、以重点学校建设为带动,提升教育质量
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1980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再次强调,“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今后增加的中学教育经费,在统筹安排下,要保证重点中学的需要”。1994年启动“211工程”,1999年启动“985工程”,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7年,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工程,即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涵盖了分布在81个国家或地区的前1500家院校,中国高校有三所位居世界前100名,203所大学上榜。
2、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上好学”。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印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开始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如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旨在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包括开展德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2018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工作部署,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有关要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经费结构,重点投入,优先保障,并强化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全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中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现教育大国崛起的基础上开始向教育强国迈进。
二、教育发展展望:公平与全面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保障民生,教育公平进一步彰显
在教育对象变化中,表现最为明显与直观的是国家教育资助对象的变化。200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经常性助学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十五”期间设立“国家义务教育助学金”,保障经济落后地区学龄阶段适龄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优先资助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残疾学生,兼顾其他困难学生。2005年,财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资助政策,帮其免除书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要求依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逐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入园资助制度。同年,《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幼儿园将收入的3-5%用于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收费减免和困难补助。
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资助方面,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在经济薄弱地区实施“雨露计划”和“求学圆梦计划”。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原因而失学”。真正落实了不让一个人掉队,最大程度上保障所有民众受教育权。
2、投资未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在校生学业负担过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从根本上守住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线,避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遭破坏。
总之,科技决定未来,教育关于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断丰富,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内涵也同样在不断发展,也将涌现出更多的擔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杨宜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2月.
[3].陈南,程天君.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促进公平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1年第5期.
[4].易萍.新时期农村教育管理体系建设——评《中国教育改革40年:农村教育》[J].中国瓜菜,2020年第8期.
注:文中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教育部、《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