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

2021-01-10刘云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计算题口算正确率

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计算的正确率大为下降,特别是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抽象思维、判断、推理等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计算的正确率却着实让人苦恼。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并采取了一些方法进行矫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中学生经常由于种种原因出现错误,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1、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即当某一信息对学生产生强刺激之后,当学生再碰到与强信息相类似的信息时,原来的强信息便会被激活,而产生思维干扰,造成计算错误。如:25×4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650÷25×4时,部分学生可能就会算成650÷25×4=650÷(25×4)=650÷100=6.5,而使计算出错。

2、因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而产生错误,即学生对所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时,在运用中就会出错,这在乘法分配率的运用时表现较为突出。還有的是学生口算基本功不过关,或计算顺序弄错或在简单的进位加、退位减时出错。

3、不良学习心态的影响: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轻视心理,二是畏难心理。这两种心理的作用都会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4、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的一些不良书写习惯:如计算中字迹潦草,书写不认真,“+”写得像“×”,“÷”写得像“+”等;还有的学生思维上存在惰性,不论数字大小,一律口算;有的演算不用草稿纸,而随意在一张小纸片或手心手背上演算;有的审题不认真,计算后也不检验。由于以上原因,学生的计算频频出错。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矫正。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明确计算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生轻视和畏难心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认为计算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因而对计算题目的分析、计算完毕后的检验嗤之以鼻的现象以及当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时,就产生畏难、厌烦等情绪,说一说这种心理对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口算,打好基础

在计算过程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而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的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掌握熟练。同时要求学生对运算定律、定理、某些知识的基本性质及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熟记于心。因此,我坚持每节课,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一些基本的口算练习,因为内容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所以同学们兴趣高涨。在作业、游戏中配备一定量的口算题,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并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比如10—20各数的平方数;1—10各数与3.14的乘积;一些特殊的分数值,  =0.125 ,   =0.375等,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贵在持之以恒,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使计算正确、迅速。

三、设计针对性练习,排除干扰因素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以及容易对学生产生强信息干扰的相似题,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领,从而排除干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

1、1+0.4+10.4=0

2、0.25×0.4÷0.25×0.4=1

3、125.6-42.8+57.2=125.6-(42.8+57.2)=125.6-100=25.6

4、9.6÷0.4×0.25=9.6÷(0.4×0.25)=9.6÷0.1=96

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准确的掌握知识。

四、坚持每日练兵

俗话说:“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为了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我让学生坚持每天做5道题,这5道题不一定要有多难,但是一定要有特点。另外,我特意准备了每日一练,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题拿来,在我检查后,写在小黑板上让全班同学练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计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提高计算效率,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观察、思考,在观察算式特点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如学生在计算70 ×36时, 相当部分的学生可能会用常规方法计算,即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约分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难得出以下两种做法:

原式=(70+  )×36=70×36+36×   =2520+14=2534

原式=(71-  )×36=71×36-36×    =2556-22=2534

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

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我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楚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用简便算法等等;三算,就是认真独立计算;四查,就是检查自己的计算有没有错误,小数点有没有遗漏等。

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在书写时,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演算也应做到书写清楚,不乱写乱画,以保证计算正确和便于检查。

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给后面的计算增加难度,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的习惯,把验算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作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符号是否写错等。

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习惯。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估算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和、差、积、商的规律,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计算3.8×6.14,一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该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几,积应该在哪个范围内。

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例题,把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自然、轻松、愉快,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者简介

刘云涛(1978.10-),女,汉,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人,本科,二级教师,致力于数学学科的教学和班主任研究。

猜你喜欢

计算题口算正确率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两步计算题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化学计算题解法归纳
畅想2019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创新与坚守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计算题类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