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藿香正气散治疗小儿皮疹验案举隅

2021-01-10张艺馨李新民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枳壳桔梗藿香

张艺馨,李新民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小儿皮疹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临床常见有斑丘疹(包括斑疹和丘疹),疱疹及紫癜等。可出现同一种皮疹见于不同疾病,同一疾病又可出不同型皮疹。在不同疾病中,皮疹的形态、性质和分布各有不同,出疹先后顺序亦异,都可以成为临床诊断小儿皮疹的重要线索。又由于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肺、脾、肾三脏病证更为多见,《景岳全书·小儿则》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

藿香正气散出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紫苏叶、白芷、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大腹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运化能力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现将藿香正气散治疗小儿皮疹验案介绍如下。

1 湿 疹

患儿,男,7岁,2019年8月19日初诊。近1周双手双脚皮疹、色红、瘙痒、高于皮肤、渗出,时干呕,现无发热,无咳喘,无腹痛,纳欠佳,大便不成形、1日1行。查神清,精神可,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服软无压痛,舌淡红苔白,脉细数。诊断为湿疹,证属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利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紫苏10g,茯苓10g,半夏6g,陈皮10g,桔梗10g,黄芩10g,枳壳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蒺藜10g,蝉蜕10g,半枝莲10g,甘草6g,水煎服3剂,每日1剂。二诊:四肢未见皮疹,明显好转,偶见新发皮疹,未见水疱,有脱屑伴痒感,对称散在分布于双手及双脚,无发热,无咳喘。藿香10g,紫苏10g,茯苓10g,半夏6g,陈皮10g,桔梗10g,黄芩10g,枳壳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桑白皮10g,薏苡仁10g,蒺藜10g,蝉蜕10g,半枝莲10g,甘草6g。水煎服7剂。三诊,皮疹渐消,痒止,上方继服7剂而愈,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小儿湿疹属中医“奶癣”。因小儿在胎时,孕母食用五辛,遗热于儿;又因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复感湿热之邪,邪正交争,营卫不和,发于肌肤而为湿疹[1]。小儿湿疹影响日常饮食和睡眠,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需积极治疗[2]。中药治疗小儿湿疹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内外同调、复发率低[3]。初诊时,瘙痒甚,伴渗出,纳欠佳,大便不成形,可知脾虚不运,湿邪内停,外泛于肌肤,从而导致皮疹瘙痒,渗液。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若湿邪困阻脾胃,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而易导致纳欠佳,便溏,舌淡红苔白,脾虚湿盛之象,故在祛湿化浊的同时注重调理脾胃。藿香、紫苏,化湿和中,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薏苡仁甘淡利湿,黄芩、桔梗、枳壳加大清热行气化湿之效,白鲜皮、地肤子、半枝、蝉蜕化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芳香醒脾、化湿止痒之功。

2 毛囊炎

患儿,女,14岁,2019年9月20日初诊。3年前始脸部、胸背部出现红色痘疹,每于劳累、食辛辣后反复发作,未予治疗,近20日面部新发红色疱疹、流脓、色黄、疼痛、色素沉着,肢乏体困,口黏,小便黄。查神情,精神可,咽不红,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滑。诊断为毛囊炎,证属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紫苏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黄芩10g,桑白皮10g,苦杏仁10g,紫菀10g,薏苡仁10g,白鲜皮10g,甘草6g。水煎服3剂,每日1剂。二诊,面部胸背部疱疹渐消,时清嗓子,无咳喘,无发热。藿香10g,紫苏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黄芩10g,桑白皮10g,苦杏仁10g,紫菀10g,薏苡仁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白花蛇舌草10g,半枝莲10g,甘草6g。水煎服5剂,每日1剂。三诊,面部红色痘疹渐消。藿香10g,紫苏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黄芩10g,桑白皮10g,苦杏仁10g,紫菀10g,薏苡仁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白花蛇舌草10g,半枝莲10g,竹茹6g,甘草6g。水煎服7剂,每日1剂。四诊,面疹渐消,上方继服,服用7剂而愈,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毛囊炎是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称为脱发性毛囊炎,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患儿素体偏胖、素食肥甘厚味,饮食习惯不良,故致湿热内蕴,湿热困脾,阻滞气机,故肢体困重,又湿热上蒸于口,可见口黏之表现,另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均属湿热内蕴之征。从脾论治,用藿香正气散化裁以健脾燥湿清热。

3 荨麻疹

患儿,男,6岁,2019年10月25日初诊。1年前始间断周身散在皮疹,呈风团状红色斑疹,扶之碍手,伴瘙痒,可见抓痕,时隐时现,近1个月周身现散在风团状斑疹,扶之碍手,色红瘙痒,可见抓痕,时恶心,无发热,无咳喘,平素纳欠佳。查神清,精神可,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服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诊断为瘾疹,证属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紫苏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黄芩10g,茯苓10g,连翘10g,薏苡仁10g,白芍10g,白鲜皮10g,半枝莲10g,甘草6g。水煎服5剂,每日1剂。二诊,皮疹渐消,瘙痒缓解。藿香10g,紫苏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黄芩10g,茯苓10g,薏苡仁10g,白鲜皮10g,半枝莲10g,厚朴6g,竹茹6g,白芍10g,甘草6g。水煎服7剂,每日1剂。三诊,1周内皮疹很少出现,瘙痒大减,上方继服7剂而愈,随诊3个月未复发。

按: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临床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瘙痒,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等症状[4]。荨麻疹的病因有多种,与脾胃素有湿热有关,一旦风邪外袭,湿热相搏,外不得透达,内不能疏泄,郁于肌肤凑理之间从而疹出病发。风邪有风寒、风热之分,但由于小儿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致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即使感受风寒也易感而化热。患儿间断皮疹1年余,久病必瘀故从瘀治,且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提出“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故加入白芍活血敛阴,甘草性味甘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藿香正气散化裁以清热利湿,健脾,止痒。

猜你喜欢

枳壳桔梗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江津枳壳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枳壳产业发展现状与江津枳壳发展前景分析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藿香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天上来信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