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控措施
2021-01-10胡柏冬
胡柏冬
(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在养鹅工作,保证鹅群的健康生长是养殖人员的基本工作任务。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流行性特征及临床症状,结合这些特征可以展开对疾病的防治管理工作,降低疾病发病率。通常来说,养殖场要结合鹅的品种以及当地常见的病害问题,找到发病源,确定传播途径,做好防治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地区养鹅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鹅副黏病毒病。该病症的潜伏期短、发病速度快、病死率高,需要工作人员从流行病学方面,分析易感染群体及疾病发病规律。并配合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实验室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防治计划,真正控制病情。
1 流行病学
鹅副黏病毒病是养鹅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在制定防治计划之前,应当先确定该疾病的流行特点。
1.1 易感染群体
该疾病在家禽养殖工作中比较常见,不仅会影响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鸡、鸭产生影响。以鹅群为例,各个日龄的鹅都有可能感染该病症,尤其是在雏鹅中发病率较高,致死率也比较高,通常能达到90%[1]。
1.2 发病规律
该病症是一种消化类疾病,经由呼吸道传播。病症的爆发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但是在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期间发病率较高。而且,这种疾病具有传染能力,如果发现不及时,病鹅会将病菌传染给其他的健康鹅,进而爆发大规模的疫病。
2 临床特征
该病从发作到死亡间隔的时间比较短,对于雏鹅来说,通常24~48 h 就可以导致病鹅死亡[2]。因此,需要养殖人员了解这种疾病的临床发病特征,及时发现病症,展开治疗。
一般来说,患有鹅副黏病毒病的鹅精神状态会变差、嗜睡,经常蜷缩起头部和翅膀,没有进食欲望。同时,观察排泄物,会发现病鹅出现排稀便的情况,颜色以白色为主,有时还会夹杂着血丝,后期粪便颜色转绿。病鹅呼吸困难,有呼吸道肿胀、头部肿胀等情况。
3 实验室诊断
由于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为了避免误判,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对病死鹅进行解剖和对病变器官展开病理分析等。
3.1 剖检工作
可以对该病症死亡的病鹅进行剖检,进一步观察死亡原因,找到发病的根源。一般解剖后可以观察到病鹅体内的肝脏器官有异常充血、肿大的情况,且有多处坏死灶,食道黏膜有溃疡的情况,胃部黏膜充血。有些严重的病鹅还有脑充血的问题,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判断病鹅是否感染了鹅副黏病毒病。
3.2 病理分析
针对实际病症制订诊疗计划,需要了解病原体和发病原因,并对存在病变情况的脏器进行病理化验。常见方法是从病鹅的肝脏、肾脏上取下一部分做切片,也可以采集血液来进行涂片,观察是否存在细菌。如果没有发现细菌,可以将一部分病变器官组织碾碎,添加生理盐水稀释,然后进行离心处理。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混合配制,对病菌进行分离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误判病情。
4 防控措施
针对鹅副黏病毒病的危害性,在日常工作中,养殖场应以预防为基础,制订全面的防控计划,合理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1 预防
首先,从饮食管理的角度,增强鹅自身的机体免疫力,提高鹅群抵御病毒的能力。重点要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并保证饲料卫生程度达标,严禁使用过期的饲料进行喂养。也可以在一些疾病高发期,在饲料中拌入抗病毒类的药物,提升鹅抵御病害的能力。
其次,针对常见疾病种类,定期为鹅接种疫苗,这是降低疾病发病率的关键方法。同时,养殖场应尽量避免从外地引进鹅只,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来杜绝外来病菌入侵养殖场,避免造成鹅群发病、死亡的问题。如果必须要引进新品种,应做好检疫工作,并采用分类饲养的方式展开科学的管理。
另外,由于饲养环境的质量问题也会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前期防治疾病问题时,应做好环境卫生管理。按时清理鹅的粪便,定期对鹅圈进行消毒杀菌操作,确保鹅圈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符合鹅的健康发育要求。通过冬季保暖、夏季通风的方法,全面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证由专业饲养人员来完成该项工作。
4.2 治疗
养殖场要提升饲养人员对常见疾病的辨别能力,方便在鹅感染病症后,能够第一时间通过观察鹅的进食、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发现并判断病情。然后及时将病鹅隔离,安排兽医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工作,这是降低鹅副黏病毒病病死率的主要方法[3]。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病鹅体内,与口服药物相比,静脉注射见效速度更快。一般可以使用青霉素,要提前判断病鹅是否对这种药物过敏,避免引发不良反应,反而加重病情。另外,应根据病鹅的病症严重程度、日龄及体重,确定药物用量。通常连续用药3 d就可见效,如果没有明显的好转,则表示治疗无效,应及时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4]。
5 结 语
疾病的防治工作通常应当从饮食、环境卫生及环境温湿度管理等方面入手,还要根据鹅的健康状态定期接种疫苗。同时,尽量避免引进外来品种,或者充分做好检疫工作,采取分类饲养的方式,切断病菌的传染源。另外,应确保养殖人员具备对疾病的临床判断能力,能够在饲养过程中及时发现病症,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以便于提高疾病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